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王泊在科创板迈向“新高地”暨“硬科硬客”2025年会上表示,“对上交所以及科创板而言,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提升支持科技创新的能级,充分发挥交易所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是科创板的重要使命。”谈及对科创板过往实践的体会,他着重提出“以包容性改革破壁垒,坚持为未盈利硬科技企业打开‘资本入口。”“改革的生命力在于回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科创板从诞生之初就打破传统上市‘盈利门槛’的思维定式,将“包容性”作为制度设计的核心底色,真正让好公司不会因暂未盈利错失资本市场助力。”
科创板主要设置五套上市标准,其中第二套至第五套均未设置净利润要求,为未盈利企业开辟了“多元上市路径”。截至目前,已有54家未盈利企业受益于这四类富有“包容度”的上市条件,合计IPO募资超2,000亿元,实现了研发实力向经营业绩和产业价值的有效转化,寒武纪、中芯国际、百济神州、百利天恒等手握“硬核技术”的“链主型”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加速成长创造行业“Deepseek时刻”。
四类上市标准“因材施教”,精准覆盖各类未盈利企业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科创板第一套上市标准以外,其余四类均未设置“盈利门槛”。取而代之的是,第二套至第四套分别设置“营收规模+研发强度”、“营收规模+现金流”、“营收规模+市值”的考核要求,相对应地,充分覆盖了具备“研发攻坚”、“建立稳定商业模式”、“市场认可度高”特点的“硬科技”企业。第五套标准则不设置业绩要求,但也更考验“硬实力”,核心考核条件是“市值+阶段性研发成果”,适用于尚未商业化但技术领先、市场前景明确的创新企业。
六年间,无论是半导体、AI企业、机器人企业,还是创新药企业,只要“实力过硬”,都能找到匹配的上市路径。
数据显示,寒武纪、中芯国际、百济神州等19家公司通过“营收规模+研发强度”的科创板第二套标准上市,上市后亦保持领先行业的研发强度,如百济神州以72.78亿元高居A股药企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榜首,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高达到42%。百利天恒、芯原股份等17家公司则适用“营收规模+市值”的科创板第四套标准上市,相关企业上市后商业化实力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平均市值已达到375亿元,是上市时30亿元市值门槛的超10倍。奥比中光选择科创板表决权差异安排第一套标准上市,该标准同样聚焦市值及营收规模。另有17家公司采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覆盖创新药、疫苗产品和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均已实现自研药品/疫苗上市或产品上市申请已获受理。
不止于“摘U”缩亏,更成就多个“Deepseek时刻”
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业绩持续改善,其中四成企业已实现盈利“摘U”。2024年度,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45亿元,同比增长24%,26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合计净亏损136亿元,同比缩亏36%。22家公司上市后首次实现盈利并“摘U”;拉长时间维度看,天岳先进、拓荆科技从上市前的连续多年亏损到2024年净利润分别突破1亿元和6亿元。2025年上半年,相关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999亿元,同比增长8%;合计净亏损15亿元,同比缩亏70%。头部企业稳扎稳打,实现重要业绩拐点,百济神州首次实现半年度扭亏为盈,寒武纪连续三个季度实现盈利。
科技型龙头企业更凭借创新实力与产业价值脱颖而出,成就了一个又一个“Deepseek时刻”,印证着厚积薄发的成长规律。创新药领域,百济神州的肿瘤治疗新药泽布替尼以超百亿元的半年度销售额,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单品。百利天恒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完成III期研究的双抗ADC药物iza-bren,其海外授权交易一度创造国产纪录,推动我国创新药迈向“领跑”阵营。半导体领域,中芯国际发挥“链主”引领作用、创造规模化应用场景,上游沪硅产业等材料、拓荆科技、中科飞测等设备企业相继打破国外垄断,下游以寒武纪为代表的芯片设计企业持续攻坚AI高性能算力芯片开发,在链群式的创新共振下,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除此之外,天岳先进、奥比中光、信科移动等公司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具身智能、6G通信等前沿赛道取得一系列新成果、新突破。
政策乘数效应加力释放,未盈利企业喜迎“及时雨”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是市场关心的重点领域,也是未盈利企业群体的代表。这批企业正在快速步入研发成果兑现、迈向商业化发展的新阶段。记者梳理发现,相关公司已推动46款药品/疫苗获批上市,“全球新”成果不断涌现。第五套公司累计已在国内推出20款1类新药(即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2025年7月,迪哲医药的舒沃替尼通过优先审评程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成为目前全球首个且唯一在美获批的EGFR Exon20ins NSCLC国创新药。从商业化成果看,艾力斯、神州细胞等公司都推出了年销售额突破15亿元的重磅单品,实现从上市前的零收入到年营收分别突破35亿元、25亿元。
今年科创板加力推出“1+6”政策体系,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专门搭建“科创成长层”,重启第五套上市标准,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纳入包容范畴。
科创成长层通过“入层—培育—出层”闭环,将未盈利企业集中管理,并辅以差异化信息披露和投资者适当性门槛,在支持科技创新与防控市场风险之间实现了新的平衡。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王泊在“硬科硬客”2025年会上解读道,“这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在特定的经济周期和市场需求下,为技术突破型企业送上的“及时雨”,让处于研发攻坚期、暂未盈利但手握“硬核技术”的企业,不用等“盈利答卷”就能拿到“资本入场券”,努力打通硬科技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市场数据则以实打实的表现,直观印证了政策的积极成效。自科创板“1+6”政策发布以来,科创板新增受理15家企业IPO申请,其中4家为未盈利企业,1家适用第五套标准。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32家进入科创成长层的存量企业继续展现良好发展动能,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8%,净利润大幅减亏71亿元。
实践证明,对未盈利硬科技企业而言,暂时的“不盈利”不是企业成长的阻碍,而是证明企业正处在蓄力冲刺的关键阶段。科创板正在通过制度创新、资本赋能、服务优化,助力更多这样的硬科技企业完成从“实验室”到“大市场”的跨越,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源源不断的资本动能。
2025-09-14 21: 51
2025-09-14 21: 41
2025-09-14 20: 11
2025-09-14 20: 10
2025-09-14 20: 10
2025-09-14 2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