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023腾讯科学WE大会在北京展览馆举办。这是科学WE大会连续举办的第11届,也是自2020年之后,第一次重回线下。
据了解,十一年间,已经有近百位全球顶尖科学家登台,分享理论物理、生命科学、天文学等诸多基础科学的前沿话题。这些科学家从身边触手能及的方面入手,将突破性的科学发现与前沿探索,深奥晦涩的科学语言转化成一个个切实的问题、生动的故事,与公众进行科普交流。从线下舞台到线上直播,至今已传递给上亿人次。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种子”,旨在向公众,尤其是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同时,大会上还首发了一个“种子”科普产品,即腾讯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作物种质库共建的“数字种质库”。这是腾讯在2022年WE大会十周年发布打造“科技树”后,公开宣布落地的首个延展性科普产品。
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一如往年,腾讯科学WE大会是从世界顶级科学家和中国中学生的4场访谈开始的。
来自北京、深圳等多所中学的近百位中学生分别“石墨烯之父”、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Sir Andre Geim),世界知名衰老生物学/遗传学家、2021 年孟德尔奖得主琳达·帕特里奇(Dame Linda Partridge),中山大学·深圳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导蒋乐伦教授,“网状化学之父”、2018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奥马尔·亚基(Omar Mwannes Yaghi)进行了交流。
图为“网状化学之父”、2018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奥马尔·亚基与现场中学生交流
图为现场提问的中小学生
这些中学生用英文和现场的科学家自如地交流,探讨地内容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到生活实践运用,从科学家的梦想起源到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国际部的学生提问,如何能够成为像他们这样的科学家。蒋乐伦教授引用了李克强总理当年对中国青少年讲的一句话“树高千尺,营养在根部”。鼓励中小学生们,努力学习,打基础知识打牢。
首发“数字种质库”
“11年来,WE大会始终致力于探讨如何运用科学,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制定解决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案”,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在开场演讲中强调,“人类需要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提升所有关键领域的生产力,并防止浪费,以应对‘食物、能源与水’等基础资源稀缺的重大挑战。”
(图:腾讯首席探索官网大为开场演讲)
而农业科学历经百余年创新,维系着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社会的稳定繁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作物种质库主任钱前,现场回顾我国水稻育种历经三次技术飞跃,创造性引领水稻单产提升的科学突破。其中,袁隆平院士团队发现天然雄性不育的水稻种质“野败”,一批科学家集智攻关,成功攻克杂交水稻制种和杂种优势利用难题,显著提高了稻米产量,引领了“第二次绿色革命”,为解决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种质创新是育种的灵魂”,钱前认为,“当下种业发展关键在于进一步提升种源创新效率,将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推动育种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将我国种质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育种创新优势。”
(图: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作物种质库主任钱前演讲)
种质资源被誉为推动农业发展的“芯片”。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是目前世界上单体最大的国家级种质库,在几代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保存各类农作物种子46万余份。此次发布的“数字种质库”还将展示太空水稻“小薇”等10种作物从萌发到结实的全程动态三维影像,让公众不受时空限制,观察种子生长全生命周期状况,细致感受和深入探索种子的奥秘。
大会上还首发了一个“种子”科普产品,即腾讯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作物种质库共建的“数字种质库”。从播种到收获,一颗种子完整的生命周期,要经历萌发、出苗、扬花、成熟。“数字种质库”将利用3D建模等数字技术,高保真三维还原植物生长的过程,动态呈现国家作物种质库的全品类种质资源。
“数字种质库”研发上线后,一是公众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观察种子生长全生命周期状况,细致感受和深入探索种子的奥秘,提高自己对农业科学的认知水平;二是育种专家可以更好地研究植物生长规律、优化种植条件、研究植物病虫害等,探索数字科技助力育种科研的创新方式。
这是腾讯继公布打造“科技树”后,公开宣布落地的首个延展性科普产品。未来,它将作为腾讯科技馆“农业科学”主题常设展厅的核心展项与公众见面。
2023-09-22 10: 35
2023-09-22 10: 36
2023-09-22 10: 37
2023-09-22 10: 57
2023-10-29 13: 00
2023-10-29 12: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