伴随市场的调整,关于“核心资产”的分歧不仅没有消弭,反而愈演愈烈。
上述分歧不难理解。一方面,“核心资产”的高估值与农历新年以来的调整有目共睹;另一方面,参考公募基金的一季报信息,至少截至2021年3月31日,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尚未做出大幅减持“核心资产”的现象。
有意思的是,加大的分歧正帮助投资者走出对于“核心资产”非左即右的二元论,从而发现更多被忽略的真相。
“核心资产”并不一直都贵
近两年,每每谈及核心资产,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贵”。但如果把视线拉长,“贵”这个结论也许并不完整。
中银证券今年4月发布的一篇宏观报告,站在后视镜的角度回顾“茅指数”的股票,结果发现:“茅指数”的风格在2019年前后发生了明显漂移——从之前的低估值风格变成了之后的高估值风格。
具体而言,2015-2018 年间,“茅指数”表现出了明显的低市盈率股风格,其相对“万得全A指数”的超额收益与“申万高市盈率指数”相对“申万低市盈率指数”的超额收益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5),即低市盈率股票涨得好的时候,“茅指数”股票才涨得好。但从 2019 年开始,“茅指数”转而表现出了高市盈率股的风格,其相对“万得全A指数”的超额收益率变得与“申万高市盈率指数” 相对“申万低市盈率指数”的超额收益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91),即“茅指数”表现出了与高市盈率股票同涨同落的态势。
进一步的分析数据显示,2019年前“茅指数”成分股市盈率在各自行业的平均Z-score(Z-score是指成分股市盈率在其各自行业中所处的分位数) 为-0.05——这说明“茅指数”个股在行业内估值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在进入2019 年之后平均Z-scroe显著上升,并在2020 年1季度明显冲高至0.45。换句话说,此时“茅指数”成分股的平均市盈率已经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高估值的个股并不必然以下跌消化估值
估值高企是现状,但高估值的股票却并不必然下跌。参考国盛证券对50家美股龙头的历史股价、估值、盈利走势的梳理,不难发现消化高估值的路径至少有以下四条。
一是以低增长逐渐消化估值,股价震荡。这样的路径通常上演在增长稳定、但增速相对较低的公司身上,耗时较长。一旦当估值处于历史相对合理位置时,估值消化的力量会弱化,盈利支撑下股价下跌空间不大。二是高增长抵消估值下行,股价上涨。这样的路径通常上演在增长稳定且增速较高的公司身上(高增长抵消估值下行压力),耗时不长,且估值往往在高增速带动下再度向上,主导股价向上。三是高增长快速消化估值,股价看盈利趋势。这种路径通常上演在盈利大幅波动的成长股或周期股身上,当前估值的绝对水平不重要,未来盈利趋势决定股价走势。四是增速下滑杀估值,股价下跌。当估值处于高位时,股价对于未来盈利增速的敏感度上升,一旦盈利增速不及预期,可能出现杀估值的情况。
由此可见,“分化”才是核心资产未来走势的根本特点。
事实上,类似的分化结论也同样出现在光大证券的报告中。在其对“热门股”长期表现进行复盘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市场调整结束之后,长期来看投资于热门股组合仍能取得稳定的超额收益,但值得注意的是,组合中往往只有少部分股票能长期跑赢市场,少数个股贡献了组合的大部分收益。能够长期跑赢市场的热门股大多具有稳定的盈利能力,相较于净利润增速,能否保持较高ROE水平是判断个股长期盈利能力的更重要指标。
由此回到本文的标题,别轻易断言“核心资产”的走势,因为“核心资产”作为标签,是简单思维的产物,却并不适用于长期视角下的复杂投资。还是那句话,择股没有捷径更没有一招鲜,务必一事一议,回归个股本身。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2021-05-19 10: 50
2021-05-19 09: 18
2021-05-19 09: 16
2021-05-19 09: 14
2021-05-19 08: 52
2021-05-19 08: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