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 Sigma亚洲CEO林国沣最新发声

吴娟娟 2022-10-26 17:00

全球不确定性迭起,市场波动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全球机构在想什么,他们的中国战略有没有发生变化?日前,全球知名的系统化投资巨头Two Sigma亚太CEO林国沣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依然是Two Sigma亚洲业务的重要核心之一,设立外商独资公司以来,Two Sigma持续推进中国业务。

Two Sigma亚洲的总部位于中国香港。谈及香港的未来,林国沣表示,背靠中国内地这一全球数一数二的市场,融入大湾区发展,未来香港的国际化特色不会丢失,不仅如此它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动能。

官网资料显示,Two Sigma由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David Siegel 和John Overdeck联合创立,最新管理规模超过600亿美元。它与文艺复兴科技、Citadel、千禧年等为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投资、系统化投资巨头。

下面是访谈的核心观点

·看一个城市要看它的本质。庞大的内地市场和大湾区为香港中长期发展提供了动能;

·当前全球不确定性迭起,香港可以为全球输出“稳定”性。

·大湾区融合为香港带来的机会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依然是Two Sigma亚洲业务的重要核心。

·作为区域CEO,规模不是我的KPI。

·年轻人应该基于自身特征,不随波逐流,找到自己的路。

图片

林国沣 来源:受访对象

问题:怎么看香港最新的人才政策,是否足够有吸引力吸引和留住人才?

林国沣:首先,我认为看一个城市要看它的本质。香港有几大特征会决定香港的中长期发展。一是香港背靠全球的市场是全球最大或者第二大的(部分领域);二是香港融入的大湾区会成为一个全球最大人才、技术融合的生态体系。虽然大湾区的建设还处于早期,但是政府在不断投放资源,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是大概率的事件。三是从近期来看,新一届政府善于聆听各界意见。最新的《施政报告》务实,体现出新一届特区政府肯干事、愿意解决问题的态度。

一座城市中长期发展态势良好,对人才吸引力就高。最近一段时间关于香港和新加坡的比较很多。但没有必要总用零和博弈的思维来看世界。新加坡有它的特色,新加坡国内的市场非常局限所以它在发展家族办公室,试图将新加坡打造成为区域的财富管理中心。但是香港的背后有庞大的中国内地市场,香港的禀赋和新加坡不同。两者可以各自发展优势。

问题:香港特首《施政报告》中受关注度非常高的一项是设立“香港投资管理公司”,有人认为这是以市场化的力量来管理公共资金引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你怎么看这一项举措?

林国沣:香港是有基础和能力来设立“香港投资管理公司”,并通过它来推动香港在关键领域的发展。一个地方的发展长远来看需要有战略重点。战略重点需要有人和资金推动。投资管理公司通过市场化力量来管理公共资金,将资金投入到最关乎地区长期发展的方向。我认为现在也是做这件事情的好的时机。

为什么说香港有能力做这件事?

从人和市场来看,香港可以说是亚洲数一数二的。无论是资本还是法律、制度体系,香港都有良好的基础。此外,香港的人才基础更不用说。第三,战略、体系之外,香港外汇储备是亚洲排名前三的。所以香港不仅可以做这件事,而且有机会将它做成大体量的事业。目前香港投资管理公司才刚刚注册,具体还要看后续落地情况。

问题:具体来看,新的人才政策吸引力在哪里?

林国沣:首先,大湾区融合带来的机会是不容忽视的。理论上,大湾区的九大城市在一个半小时内都可以到达。今天大湾区有约7000万人口。这个区域的融合有良好的基础。

其次,包括人才政策在内,李家超特首设立的政策都有明确的KPI,这体现了特区政府务实尽责的态度。

第三,香港的年轻人很有活力也有想法。近年来,我参与了一下支持年轻人的项目。我发现年轻人比之前更开放,愿意接受新事物。现有人才政策会对年轻人有吸引力。

第四,我想是香港这座城市本身的韧性与活力。举个例子,我有朋友开了一家餐厅。当城市从疫情反弹的时候,它反弹很快。很快,热门餐厅又一座难求。这是香港的特色。

问题:未来的香港会和现在很不一样吗?

林国沣:香港未来20年应该和过去20年不一样。香港在寻找一个新的更有活力的定位。如果用过去的思维看未来,大概率会失望。未来,我觉得香港会更注重跟内地的交流,与内地协同发展。

亚洲其实有几个大的城市各具特色。东京是服务大企业的金融中心,上海拥有活跃的资本市场,为国内企业找到很好的融资平台。深圳也有自己的特色。香港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平台。香港也是一个很大的转口港。从香港出发,去所有的亚洲城市四五个小时内都能到。

因为疫情,香港的国际化特色暂时有所压制,但长期不会改变。

问题:你谈到在当今这样一个“混乱”的时期,香港要为全球提供稳定性。具体应该怎么做,香港才能会全球提供稳定性?

林国沣:稳定对于所有的投资者、金融机构是至关重要的。刚提到港府愿意聆听不同意见,稳定里面包含了这样的元素。稳定里面包含吸引人才和资本的能力。创造好的市场、空间跟机遇,让人才感觉来这个城市工作生活是很舒服的,也即人才流动和资金流动,香港也在推动这个事情。

稳定市场背靠的是有活力的生态体系,既融合发展的大湾区。大湾区规划让投资者感觉有源源不断的机会。

问题:请介绍一下Two Sigma 最近亚洲业务的发展情况?

林国沣:Two Sigma在亚洲的战略方向现在还在持续推动.Two sigma的亚洲业务包含了三个部分。一个是中国业务,包含香港跟内地。一是北亚,北亚里面包含了日本、韩国等市场。我们希望在北亚建立自己的研究或者数据能力,或者借由和其它机构合作来获得这一能力。第三是东南亚:新加坡泰国等。在东南亚我们除了对冲基金也有一部分私募股权和创投的业务。PE、VC业务也是和Two Sigma作为一家科学投资机构一脉相承,我们希望通过介入数据分析等公司的早期发展,来加深对这些领域的理解。

中国是亚洲的战略重点之一,中国业务在持续发展。我们也在推动其它地区的业务。对冲基金业务方面,全球的总规模是超过600亿美金,大概4000多亿人民币,然后亚洲是我们美国以外最大的市场。

问题:中国内地业务过去一年有增加人进来吗?

林国沣:有。从去年到现在,我们增加了几个核心岗位。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开始在国内建立研究跟工程师的团队。我们希望研究能力和工程技术方面逐渐多一些“本地化”,希望可以在上海培养这样一批人才。

问题:你们是业内比较小众的从直销起步的私募管理人,为什么要从直销起步?

林国沣: 因为说实话量化投资不是非常容易解释清楚。所以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内业务直销还是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通过直销跟客户沟通更容易传递我们的方法理念。但这个方法也有缺点。比如,对于私募来说,它难以规模化。所以我们也开始跟部分渠道合作。我们希望和合作渠道达成共识,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未来两三年我们会持续拓展渠道,与渠道相互选择,最终达成合作。前面提到我们不以AUM为目标,但作为资产管理机构,如果AUM微不足道,也很难有发言权。不过,比较确定的是,我们不会以量为目标来推动事情。

除了渠道建设,未来在中国我们也希望基于研究来探索新的产品。目前我们仍在非常初期的阶段。我们要不断了解市场需求,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能会推出新的产品。Two Sigma通常产品数量是比较少的,新产品出炉前都有漫长的研究过程。最后,我们还要继续打稳基础,做好公司的基础设施,为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问题:过去两三年,你对国内的投资者的认识有没有变化?

林国沣:依照我的经验,Two Sigma的投资者,不管是渠道服务的机构、高净值客户,还是我们直销的客户,当前市场的情况会影响他们对于投资的看法。我们也在学习了解如何更有效地传达我们的理念。投资者沟通需要方法。但是,我们也发现最近几年,投资者对市场的认识在发生变化,具专业性的投资者越来越多。这一点从我们收到的咨询问题可以明显看出来。无论是直销还是渠道给我们的问题都是非常专业的。

问题: 即便在外资私募中,Two Sigma在国内发展也是偏稳健的。作为亚洲CEO,你的KPI是什么,AUM在你的KPI中占比有多高?

林国沣:坦白说,我的KPI中不包含AUM。有些企业会设立量的KPI,但我们关注的是服务和客户收益。这里的前提是好的产品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宣传。但打造一个好的产品非常难。我们的KPI聚焦在研究的质量上。但前面也提到,我们不是说完全忽视量。因为在这个行业,量也意味着市场影响力。这需要平衡。

之所以区域CEO的可以不以规模当做KPI,这与我们公司的定位有关。我们是把投资作为一个研究的议题,反而不是单纯把投资作为交易。我们希望以科学家的思路和方法来做投资。科学家先界定问题,然后把问题拆解,排序,一步一步来解决。做好中国市场,我们要一开始界定自己的问题,小问题大问题排序清楚一步一步来解决。基于这一文化,我们希望找到的人也是和我们志同道合的。

问题:对于有想法,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年轻人来说,你有什么寄语?

林国沣: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比较焦虑,全球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我觉得如果能了解自己的差异性,发挥优势,假以时日是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现在很多人教导年轻人要补齐短板,但现在看来反而更应该发挥长板。希望年轻人不要流于形式,随波逐流。首先要了解自己,在实践中改善自己。没有必要扎堆所谓的热门“光鲜”行业,找准自己的定位,假以时日就能打开一片天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