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提出“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为跨境保险客户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赔等服务”,广东人身险业正式开启以大湾区专属重疾险改革创新为先锋的大湾区专属健康险产品改革探索之路。
自2020年11月13日首款大湾区专属重疾险备案以来,经过一年半的发展,广东银保监局已累计备案14家保险公司共23款大湾区专属重疾险产品。
自2020年11月15日首单承保落地珠海以来,截至2022年5月底,大湾区专属重疾险已承保10.07万人次,保费收入6.13亿元,提供重疾风险保障352.15亿元。
大湾区专属重疾险具有明显的“大湾区保障特色”,以2020年最新修订的重疾发生率表为基础设计保障责任和赔付比重,针对广东地区较为高发的鼻咽癌、结肠癌等重疾额外增加给付责任,在同等的保障内容下设计较全国版产品更为低廉的保费,产品价格最高可下调10%,具有一定的保障优势。
但是,一些险企在产品设计、定价方面偏向保守、谨慎,比如缺少原位癌保障,或有的缺少轻症保障等,大湾区专属重疾险的市场竞争力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业内人士指出,大湾区专属重疾险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险企可以加强产品差异化责任设计,并在理赔服务、增值服务上着手加强粤港澳三地联动和合作,进一步推动大湾区专属重疾险在跨区域方面的销售创新。
具有明显湾区保障特色
纵观市场上在售的大湾区专属重疾险产品,记者了解到,目前,大湾区专属重疾险呈现两大产品特色:一是在保障责任上,以2020版重疾发生率表为基础,针对大湾区高发的重疾,比如说鼻咽癌、结肠癌等,额外设计了给付责任;二是在费率设计上,以2020年新版重疾发生率表为参考,在同等的保障内容下,给予产品较其他全国版产品10%左右的保费下调空间。
比如说这款横琴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疾病保险,无论是其A款产品还是B款产品,均在保险责任上额外设置了8种大湾区高发重疾额外给付责任,额外赔付50%保额。若投保人投保50万元保额,那么确诊上述8种大湾区高发重疾就可一次性获得75万元赔付。
而其中B款产品更对16种成人重疾、8种老年重疾额外设置了50%保额的赔付责任,对于一般的重疾险而言,大湾区专属重疾险的保障范围更为贴近大湾区居民的真实风险保障需求。此外,还设置了前期额外赔付责任,前10年确诊重疾,可获得额外80%赔付,但仅限于保单购买的前10年内确诊。
自2020年11月13日横琴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疾病保险成功备案并成为首款备案产品以来,据广东银保监局的统计,经过一年半时间,广东银保监局已累计备案14家保险公司共23款大湾区专属重疾险产品。
目前,市场上除横琴人寿外,包括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人保寿险等主流险企均已陆续推出大湾区专属重疾险产品。
据广东银保监局统计,截至2022年5月底,辖内大湾区专属重疾险已承保10.07万人次,保费收入6.13亿元,提供重疾风险保障352.15亿元。
产品设计仍需提高吸引力
业内人士认为,大湾区专属重疾险具有明显的湾区保障特色,但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大部分险企仍属于初步探索阶段,在产品设计方面仍需提高产品吸引力。
比如说前述的横琴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疾病保险B款,作为新重疾定义下的首款重疾险产品,却没有纳入原位癌保障。原位癌是指还没有浸润扩散的癌细胞,离癌症还有一定距离,是非常高发的疾病,旧版重疾一般将其纳入轻症赔付。而在新重疾定义下,虽然原位癌并没有被纳入轻症范围,但保险公司还是可以自由增加原位癌保障,但该产品却并没有纳入原位癌保障,可见保障功能设计仍较为“保守”。
同时,该款产品还减少了轻症赔付比例,所有轻症赔付从旧产品的45%一律降低至30%,赔付比例出现了一定程度“缩水”,虽前期确诊重疾给予了额外赔付责任,额外赔付80%,但仅限于保单的前10年保障期内赔付,保障优势仍不明显。如果一位30岁的男性购买了这款产品,40岁后就不能享受前期额外赔付,这与部分产品60岁前均可获得额外赔付相比,保障显得较为局限。加之投保捆绑了身故责任,投保灵活性大为降低。
而平安人寿推出的粤享福大湾区重疾险,虽针对15种大湾区高发重疾设置额外100%保额赔付,但对于轻症、中症的保障就设计稍显薄弱,产品没有设置中症保障责任,而轻症疾病保障也只有10种,缺失了几种高发轻症比如“严重视力受损”“较小面积三度烧伤”的保障,产品保障优势不够明显,而产品费率也相对较高。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险企对于大湾区专属重疾险的设计形态还是较为保守、谨慎,相对于其他全国版的重疾险而言,尤其是网红重疾险还欠缺核心竞争力。为此,险企要在产品改革方面抓住大湾区利好政策机遇,通过资源整合和服务开拓,进一步挖掘大湾区专属重疾险的发展空间。
险企可在增值服务上发力
在此方面,慧择保险经纪首席保险产品官王寅认为,险企可在产品责任设计方面进一步提高灵活性,除了提供标配的轻中重症疾病保障外,还可以考虑提供更为丰富的可选责任给客户选择。
而在产品费率和保障责任设计上,虽目前还有赖于疾病发生率表,但随着大湾区医疗水平、居民平均寿命及疾病发生率趋于相同,粤港澳三地医疗行业和保险行业可将健康、保险赔付数据整合,进一步厘清保险产品精算假设和客户消费需求差异,这样能够设计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王寅指出,险企还可以在理赔服务和增值服务上再下点“功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专属重疾险的保障优势。“比如说在理赔上打破地域限制,支持跨区域理赔。此外,险企也可在增值服务上融合内地和港澳特色,比如说融合共享粤港澳三地优质医疗服务网络,提供粤港专家会诊、住院手术协调、疫苗、进口靶向药等特色增值服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展凯认为,除了需要加深内地与港澳保险公司的沟通与合作,厘清三地保险产品的精算假设和需求差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发出更为符合大湾区整体所需、更通用的保险产品外,其次,险企可以发展保险科技,通过数字化转型,解决资金结算和信息共享等各种技术性难题,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最后,还需要在产品宣传方面加大力度,通过有效宣传,提高大众对大湾区专属重疾险的认知和购买意愿。
未来仍有蓝海尚待挖掘
“目前,大湾区的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粤港澳三地的全面通联仍有较长的时间,这就为保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与此同时,大湾区内部庞大的保险需求仍有待释放,这也为大湾区专属重疾险的成长提供了较大发展空间”,王寅对记者表示。
根据毕马威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调查报告》,从保费规模上看,大湾区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之一。而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数据看,截至2019年年末,珠三角九市的平均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5.46%和0.74万元/人,大湾区平均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8.8%和1.4万元/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4%和0.27万元),但大湾区内部发展不均衡,个别珠三角城市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不少地区至今仍为一片“蓝海”。
展凯认为,从长远来看,大湾区专属重疾险发展较为乐观,未来,以大湾区专属重疾险为代表的跨境健康险产品有望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近年来,不少内地居民选择购买香港重疾险和寿险等产品。大湾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倒逼内地保险行业改革,产品形态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一步提升。可以预见,健康保险将与医疗服务、健康管理融合创新发展。”
在展凯看来,大湾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大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消费能力也较强,保险公司可从客户需求出发,通过提供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和慢病管理等服务,带动预防性医疗消费,引导客户主动管理健康风险。同时,在保障责任方面,除了传统的重疾和住院费用外,产品扩大门诊责任不仅可以提升客户体验,同时也能获取数据,精准识别健康风险,早发现早治疗,从而降低赔付风险。
“保险公司可以与医疗机构建立深度合作,一方面运用数据研究重点疾病的风险管理方法,从而实现保险的定制化和精准匹配;另一方面可借鉴国外经验,推进保险业与医疗机构签订协议的管理式医疗方式,将保险产品和医疗服务打包,实现进一步改革创新”,展凯对记者表示。
2022-09-15 16: 15
2022-09-13 17: 04
2022-09-13 18: 10
2022-09-14 00: 13
2022-09-14 08: 30
2022-09-14 10: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