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化下,手机银行App越做越细、版本越来越多的趋势正在加强。
今年5月,光大银行已先后发布手机银行私人银行专版、企业手机银行1.0版。去年以来,亦有不少银行针对不同细分客群推出老年版、乡村版、小微企业版等多种手机银行版本。
"手机银行App这一触达用户的端口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同时,银行也正面临着用户不稳定性增加的问题,尤其是中小银行。"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因此,各种细分版本层出不穷的背后,其实还是银行直击用户痛点、提高用户黏性的需求。"
从"做大"走向"做细"
去年爆发的新冠疫情"黑天鹅",加速了银行线上化转型趋势,下沉、细分、直达痛点的专属版本打造也成为手机银行App迭代新的关键词。
日前,光大银行发布企业手机银行1.0版本,将传统的银行金融服务拓展到人员管理、发票管理等泛财务管理服务,未来还计划逐步拓展人力薪酬、差旅报销、财务管理等场景,以实现对公线上服务从单一的交易办理渠道向平台化综合服务转型升级。
就在不久前,光大银行还发布了私人银行客户专属的手机银行App版本,为该行高净值客户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产品展示和咨询服务。
除光大银行外,亦有不少银行发布了针对细分客群的手机银行新版本。例如,去年以来,广发银行、浙商银行推出手机银行老年版,建设银行、工商银行针对县域客户推出了手机银行乡村版,中国银行也根据自身客群特征发布手机银行英文版。
北京中治研国际研究院研究员丛勇指出,过去银行不断充实手机银行App的功能,像支付宝、微信一样发展成"大而全"的金融、生活服务软件,但这样一来,触达用户痛点的路径就会变长。
"例如,微信里也有嵌入打车服务,但用户使用滴滴App直接打车更加方便。" 他举例道,有打车需求的用户在习惯养成之后,在这一项服务上就会对滴滴App的黏性更高,"现在银行也是一样,做一个更能直击用户需求、改善用户体验的细分产品,来提高用户黏性,这是一个大趋势"。
解决用户黏性难题
"银行越来越意识到App的重要性,能够承载绝大多数的金融服务,更加直接地与用户进行服务链接,这是一些硬件方案所无法企及的。"移动支付网分析师慕楚如是说。
3月15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去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同比大幅增长,离柜交易达3708.72亿笔,同比增长14.59%;离柜交易总额达2308.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18%;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为90.88%。
其中,手机银行交易达1919.46亿笔,同比增长58.04%,交易总额达439.24万亿元,同比增长30.87%。
疫情带来数字化、移动化、线上化需求的井喷,使得手机银行使用率大大提高,但分析人士也指出,用户在各个App之间的转化成本几乎为零,加之手机银行马太效应突显,用户数量增速也已过黄金期,留住存量用户成为当下手机银行发展的策略重点。
"我国网民手机中安装App的数量已经从2016年的接近40个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0个,大量App都已经小程序化了。"金融科技专家马超表示,但一般来说,小程序的安全可控程度不足以支持金融交易,必须要有独立的App支持。这也使得手机银行App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尤其是中小银行本身手机银行的活跃度已经在下降,要在头部银行和支付宝、微信这些平台的夹缝中间求生,就是要去切实地解决客户的痛点问题。"丛勇告诉记者,不仅是中小银行,现在头部银行做手机银行的思路也是寻找用户需求痛点。
以企业版手机银行为例,即使是大行,如果只围绕存贷款服务,那么总会有愿意付出更高成本揽存、或者提供更低价格贷款的银行与之竞争,但如果能真正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例如供应链管理、融资撮合或获客等,企业就会主动入驻银行的平台。
丛勇认为,细分版本的手机银行发展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可以针对细分客群的用户画像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但他也表示,虽然很多银行都发布了企业版手机银行,实际普及率却不高,"入驻企业也往往是一家企业里只有一两个人在用,而不是所有员工都使用,主要是因为手机银行提供的功能还没有下沉,也就是覆盖到差旅报销等这些所有员工都可能会用到的服务"。
仍需注意安全隐患
在谈用户黏性之前,有业内人士认为,银行更需要注意的还是技术安全性这一根本问题。"一方面是信息安全,如果出现客户信息泄露,对银行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声誉风险,另一方面是提供的附加服务,比如做账功能如果出问题,那么盈利点也就变成了风险点。"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这一担忧并非空缺来风,近年来银行信息泄露事件屡有发生,较为常见的情况是内鬼倒卖客户信息,黑客在暗网倒卖银行用户信息的新闻也并不鲜见。此外,银行本身亦有主动获取更多客户信息的动机。
例如,今年4月,工信部官网披露了93款未完成整改的App名单,其中广东省通信管理局通报存在问题的应用软件名单里,就有广州农商行、微众银行等多家银行App在列。所涉问题分别为违规收集个人信息,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
一家业内知名反欺诈科技公司资深安全产品经理告诉记者,相比其他信息,"用户的金融要素信息,如身份证号手机号证件信息、账户信息、财产信息等,涉敏,而且往往和个人金融安全高度相关,也因此如果被有心分子盗用作为交易资源的话,它的'商业价值'是最高的",所以会被重点关注。
而企业客户对于金融交易和金融信息的安全性要求还要更甚于个人客户。"所以,接下来手机银行迭代发展的关键,还是如何在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同时,提升安全性、减少安全漏洞。"前述业内人士表示。
2021-06-02 18: 51
2021-06-02 18: 09
2021-06-02 17: 52
2021-06-02 17: 17
2021-06-02 07: 58
2021-06-01 19: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