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窄窄的深圳河,把香港和深圳划开南北。河北岸,深圳早已高楼林立,但在河南岸的香港土地上,时间却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原生态环境,如同繁华都市旁的“世外桃源”。
近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时透露,香港特区政府将在香港北部建设一个300平方公里的都会区,配合深港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与深圳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全面落实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需时20年。“对于港深合作,从来没有写得这么多。”
深港合作正在翻开新篇章,深港都市圈也被网友称为“最牛都市圈”。香港行政长官办公室近日还称,林郑月娥14日下午将由广州转往深圳,与深圳市领导会面。
“对面终于要发展了。”家住深圳罗湖口岸附近的港人陈帅(化名)很是感慨,他来深圳居住已经十多年,当年来深圳居住就是为了逃避香港的高房价,“香港北部这么多可以发展的土地,是时候派上用场了。”
实际上,对于深港合作,深圳方面一直都有积极作为。今年5月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时,对深港合作就有重点着墨。比如报告指出,强化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促进人员、货物、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等。
“20年或许有些保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表示,“我觉得未来10到15年,香港北部都会区就会看到效果。”
“港深紧密互动圈”已经有相当的基础
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对北部都会区有着详尽的介绍。这片占地300平方公里的都会区,将容纳约250万人口。该规划之所以被命名为“都会区”,因其涉及全面的城市空间,并不只是一个新市镇。如果能借机将香港北部片区建设成为新的“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则既可成为与南部(维港)都会区配套发展的新平台,也可与其仅一河之隔的深圳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成为香港第二个经济引擎。
所谓“三圈”,是指香港北部由西向东与深圳相邻的“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的确立,有利港深政府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创科、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强强联手,产生“1+1>2”的效益。
香港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历来“南重北轻”。在众多市场人士眼中,“北部都会区”有望成为香港城市空间发展史上的一次战略性改变。“香港北部都会区的提出,对于香港而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对于深圳来说,也会给深圳的城市发展格局带来变化。”谢来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深圳提出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南联主要就是对接香港、依托香港,如今增添了新动力。”
提起“南联”,就不得不提深圳与香港陆地接壤的罗湖、福田等片区,这些片区可谓深圳港味“最浓”的地方。有调查显示,罗湖区的人民南片区香港购房者占比甚至接近50%。1路公交车是从罗湖火车站开往布心总站,途经人民南片区的德兴大厦、东门片区的金城大厦、东湖片区的百仕达花园……这些片区和楼盘是早期港人在深置业的首选。“对于多数港人来说,罗湖和福田的南部片区是最为熟悉的地方,这里有足够的烟火气。”陈帅说。
“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5项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其中3条都是跨境通道,而福田和罗湖是深圳最有港味的地方,香港北部都会区的提出也会反过来刺激福田、罗湖等片区的发展,推动深圳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在谢来风看来,三圈当中的“港深紧密互动圈”主要连接的是深圳福田和罗湖,或许在未来5到10年,“港深紧密互动圈”会是最先看到“发展效果”的片区,因为这些片区已经有相当的基础。“未来福田和前海可以吸引更多年轻港人前来创业,罗湖则可以成为港人生活的聚集片区。”
1+1>2:深港产业应“互补”
提起“南联”,就会联想到口岸以及口岸周边区域,这是地理位置上内地与香港深度交流的第一站。目前,深圳与香港之间已经开通的陆路口岸包括沙头角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文锦渡口岸、罗湖口岸、皇岗口岸、福田口岸以及深圳湾口岸。在这些口岸之间,目前变化最为明显的当属河套片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进入发展快车道,过去一年来,香港高校和企业重要科研项目批量签约入驻,实质推进和落地的优质科研项目和机构超过140个,已形成集聚态势。证券时报记者实探发现,位于深圳一侧的河套片区,相关的城市更新正在提速,福田区河套北片区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前期意愿征集公告已经发布,南华村棚改正在进行,位于香港一侧的落马洲河套地区已有多处地块正在进行填土工作。
可以看到,香港北部都会区最重要的功能是进一步发展科创产业,而科创一直是深圳的标签,深港在科创领域方面如何更好地互补?
现实上看,深港两地产业确实存在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借鉴的空间。在产业结构上,香港金融、航运、贸易发达,但在制造业和科技方面是短板,缺乏大型科技企业,这恰好是深圳的强项,两地可以优势互补,还可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补齐各自短板。
体现在资本市场上,证券时报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注册地为中国香港的市值居前港股公司中,除了中国移动、华润啤酒、中国联通等业务主要在内地的通信、消费类公司外,香港本土的大型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金融业、地产建筑业等行业,同时鲜见香港本地科技公司身影,这与深圳汇集大量科技公司的现状形成较明显对比。
“不过,在许多细分领域,深港可以形成更好的合作,例如香港在生物科技、基础研究和人工智能算法等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而深圳也正在发力基础研究。在河套片区,深港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合作已经展开,例如位于河套的香港大学病毒学研究所。”谢来风表示,“香港作为自由港,对全球科研人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容易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这些资源也应该得到重视。”
普华永道香港公共事务咨询服务合伙人陈国辉认为,北部都会区地处香港策略性边境位置,邻近港深口岸经济带,将成为香港发展创科产业的核心区域,应以生物科技、金融科技及再工业化为主轴配合新田科技城和前海的深港合作发展,预计将为香港每年创造7000亿至7500亿港元生产总值。
对于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各个组成片区,普华永道香港公共事务咨询服务合伙人王君弼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新田科技城,作为深港融合的科创中心,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原型制作及测试为重点的完整科创生态圈以及产业链,吸引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所落户,成立研发和教学分支机构。对于罗湖/文锦渡综合发展枢纽,可以发展成体验式体育休闲集中地,并且可与深圳罗湖商圈合作并发展体验式零售、餐饮以及娱乐设施等。
面临考验但未来可期
北部都会区规划如能真正落地,将成为香港重要的发展新机遇之一,但在执行过程中能否克服此前一系列规划遇到的类似难题,也成为该规划所面临的重要考验。
“香港特区政府的决策过程有自己的特点,例如按照香港推动大型规划发展的惯例,仅前期工作就将包括收地、土地勘探公众咨询等方面,涵盖收地赔偿、环境评估、立法会审议和拨款等,也可能面临市民反对意见、环保团体不满环评以及立法会议员质询等情况,对规划建设的进展有不小的影响。”谢来风表示,“开发模式也是一个问题,房地产开发模式不大适用于科技园区产业园区的开发,当然也与香港的土地供应政策有关系。不过,北部都会区的开发建设,也将促进香港的房价收入比回到较为合理的区域,有助于提升香港居民的收入空间。”
林郑月娥曾回应说,长远规划难免会令市民觉得空泛,但强调20年的规划期并不长。她表示,将在行政、规划等程序上大刀阔斧精简,而北部都会区规划也列明十大方向等,将设有未来十年滚动进度计划,会持续更新区内的房屋、基建达标的情况,希望可以增加透明度,让议员监察。
普华永道香港公共事务咨询服务合伙人布乐家表示:“使用混合模式的金融解决方案为北部都会区的关键推动因素。政府与私营机构的紧密合作能分担发展资金需求,并加快重点基建及可负担房屋的发展进度。另外,通过开拓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投资、绿色金融及创新的共融社区基金,政府可创造出大湾区中独一无二的基建交付模式。”
中泰证券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北部都会区极大地释放地产供给,有利于香港年轻人心态及香港社会整体稳定,进而有助于港股整体风险偏好的回升。同时,北部都会区以科创产业为主也有助于改变香港产业结构以金融地产为主的空心化特征,与深圳的紧密联系也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土地价值的重估。
香港北部都会区未来可期,证券时报记者采访多位在深圳经商工作的港人了解到,大家对深港之间如何形成更好的人员和要素流动更为关注。
“如果将来公司搬到对面的落马洲河套地区,或者深圳的员工去那边工作,福田居住河套上班将成为现实,但如果还是像现在这样要先从福田或皇岗口岸过关,再通过交通接驳方式到达河套,这样时间和通关成本就太高了。”在福田保税区经营贸易生意的陈怡告诉记者,“要知道,其实落马洲河套距离深圳市区只隔了一条深圳河。”
说起要素流动,除了传统意义的通关口岸,还让人想起当年的“耕作口”。“耕作口”顾名思义是方便村民往来从事农业耕种作业的通道。过去,从深圳河口到盐田27公里的边防线上分布着5个耕作口,当地居民通过《过境耕作证》来往深港两地。现在,耕作口已渐渐失去方便来往村民耕作的意义,但类似的模式或许能发挥新的作用。
独一无二的“双城故事”
吴家明
说起深圳的各个陆路口岸,皇岗口岸可谓“特别”:过去深圳皇岗口岸和香港落马洲口岸旅检实行24小时通关,是深港出入境的首个“不夜口岸”。
“30岁那年我结婚,后来我决定在深圳安家。”货柜车司机吴师傅是香港人,他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当时就是考虑到自己每天来回深港两地,深圳房价和租金相对香港来说还算较低,住在深圳对于工作也算方便。”最后,吴师傅听同行介绍,就在皇岗口岸附近的皇御苑买了一套二手房,当时价格每平方米还不到1万元人民币。
吴师傅居住的皇御苑是皇岗口岸片区乃至全深圳最大的港人社区。当年,皇御苑一、二期每次推出上千套单位,都能很快完成销售,90%以上的一、二期买主都是香港人。因此,皇御苑成功地将港人的目光由罗湖引向了福田。现在,受到疫情影响,吴师傅的工作生活节奏也被打乱,但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留在深圳的家中。当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愿景传来,他的心情特别激动,“其实早就有这个说法,希望这次能真正实现,而且要加快脚步。眼看着皇岗口岸已经重建,旁边的河套也有了动静,我很期待。”
“1999年我就在深圳罗湖买房,那个时候香港刚刚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很多人都对楼市没有信心,但上世纪90年代还是有很多香港人来深圳置业。”王梅(化名)是香港人,这些年的两地穿梭让她感觉自己已经变成了“深圳人”。“其实,早些年深圳许多小区,买家都是以港人为主。说到深港融合,两地居住就是最好的案例之一,我和家人也早就习惯了深圳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气息跟香港很相似,我们就是喜欢生活便利的地方。”
“相关规划已经出现,如何落到实处才是关键,例如通关和交通换乘能否更便利,应该更好推动深港两地居民更全面交流。”王梅也表达出自己的期待。
香港与深圳,一河之隔,同根同源,早已有扎实的合作基础。吴师傅和王梅这样的普通市民的想法,或许也代表多数深港两地居民的心声。过去,深圳和香港紧密合作,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双城故事”。面向未来,香港“向北走”,北部都会区的愿景也将继续演绎深港的深度融合,“双城故事”将更加精彩。
2021-10-14 22: 22
2021-10-14 21: 33
2021-10-14 12: 47
2021-10-14 12: 49
2021-10-14 12: 52
2021-10-14 21: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