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曹伟:成为创新的媒介,激发科技企业和实体企业的融合创新

2022-07-18 16:13

“在硬科技与智能革命的大潮中,投后管理愈发成为一决胜败的重要因素”;

“高瓴将自己定位为科技创新生态中的连接器、催化剂和加速器”;

……

在不久前的一场创投论坛对话中,高瓴合伙人曹伟在现场做如上表示。

资料显示,在金融及投资管理上有近20年经验的曹伟,曾先后在波士顿咨询、华平投资任职,2014年加入高瓴至今,主要负责消费及零售领域的投资,并在多家高瓴所投上市公司担任董事。

近年来,在硬科技与双碳的大背景下,高瓴积极寻找产业机会,支持创新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在对话中,曹伟分享了高瓴最近关注和正在做的事情,以及近来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融合的一些心得体会。

以下为对话实录:

寻找和创造确定性的价值

做科技创新生态中的连接器、催化剂和加速器

问:这两年,大家提到最多的词可能就是变化和不确定性了,高瓴是如何应对当前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的?

曹伟:对投资机构来说,拥抱变化和应对不确定性,是我们的日常。越是在不确定的时期,我们越是要寻找和创造确定性的价值,因为我们相信变化当中一定孕育着创新的机会。当前,我们正处在前沿科技与智能革命浪潮中,它是在技术进步和双碳大背景下,广泛发生于新能源、新材料、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智能硬件、消费科技等领域的一系列创新。高瓴要做的,就是在变化中发现这些创新的价值,并与创业者和企业一起应对挑战。

问:那么,你认为当下创业者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对创投机构来说,影响投资成败的因素有哪些?

曹伟:在这波创新浪潮中,很多创业者遇到的最大挑战其实是怎样进一步打通技术、人才、资金、产业需求的长链条,建立更有利于创新发生、技术生长、产业蓬勃的生态,从而能够更顺利地跨越产品化和商业化的死亡谷。

硬科技创业的大背景下,对投资机构来说,投后服务可以说愈发成为决定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如何更好地与企业互动,一起去解决以上挑战,也已经成为投资机构的必答题。但在这个问卷面前,高瓴的定位很明确,我们希望做科技创新生态中的连接器、催化剂和加速器。

组建独特的投后服务体系DVC

多方位赋能科技创新企业

问:你刚刚提到了投后服务。其实现在许多投资机构也都加强了投后服务,高瓴有何不同?

曹伟:我们是专门组建了一支超过200人的队伍,为被投企业做深度价值创造,提供相关服务,在我们内部叫DVC——deep value creation。我们准备了一个尽可能完备的工具箱,希望能帮助科技企业解决不同成长阶段中各式各样的问题。

问:对于被投企业,高瓴DVC的服务主要会围绕哪几个方面展开?

曹伟:对于科技创新类企业,高瓴DVC的服务围绕多个方面来展开。首先就是搭建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平台,让科技创业者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研发上。

具体来说,高瓴支持了近百位科学家创业,我们发现这类企业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我们应当也能够提供更产品化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为科学家们准备了一个拎包入住的套餐,这里面包括团队基础搭建,公司注册、空间、落地政策、财务合规的系统服务。

另外,我们也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多个具有实体空间的创新中心,去打造科学家、企业家的创新策源地,与地方政府、高新区等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问:为科学家准备“拎包入住”的套餐,应该是高瓴独特的创业服务方案。那么,针对之前提到科技公司的最大挑战,也就是跨越死亡谷,高瓴能做什么?

曹伟:在高瓴内部,我们有一个科学顾问机制。在初创公司面对从实验室到产品化这个死亡谷时,我们多年来衔接的科学生态和投资科技企业的实践和经验,能够提供产业洞察支持,帮助公司更快地将技术接入市场需求的轨道。

另外,在投资过程中,我们也会帮助寻找关键的技术供给和平台。比如围绕创新药研发解决临床实验不足的问题,高瓴投入建设了高博研究型医院集团;我们还在上海推动成立了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致力于提升中国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的基础能力。还有和我们形成合作的各类研发机构中试平台等,都能够支持创业公司们更顺利地去开展产品化,从而完成对死亡谷的跨越。

问:跨越死亡谷之后,高瓴在商业化阶段会提供什么服务?

曹伟:在商业化验证这个阶段,我们首先能够提供产业资源的对接。高瓴投资了600多家企业,包括很多龙头企业和科技初创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产业资源、场景应用可能。

比如我们投了一家硬科技企业之后,就帮助其对接了超过30家客户。并且从投资前开始,高瓴DVC团队就在和企业一起工作。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后来讲,“高瓴和我们就像是一个共同项目组,他们帮我们把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都调动起来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些非常精细化的工具和服务,比如我们的知识产权系列服务,可以结合行业竞争,对企业进行专利布局的支持。

再比如我们的人才服务。最近我们刚刚与先进制造领域的被投企业一起做了一个联合校招,帮助42家公司收集了5000多份针对性、高质量的简历,解决了很多早期制造型企业雇主品牌薄弱,难以触达顶尖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痛点。

懂产业语言、理解技术逻辑

找到实体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

问:刚刚提到的是科技创新企业的成长。但根据高瓴的哑铃理论,在实体产业领域,高瓴其实也在用科技提升传统企业的效率,您能谈一谈具体是怎么做的吗?

曹伟:在高瓴的哑铃理论中,一端是我们对科技创新企业,包括对大量早期企业的支持;另一端则是运用好科技创新的力量,去帮助实体企业转型和升级。

其实,在广袤的实体领域,企业家的需求是什么?高瓴能够做些什么?创造怎样的价值?这是我们在长期探索的课题。高瓴的投资团队,很多人都是产业背景出身的,跟工业、能源、制造业和消费企业长期打交道。以我们多年和企业家们一起开疆拓土、并肩工作的心得来看,实体企业从业者们其实是最有匠人精神,最懂消费者洞察,最理解技术的工程化落地,最熟悉应用场景的一群人。也因此,很多时候他们最渴求科技创新,最适合将前沿技术落地。

简单而言,我们在尝试帮助实体企业解决两大类的问题——科技创新作为增长工具,以及科技创新作为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首先是科技创新作为增长工具。这里面最常应用的工具是精益管理以及数字化转型工具。所谓的精益化工具,核心理念就是4个字,降本增效。它主要通过深入企业重构生产流程和制造方式,培训工人的工作理念等方式实现。例如在我们的被投企业公牛电器,我们货真价实地看到,精益化工具在产线的整体应用,不仅帮助企业实现了“干毛巾里拧出水”的效果,工人的向心力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再比如在百丽的数字化工具的采用,能帮助企业从一线门店工厂到决策层,都有了高效畅通的信息沟通和数据处理渠道,消费者也能得到更好的响应和服务。

另一类工具可以归结为科技创新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很多实体企业最期待的就是引进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找到发展的“第二曲线”。这给我们提的要求是,首先要深刻理解实体企业的生意本质,理解哪些技术要素的变革,会对生意产生“质变”的影响,然后帮助他们找到代表了研发科技创新力量的科研机构、科学家。这个过程非常难,需要我们懂产业语言,又理解技术逻辑。我们也在尝试技术引进,产学研平台搭建,联合实验室等多种工具和方式,搭建起产业与科学交汇的桥梁。

成为创新的媒介,

与创新者们并肩践行深度价值创造

问:在高瓴支持创新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实践中,您有什么感受?

曹伟:一直以来,高瓴做的事情就是成为创新的媒介,不断激发哑铃两端的科技企业和实体企业的融合创新。这个过程中有无数的难题,无数的功课,同时也有无数的想象空间。

长期和科学家、企业家在一线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具体的产业都是经历长期演进形成的独有系统。一个零件、一个插座、一条生产线、一座工厂、一片产业园,这背后都有无数看不见的技术创新细节,无数企业家科学家在为之而奋斗。而我们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工具包,向科学家学习,向实体产业企业家学习。

高瓴希望能够成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最佳共创伙伴,做及时递上先进工具的助手。我们相信,唯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我们愿意在中国这片科技创新的热土上,与创新者们一同开荒拓土,并肩工作,践行深度价值创造。(CI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