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超过50%以上的创新药都是罕见病药。”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医药与创新与投资大会罕见病专场论坛上,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政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刘军帅说道,“这个趋势还在一直往上走,市场需求很旺盛,供给发展得也很快,但同时,我们面临诸多挑战。”
会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化药临床一部主审审评员艾星指出,由于罕见病定义长期不明确,相关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加上罕见病临床研发经验有限,制药行业进行罕见病药物研发仍然面临不少挑战。艾星还透露,药审中心正在计划着手推进《罕见病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并强调罕见病药物的研发要根据罕见病的自身特点来决定,也应当遵循一般药物的研发规律。
10月11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正式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罕见疾病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意见的通知,该技术指导原则旨在进一步提高罕见疾病临床研发效率,满足罕见疾病患者的治疗需求,结合罕见疾病特征,对罕见疾病药物研发及科学的试验设计提供建议和参考。
罕见病这片蓝海正在成为明星赛道。近来,跨国药企在罕见病市场掀起并购潮,国内资本市场也普遍关注罕见病市场,多家企业都有所布局。此次与会嘉宾指出,罕见病对创新具有撬动作用,例如研发技术的创新、临床试验设计技术的创新、医保支付模式的创新都能推广到其他领域的创新。但构想如何照进现实?问题还需要交给中国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未来之路来回答。
推进罕见病药物研发指导
近年来,罕见病愈发受到政策重视。艾星指出,中国罕见病药物审评审批制度是在中国药品审评审批改革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首次提出对罕见病药物加快审评审批,此后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提出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可提出减免临床试验申请,对境外已批准上市的罕见病治疗药品,也可附条件批准上市。
但此前,中国对于罕见病的定义并不明确。2018年5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涉及121种疾病。这是中国首次官方定义罕见病,目的在于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维护罕见病患者的健康权益。
9月11日,由全国罕见病学术团体主委联席会议、上海市罕见病防治基金会、上海市医学会罕见病专科分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罕见病/孤儿药定义第三次多学科专家研讨会上,《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发布。全国罕见病学术团体主委联席会议秘书长王琳解读指出,中国罕见病最新定义是即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患病率小于1/万、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
在会上,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的康琦博士介绍孤儿药定义的国际经验和思考指出:“国际上,孤儿药最早就是和罕见病关联的。孤儿药解决罕见病问题的关键之一,因为人少,所以最核心是没有人研发,原因是研发成本很高。所以,其他国家解决的经验通常是通过给孤儿药定义,鼓励更多企业有动力投入研发推出新药。”
会议还指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罕见病定义应当与不断出台的中国罕见病目录并存。
上述提及的“孤儿药”就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品,由于罕见病患病人群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很少有制药企业关注其治疗药物的研发,因此这些药被形象地称为“孤儿药”。
艾星表示,由于罕见病定义长期不明确,相关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加上罕见病临床研发经验有限,制药行业进行罕见病药物研发对于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准备不足,研发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他尤其指出了罕见病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的问题:
全球7000多种罕见病中,80%为遗传疾病,但实际上对于疾病发病机制知之甚少,诊断难度非常大,企业开发诊断的动力也不足。对疾病历史了解也是十分有限,发病率、患病率等数据缺乏权威性。临床医生依赖自己经验用药,超出了药物获批适应症,缺乏严格的医学证据。患者组织和罕见病登记数据库基本上覆盖的都是大型城市的专科医疗机构,很多的罕见病患者没有被发现、诊断,数据库覆盖面有限。此外,研究者还可能对罕见病研究挑战估计不足,包括缺乏技术数据的支撑、对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招募和随访的困难估计不足、对疾病知识不了解导致不太重视PD指标开发、对疾病自然史了解有限导致受试者选择出现偏差等。
艾星同时表示,《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新提出来的定义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艾星也透露称,在上述背景下,药审中心正在计划着手推进《罕见病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助力国家罕见病药物研发来满足临床患者需求。目前该指导原则正在征求意见。该指南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是,罕见病药物的研发首先要根据罕见病的自身特点来决定,罕见病发病率低,患者病情复杂,诊断难度大。其次,罕见病药物的研发,应当遵循一般药物的研发规律,包括非临床的研究到人体的研究等,在罕见病这一前提下讨论更有普遍适用性的、更科学的方法。
抢跑罕见病赛道
罕见病与孤儿药息息相关。
药物领域的创新也与政府对于罕见病的政策推进密不可分。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曾根据本地区的人群基本特征、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和对罕见病的认识,也提出了罕见病定义,并据此制定和发布了用于管理罕见病的政策和法规:如美国于1983年和2002年相继出台了《孤儿药法案》和《罕见病法案》;我国台湾地区于2000年出台了《罕见疾病防治及药物法》,并于2005年和2010年对该法案进行了修订等。
这一次中国重新出台对罕见病的定义,并在药物审评审批制度上进行政策调整,都有助于促进中国罕见病药物研发和推动医药领域科技创新。
尽管罕见病药物研发存在着诸多挑战,但罕见病和孤儿药正在愈发受到重视。中国近年来更重视罕见病的诊治和研发,相关政策框架日渐完善,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投入罕见病新药研发。
在上述罕见病专场的圆桌会议中,北海康成制药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罕见病联盟副理事长薛群分析指出,80%的罕见病都是和基因突变有关,在发病原因上是清晰的,因此研发策略的针对性和可靠性相对更高。并且,基因治疗技术的成长可以在罕见病治疗结果上验证,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更大的病毒等别的领域。
例如,在会议上,博雅辑因首席技术官袁鹏飞博士介绍道,博雅辑因以基因编辑平台作为核心,其体外基因编辑产品ET-01是国内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一期临床试验的基因编辑疗法产品,改变患者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用于治疗地中海贫血。同时其还拥有自主创新的LEAPER™体内RNA单碱基编辑平台,依托此平台,博雅辑因在不断推进一系列肝脏、眼病等罕见病疗法的开发。
在跨国药企中,罕见病赛道也相当火热。罕见病龙头大多都沦为了跨国巨头竞相追逐的并购对象。
2018年,从武田斥资650亿美元收购夏尔以来,全球制药巨头纷纷涌入罕见病市场。
此后,罗氏以43亿美元的对价收购Spark Therapeutics,阿斯利康更豪掷390亿美元收购Alexion,赛诺菲116亿美元收购美国血友病药物制造商Bioverativ,诺华也用87亿美元收购美国基因疗法生物技术公司AveXis。
近日,医药巨头默沙东更是宣布与Acceleron Pharma达成最终协议,以180美元/股的价格全现金收购手握明星在研药Sotatercept的后者,交易总金额达到115亿美元。
为什么要积极布局罕见病市场?
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则表示,很多新药研发技术是从罕见病开始应用,mRNA技术可以用于治疗罕见病,但最终在抗肿瘤、治疗传染病上都能得到应用,从而推动药物研发创新。
此外,波士顿咨询(BCG)的研究称,2030年全球孤儿药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940亿美元。而中国,以占全球市场份额5%~7%来估算的话,2030年将形成一个600亿~900亿元的市场。
“全球有7000多种罕见病,(截止所展示研究数据完成时)只有776个在研管线和产品。虽然这已经令人非常欣喜和鼓舞,但是同时,90%以上的罕见疾病仍然在全球范围内都还缺少治疗药物,而且还缺少研发过程当中的治疗药物。”琅钰集团首席执行官向宇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我们坚信患者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在中国是有巨大的产业价值的,资本市场也需要对罕见病的赛道和事业进一步加深梳理和理解。”
2021-10-13 09: 52
2021-10-13 09: 53
2021-10-13 09: 10
2021-10-13 09: 24
2021-10-13 09: 39
2021-10-13 09: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