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股价大跌敲响警钟 市场信心面临挑战

2025-01-13 07:32

中国基金报记者 姚波


经历了近两年的暴涨后,AI芯片巨头英伟达在美国消费电子展(CES)后遭到重挫,股价大跌6.2%,创4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这次回调抹去了2025年开年以来的全部涨幅,并向市场传递出一个信号: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AI热潮的可持续性。

在出口管制加码、竞争加剧、通胀压力抬头的多重挑战下,这家市值超3万亿美元的科技巨头面临其崛起以来最严峻的考验,这不仅挑战着公司的应变能力,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AI产业的未来走向。

CES后的股价动荡

近日,英伟达遭遇重大挫折。在备受期待的CES上,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展示了公司的最新技术成果,包括面向AI开发者的Project Digits迷你超级计算机、新一代GeForce RTX 50系列显卡,以及与丰田汽车的重要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汽车。然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演讲不仅未能推动股价再创新高,反而引发了一波显著回调。公司股价在CES后的首个交易日暴跌6.2%,创下4个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公司股价从历史高点回落超10%,不仅抹去了年初的所有涨幅,更引发了投资者对其增长持续性的担忧。

此次股价回调背后反映出市场对英伟达面临的多重挑战的担忧。首先是新产品遭到质疑,以Project Digits为例,资深芯片设计师Raja Koduri指出,FP16的性能和GeForce RTX 5070差不多,与其3000美元的售价并不相称。

AI服务器初创公司Tiny Corp更是直言不讳,称这不过是一个“噱头”。此外,市场开始担心AI热潮可能见顶,大型科技公司的扩张节奏将会放缓。更重要的是,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美国市场的通胀压力仍然存在,这可能推迟美联储的降息进程,从而影响高估值科技股的表现。

不过,也有一些分析师仍然保持乐观。Wedbush分析师Dan Ives认为市场过于短视,他认为股价暴跌与公司基本面并无关联。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形容当前市场:传统投资就像以时速40英里行驶的面包车,而英伟达等科技股则是“车道上的法拉利”。据其预计,今年科技股涨幅有望达到25%,英伟达的市值可能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

多重挑战下的转型压力

实际上,英伟达面临的最直接挑战来自政策层面。拜登政府计划在卸任前对AI芯片出口实施新一轮限制,此举将把全球市场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级是美国及其核心盟友,他们将获得最大程度的准入自由;第二级包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需要遵守一定的计算能力限制;第三级则针对特定市场实施最严格的管控措施。这种分层管制政策可能严重影响英伟达的全球业务布局。对此,英伟达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不仅无助于降低滥用风险,反而会威胁经济增长和美国的技术领导地位。

同时,市场环境变化也给英伟达带来了新的压力。最新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美国就业市场依然强劲,失业率下降到接近历史低点水平。这一数据降低了市场对美联储近期降息的预期,导致以科技股为代表的成长股普遍承压。此外,消费者长期通胀预期升至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进一步增加了市场对货币政策收紧的担忧。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高估值科技股的投资价值。

在行业竞争方面,虽然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仍保持领先地位,但来自多个方向的竞争压力正在加大。AMD等传统竞争对手正在加速追赶,推出新的AI芯片产品。同时,全球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芯片研发和制造。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英伟达的长期发展前景仍存在诸多积极因素。首先是AI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这构成了公司稳定的需求基础。微软已宣布在截至今年6月的财年内投入80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反映出科技巨头对AI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迪拜房地产开发商达马克集团也宣布将在美国投资200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这种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不仅直接带动了英伟达的芯片销售,还将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成长。

英伟达也在积极推进业务多元化战略,试图降低对数据中心业务的依赖。在汽车领域,英伟达与丰田达成重要合作,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公司首席财务官Colette Kress近期表示,AI转型将继续推动公司未来10年的增长,人工智能扩展到更多物理世界,将形成50万亿美元的产业规模。

不过,这些新业务的发展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首要的问题是AI热潮能否持续,以及商业化进程能否达到预期。其次,全球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可能影响公司的国际业务拓展。此外,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方向也存在不确定性,也可能出现新的颠覆性技术或架构。正如Dan Ives所说:“股票被抛售,股价跌至谷底,两个月后又回到历史高点。这种波动性可能成为英伟达的新常态,投资者需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来评估这家AI芯片巨头的价值。”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