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15时左右,我们接到通知:“大白”将上门进行核酸检测,请在家耐心等待。在此之前,我们已进行过12轮核酸检测和两次抗原检测试剂自测,3月28日是最后一次。
两个小时之后,有已经做完检测的小区业主在微信群中说,进行核酸检测的是来自西安市中心医院的医务人员,并称赞来自西安的医务人员非常专业、非常棒。
19时45分,三位“大白”快步走出我们楼层的电梯,一位“大白”系长春本地志愿者,其余两位是来自于西安市儿童医院的医务人员。其中一位“大白”介绍,她是3月26日来到长春支援抗疫,同行的共计521人。
据当地媒体报道,3月26日凌晨,由西安市红会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西安市九院、西安市四院、西安市中心医院组成的521人医疗队紧急驰援长春。抵达长春后,医疗队迅速熟悉环境,并按照预定方案开展相关工作。全队以按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为原则,在当天上午9点开始投入到工作中。之后,夜以继日地深入社区街道,开展核酸采样工作,阻击疫情扩散。
我们小区共计3476户,常住人口总数超过万人,此前在小区内排队进行核酸检测,还需要8个小时的时间。现在“大白”们要挨家上门进行核酸检测,工作强度之大、需要耗费时间之多可想而知。晚上将近23时,还有业主在微信群中询问,核酸检测已经做到哪栋,什么时候能到自己家中。对于“大白”们来说,这恐怕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此前一天,岳父岳母居住的小区已组织过核酸检测,妻妹家的小区则是在4月2日发放了抗原检测试剂。不过无一例外,均是在3月28日之后未再参与过全市范围内的集中核酸检测,我的朋友也多是如此。
这或许也意味着长春市同吉林市一样,也开始坚持“精准防控、分类开展、应检尽检”原则,对区域核酸检测方式进行了调整。
● 4月2日0-24时,长春市新增本地确诊病例723例(含25例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其中宽城区252例、绿园区177例、二道区88例、朝阳区44例、经开区44例、九台区40例、南关区25例、汽开区18例、长春新区15例、榆树市11例、净月区4例、公主岭市3例、农安县2例。
在4月2日召开的本轮吉林省疫情防控工作第22场新闻发布会上,吉林省卫健委副主任张力介绍,目前,长春市的疫情上升与近日农贸市场、工地等单位出现聚集性疫情并引发社区感染有关,需抓紧扭转疫情发展态势;吉林市、长春市九台区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但仍需稳固疫情防控成果并降低日新发感染者数量。
当大家都在关注新增病例的数量时,我的一位朋友却关注到4月1日0-24时,吉林省新增治愈出院确诊病例3914例,其中长春市2177例,吉林市1728例,四平市4例,延边州4例,松原市1例。并做出了自己的判断:首次出院人数大于确诊人数,或许拐点已经来了。
据吉林日报4月2日晚报道,4月2日下午,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以视频形式主持召开长春疫情防控保卫战决战决胜阶段工作推进会。他强调,要坚持再动员、再集结、再冲锋,以输不起、松不得、等不了的劲头发起总攻,坚决打好打赢长春社会面清零攻坚战。长春疫情防控保卫战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各地要持续做好核酸检测、隔离场所、生活物资、抗疫力量等方面支援,与长春一道共同抗疫、共克时艰。各专项工作组要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务实举措,帮助长春渡过难关、战胜疫情。
除了景俊海的讲话之外,让我最为关注的是,在该次工作推进会上,四平市、通化市、梅河口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分别就包保长春市宽城区、绿园区、经开区疫情防控工作作表态发言。
景俊海强调,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是夺取长春保卫战最终胜利的关键一步。要建立省、市、区一体化扁平化疫情防控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省级领导包保县(市、区)、市级领导包保街道(乡镇)、县级领导包保社区、县(市、区)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四平、通化、梅河口要组建工作队直接指挥和支援宽城、绿园、经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此番,四平市、通化市、梅河口市包保长春市宽城区、绿园区、经开区疫情防控工作,或许意味着长春抗疫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另据一位在农村生活和工作过的朋友介绍,当前正值备春耕关键时期,但是受疫情冲击,今年备春耕生产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吉林省是粮食大省,也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商品量、调出量等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是连续多年不间断调出粮食的重要省份。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抗击疫情并非简单的是吉林省一省之事,还事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此前,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文国曾在本轮吉林省疫情防控工作第19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就如何持续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加快推进备春耕各项工作进行了介绍。
抗击疫情,时不我待。面对疫情,希望我的家乡能够早日决战决胜疫情防控保卫战,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
2022-04-03 12: 46
2022-04-03 12: 45
2022-04-03 12: 44
2022-04-03 12: 40
2022-04-03 12: 36
2022-04-03 12: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