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董承非“奔私”
这类私募火了!
今年年初,顶流基金经理董承非“奔私”加盟睿郡资产引起轰动,在聚集“兴全三剑客”之后,睿郡也被业内视为一家百亿级“平台型私募”。早年有景林、高毅,近年来有盘京、煜德等,为何越来越多管理人选择“平台型私募”作为发展道路?业内人士分析,以多基金经理、多风格来抵御市场周期波动,熨平其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竞争,资源和品牌共享、投研和管理专业分工、扩大管理规模边界等,或许是背后的原因。
告别单打独斗模式
“平台型私募”掀起发展热潮
今年2月兴证全球基金原副总经理董承非正式加盟私募睿郡资产,和原来老同事杜昌勇、王晓明重聚。据了解,睿郡资产管理规模突破200亿,董事长杜昌勇负责公司总体发展和战略,王晓明担任首席投资官,董承非则任研究总监、管理研究部,总经理缪钧伟负责投研以外的事务,新的睿郡私募平台初见雏形。
去年下半年,王亚伟“爱徒”崔同魁跳槽、加盟盘京投资的消息,也在业内引起关注,此后崔同魁发行了新产品。由此,盘京资产也形成了庄涛、陈勤、肖明和崔同魁四位投资经理的百亿级私募平台。据称,盘京希望打造一家平台型的精品资管机构,进行平台化运营,吸纳的基金经理投资风格与盘京较为契合。
告别单打独斗的模式,这几年平台型私募在国内发展迅速,代表如高毅资产,汇集了邓晓峰、冯柳、孙庆瑞等明星基金经理,还有景林资产,拥有高云程、蒋彤、金美桥等投资经理,这两家如今都成长为千亿巨头;另外,新秀煜德投资,旗下有靳天珍、蔡建军、冯超、李贺、赵宏旭等5位基金经理。
所谓私募平台化运作,雪球副总裁夏凡表示,主要是指相关私募管理人有多位核心投资经理,同时相关投资经理可以在投资研究、风控合规、市场品牌等中后台资源上实现共享。“相较传统私募通常只有一位核心投资经理,平台化运作的私募的投资风格可以更加多元,对单一基金经理的依赖度也大幅降低,平台型私募往往呈现核心投资经理多、涉及细分策略多两个特征。”
夏凡认为,私募尝试“平台化”运作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任何一种投资策略都会有表现周期,资产类别或投资策略表现的顺境和逆境,带来公司募资、业绩报酬等财务方面的周期波动,而一家多策略、多投资经理的公司有可能更好地熨平市场周期波动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年来私募行业出现了机构两极分化趋势,头部百亿私募所集成的资源禀赋会比刚刚起步的中小私募有明显优势,而平台化运作的私募可以更加高效地整合资源,更好地形成内部合力去面向外部竞争,“对于很多刚刚公转私的投资经理而言,选择加入平台型私募意味着自己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投资上,而不是很多管理类事务上,这对于很多研究型选手非常具有吸引力。”
金斧子投研风控部总监史梦姣称,平台化运作的核心之一是至少2名以上基金经理对外发行产品。目前更多私募选择平台化运作背后原因:一是减少对单一基金经理的依赖,回顾过往A股表现风格不断切换,若市场环境不适于基金经理风格则产品表现不佳,若有多名风格互补的基金经理可以增加产品多样化、扩大市场适应性,一定程度增加公司的策略容量;二是管理与投资平衡的考虑,随着管理规模增加,管理事务逐渐增多,若平台化运作,不同人员各司管理、研究、投资等职务,利于投资经理不受管理所累、更好地做投资。
好买研究员樊雨表示,平台型私募是多位基金经理共用一个公司品牌、研究团队等,各自发行独立管理的产品。平台化运作最大的好处是基金经理可以专注投研本身,对于运营、管理等一些事务可以交由专人打理。
资源共享、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平台化”扩大私募管理边界
今年年初,私募基金行业的总规模突破了20万亿,同时百亿级别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也超过了100家。
业内有一种说法,“私募基金规模超过百亿,就很难有相对市场的超额收益了”,夏凡表示,观察2021年股票多头类私募基金的业绩,可以看到,规模超过百亿的私募基金取得的平均回报只有5.3%,而50-100亿的私募基金却可以实现14.2%的收益率,规模对于私募业绩的衰减可见一斑。“针对这一现象,许多私募尝试通过企业架构的变化来实现‘规模’和‘业绩’的双丰收,一个基金经理管不了太多钱,那么多请几个明星基金经理,私募是不是就可以突破规模的极限越做越大?在实际运作中,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顶流机构都在通过类似的方式来实现自身规模的扩张。”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也认为,从行业发展看,这是私募规模壮大后,工业化程度提高的结果。从公司层面看,单一基金经理管理边界必然与业绩、规模、风控等产生冲突。平台化运作,可以着眼于更长远的发展,与多方利益一致。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私募基金研究员谢诗琦补充,在规模到达一定瓶颈之后传统的单一基金经理运作模式可能会出现,核心基金经理离职带来规模骤减;资本市场变化很快,基金经理能力圈迭代不及时,团队的投研支持跟不上,导致业绩下滑等,所以能看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私募选择平台化运作。
因此,在竞争愈发激烈的私募行业,平台化运作似乎是一种好的选择。夏凡讲到平台型私募的两种模式:一种是类似高毅打造的,将投资风格有差别的多位基金经理汇集起来,共用公司的中后台资源体系,每位投资经理都可以自己管理产品,基于平台打造不同的人格认知;另外一种是类似美国的资本集团(Capital Group) 所倡导的投资组合经理模式,将每个投资组合划分给多个经理,每位经理都会与同行分享想法,但对部分投资组合拥有完全的自由裁量权,这样每个人在独立进行决策的同时,都可以发挥行业间的协同和互补,丰富单只产品的投资多样性,这种模式通常不会强调某一位投资经理的贡献,对外打造的是平台能力而非强调个人人设。
荣浩则称,平台私募的模式:一种是基金经理型平台,基金经理单独负责自己所管理产品,除了平台品牌外,这种还突出基金经理个人IP;另一种是基金产品型平台,基金经理只负责基金的一部分基金或者母基金的一部分策略,这种强调的基金经理所负责部分对产品的贡献度。前者业内比较常见,代表机构如高毅、远信、睿郡等;后者在一些对冲风格的机构中见到,代表机构如保银。
朝阳永续基金研究院、向日葵投资FOF研究总监尹田园说,平台化公司集合了多位基金经理的力量,使其类似公募,可以给客户提供多样化产品,有利于公司快速成长。
通联数据FOF投资经理周雨平补充,有些策略类似的基金经理,比如都是主观多头策略,在投研上可以共享研究资源,这种模式跟公募基金会比较相似。“私募基金的竞争比较激烈,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生存环境实则比较残酷。平台化之后基金经理能抱团取暖,能够集合各自的优势资源,这对于公司整体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是有益的。另外多个基金经理,更强大的团队实力,在面对门槛较高的资金方时也更容易通过考核和尽调。”(吴君)
平台型私募“和而不同”
借助平台优势,实现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以高毅、景林、睿郡为代表的平台型私募愈发受到市场关注。一般认为,平台型私募是由多位投资风格相异的基金经理组成,具有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独立决策、施己之长等特点,而这一特点也正是平台型私募的优势之处。同时,受访人士认为,在这一模式下,公司内部的协同合作也会面临一定的考验,如何保证团队稳定性并实现高效的资源共享值得思考。
资源共享、独立决策
平台型私募“和而不同”
那么,何为平台型私募?平台型私募相较于传统私募又有哪些特点?
雪球副总裁夏凡解释称,平台型私募一般指多基金经理、多策略的私募基金,是与传统单一基金经理制相对应的一种基金运作模式。具备去中心化、弱化产品对单一基金经理依赖性的特点,可以提供更大的策略容纳空间。平台内进行研究、风控、市场、运营等中后台共享;基金经理个人与平台保持持续互动,相辅相成;基金经理享有独立决策权,对投资结果负责,但也受到公司的合规、风控等统一管理制度的制约。
夏凡表示,拥有各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基金经理,决定了公司能从更多视角看待市场,在资源整合的同时为每一位管理人提供有效的支持,更容易发挥合力。成功的平台型私募能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保持基金经理独立性的同时分散风险,使得管理人整体业绩稳定、可持续。
好买研究员樊雨认为,对比以核心人物为原点的私募,平台型私募是指多位投资风格或互补的基金经理的资源集合。樊雨表示,平台型私募基金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有多位基金经理管理产品;品牌、研究、合规、风控、市场、运营等中后台共享;基金经理个人与平台保持持续的互动,相辅相成;基金经理享有独立决策权,对投资结果负责,但也受到公司的合规、风控等统一管理制度的制约。分工上,基金经理可以发挥各自擅长领域的优势,依靠一群人的优势并肩作战。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指出,平台型私募是指在相同价值观和良好利益分配机制的前提下,投研、风控、品牌等由公司平台提供,基金经理更专注于投资本身,同时与其他基金经理保持相对独立,“和而不同”,对自身投资结果负责,进而也对公司平台负责。最主要特点:一是合理的分配机制,基金经理团队拿走除类似“平台费”以外的大部分利润;二是有个人决策空间,基金经理让渡除核心决策外的事务,与平台合作共赢。具体的分工合作,一般是不同基金经理有擅长的行业或者资产类型,定期进行讨论,发现问题或者取长补短,各自负责自己的基金或资金。
“平台型私募通常指同时有多位风格相异的明星基金经理共事。因为多名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相异,可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产品。常见的,不同基金经理重点覆盖不同的行业或策略,以实现投研上的互补。”朝阳永续基金研究院研究总监尹田园说道。
通联数据FOF投资经理周雨平表示,平台型私募一般理解为多个基金经理及其团队在同一私募基金管理人名下发行和管理各自的基金。在各自的策略逻辑上并不一定一致,各自的基金管理和募集工作可能也相对独立。
金斧子投研风控部总监史梦姣直言,平台型私募核心除了多名基金经理外,重要的还有基金经理有独立决策权,可以共享的投研资源等。目前平台型私募基金经理分工有两种:单独管理一只基金,并有独立决策权;多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同一只基金,借助各自擅长的行业或投资风格一同将产业业绩做好。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私募基金研究员谢诗琦进一步解释道,一种是高毅资产的模式,汇聚不同风格的投资经理,同时中后台、市场营销、合规法务等基础设施共享,每位基金经理各自发行自己管理的产品;另外一种是保银的模式,多位行业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一只基金,每位基金经理只专注各自行业深度研究,发挥行业间的协同和互补,保证业绩的可持续性。
据了解,煜德投资的基金经理都独立管理各自的组合,经过投研一体化的建设,保证了平台上每位基金经理投资的一致性又发挥各自独立性。正是基于投研团队的建设以及投研体系的持续进化,目前煜德投资已将股票多头、基本面对冲、海外美元三大类型的基金产品全面落地,可以满足客户不同的风险收益需求。
在这一模式下,某百亿私募市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称;“我们基金经理就是共享投研资源,独立做决策判断,但是日常交流丰富,可以互相讨论。在管理运作方面,公司对外要业绩+品牌双驱动,对内要风控+运营信息化双驱动。”
平台型私募优势明显
但如何保证团队稳定性是关键
受访人士指出,就平台型私募来看其优势更加明显,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可以专心于投研工作,并基于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另外对于私募机构而言,可以形成平台优势,实现多元化发展,打破规模瓶颈。
雪球副总裁夏凡表示,平台型私募的基金经理可以专注于个人擅长领域的研究,脱身于公司内事务性工作,让工作变得更加纯粹。一个私募平台拥有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在券商、银行等不同渠道发行产品,较单一基金经理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树立公司品牌并扩大管理规模。多元化风格、赛道并存的形式也能够解决单一基金经理的边界认知问题,让公司整体更加灵活,是其优势所在。同时,平台型私募能构建起长期投资文化,汇聚志同道合的优秀投资人才,让公司真正能够着眼于做长期正确的事,而非聚焦于短期的业绩波动或规模变化。
谢诗琦认为,与传统的私募基金相比,平台型私募一方面增加了资源的共享,多基金经理合同协作,可以多产品线、多策略并行全面布局,保证公司层面业绩可持续性更强。另一方面全明星阵容对投资者也是一大吸引力,同时平台型私募有大平台的优势、团队以及规模的优势以及私募的薪酬能够吸引高端人才。从公司的角度上,因为传统的私募基金公司通常仅有一名基金经理,管理规模有边界,而平台型私募基金可以较好的解决规模瓶颈的问题。
尹田园向记者表示,平台型私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基金经理可以实现投研优势互补,提升公司整体覆盖面,此外由于基金经理各自风格相异,可以吸引到不同偏好的客户,有利于扩展公司管理规模;
好买研究员樊雨强调,在现有信息相对泛滥的大环境下,市场效率的提升,同一个平台内部研究沟通更加顺畅也更加具有时效性,对于突发事件的响应和判断可能会更及时。
“平台型私募通常规模会较大,在公司运营和管理方面通常更专业一些,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服务和体验可能会较好。”周雨平说道。
荣浩补充道,平台型私募的优势有以下三点:一是扩大平台容量边界;二是降低单个基金经理的运营成本;三是共享平台带来的流量。荣浩也提到,这种方式也会有一些潜在隐忧,如不同基金经理投资重合度会不会较高,多基金经理会不会变成实质上单基金经理plus等。
此外,对于平台型私募而言,如何才能保证团队稳定性并实现高效的资源共享值得思考。夏凡提示称,人才往往都自有个性,彼此之间的协调和磨合是一个挑战,一致性较差的基金经理会导致平台的效益大打折扣。公司内部的协作也会面临一定的考验,管理层面的漏洞可能会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对于平台型基金而言,最主要的难点在于寻找到价值观一致的人才,并且保证投研团队的稳定,而这两者相结合才能形成投资合力。
谢诗琦表示,从劣势端来看,平台型私募可能会由于股权分配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影响,导致基金经理不稳定。此外,尹田园也认为,如果基金经理间理念不合,容易引发公司动荡,给客户形成较差的投资体验。(任子青)
平台型私募或是未来发展趋势
但并不是简单的1+1=2
“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在谈及私募未来发展的前景,沪上一大型私募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平台型私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过,平台型私募并不是简单的1+1=2,在业内资深人士看来,关键要看制度建设的搭建,同时关注投研赋能,形成公司整体作战的能力,还要又一直的理念目标等。
如何搭建平台型私募?
理念、制度建设、投研赋能都是关键
私募的关键是人,如何将一群优秀的人长期聚在一起,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雪球副总裁夏凡指出,私募基金的运作,不是单纯的1+1=2的算术题。如果希望在资本市场长期的投资中赢得自己的天地,就必须在公司顶层制度建设(股权结构、利益分配等问题)、投研赋能两个方面集中发力。此外,价值观统一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公司顶层制度建设方面,夏凡称,许多时候,我们关注了私募基金的特性,却忽视了私募基金作为一家企业而存在的普遍性。私募基金在国内方兴未艾,但在美国已经是庞然大物,桥水和AQR都是千亿美元的体量,依靠个人的天赋和几个Leader的能力去搅动资本市场大势是不可能的,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私募基金长期稳健运行提供保驾护航,才是私募基金不断壮大的根本。对于境内的私募基金,长期以来存在股权代持的问题,在许多涉及重大利益和管理选择的关键节点时,会造成实际控制人和代理人的直接冲突,从而对公司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因而,建立起符合监管要求的、清晰的股权结构,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形成公司完善的企业管理,形成良好的分配机制,是每一个私募基金的创建者都需要深度思考的。
具体而言,国内领先的平台型私募高毅资产掌门人邱国鹭此前分享过,高毅给一批有天赋和经验的基金经理创造了一个并肩作战的平台:配备一流的投研支持,一流的品牌背书,稳定的资本募集,还有完善的内控风控。具体来说,他们有几项机制。一是利润分配机制。基金经理能拿到有市场竞争力的业绩提成,使基金经理的收入高于自己独立创业所得。平台只拿其中一部分,但承担所有的开支费用。二是产品命名机制。用基金经理的名字为所管理产品命名,以此激励基金经理为名誉而战,从而提高基金经理的职业荣誉感和稳定性。三是跟投机制。保证基金经理的利益跟基金持有人相一致。四是奖金递延机制,保持团队稳定性。
煜德投资也向记者分享其组织治理结构方面,煜德实行合伙人制,对基金经理及核心管理层实施充分及长期的股权激励,保证煜德投资的稳定性,他们认为这也是一家资产管理机构长期稳定的合理模式。
好买研究员樊雨复盘市场上现有的平台型私募,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或围绕:内部协调与利益分配。例如平台型私募拟新增基金经理时,现有的团队的意见是否达成一致,内部核心人员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基金经理加入后,是否会立即给予股权;还是会有考察阶段,考察时关注业绩还是关注对于团队的贡献。在激励制度上,公司与基金经理的分配情况,是会有递延机制或是其他。投研上,投委会赋予不同基金经理的投票权重是如何决策的,研究上是否能够有1+1>2的效果,形成投研合力。
此外,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私募基金研究员谢诗琦强调平台性私募和基金经理是相辅相成的,选人也很重要,比如高毅的基金经理都能形成个人的IP,但是也有因为选人不合适而导致平台化转型失败的。
在投研赋能方面,夏凡称应该在强化投研能力这个方向进行着力,以优秀的投研赋能基金经理,形成公司整体作战的能力,才能摆脱基金经理或者某个人过于强大能力从而对私募基金施加的不正当干预。
夏凡直言,把组织建设能力当作是私募基金的核心能力去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国内许多私募基金都来自于公奔私,给许多人留下了私募基金的实控人必须是核心基金经理的误区。一家公司的茁壮成长不应来源于某人的好勇斗狠,而必须是公司整体作战的结果。”
据邱国鹭此前接受采访时分享,高毅运作以来,投研团队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投资文化,大家“共同研究,独立投资”。不需要统一意见,而是各自独立地做自己的投资决策。他指出,在一个平台化私募中,基金经理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投资上。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氛围里,你可以获得平台的投研资源,研究深度也会提高,看问题的视野也会更加开阔,落实在投资上成功概率自然也就更高。
通联数据FOF投资经理周雨平也指出,利益分配仍然是最核心的部分,但各自独立管理的基金经理之间始终是没有什么粘性的。如果在投研上能互相分享和交流,或者进一步多个策略结合成更稳定的复合策略,这会让并不稳定的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樊雨表示,在汇集了多位基金经理、人越来越多的时候,则需要考虑高效利用研究资源的问题,同时投资风格内部的“内卷”、内部的分工协作、激励制度或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内部的价值观一致或是平台型私募能够走得长远的根本之一。
此外创始团队价值观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夏凡补充,如果核心成员之间的价值观经常不统一,内部沟通经常不同频,那么过高的管理成本和内耗就会先于市场去击败这家私募基金。朝阳永续基金研究院、向日葵投资FOF研究总监尹田园也认为,最重要的是投资理念、公司运营目标要一致,其次是明确好各自日常工作中的权责利。
平台型私募或是未来发展趋势
但成功并不存在一条标准化路线
单人模式可能仍然是当下私募起步阶段的主流模式,好买研究部副总监施丹锋指出,但平台型私募会是私募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因为私募从事投顾业务的规则需要,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从事投资顾问业务,需要具备3年以上连续可追溯证券、期货投资管理业绩的投资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另一方面,随着基金规模扩大,单人资金管理难度上升,会出现“规模不经济”情况,较难维持以往的同等业绩水平。但是私募公司发展的内在要求又需要做大管理规模,这样才能吸引更优秀的研究人员加入以应对持续升级的竞争。单个基金经理规模不经济和公司对规模有诉求的内在矛盾使得越来越多的平台型私募出现顺理成章。
在他看来,多基金经理制正是CAPITAL GROUP的投资管理制度,这个制度使得资本集团自如地化解伴随增长而产生的规模和复杂性的挑战。基金经理们可以在适度的规模下集中精力做他们最擅长的投资策略,有助于保持一贯优异的投资结果。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认为,从长期规模方面考虑,平台型私募或许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方式所能带来的效率提升,边界扩展,品牌溢价等有利方面远大于弊端。“很多海外对冲基金都是平台型私募,知名机构Millennium、Two Sigma等都是采用此模式。”他认为,目前单基金经理模式对于很多成长型私募在此阶段的中国市场可能是最优的选择,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会有越来越多此类机构,随着规模扩大以及客户对其稳定性的要求会慢慢进化到平台型阶段,尽管组织形式或者结构略有差异,但实质上是慢慢往这个方向靠拢;当然也有一些不再追求募资量的机构转向专有化,只管理自身和特定客户的资金。
不过,夏凡分析,从境外特别是美国的成熟经验看,私募基金的成功并不存在一条标准化路线,从桥水、黑石、再到城堡和德邵基金,这些基金有些是从单人模式发展壮大起来,也有双人或多人合作把公司的经营推上行业巅峰,甚至像城堡基金这样数十个团队一起赛马的模式也能做得很大。但我们唯一可以确认的是,相比于境外顶级私募基金动辄两三百亿美元多则一千亿美元的管理规模,国内的私募基金还是个不断成长的青年,究竟是平台型还是单人模式更适合私募基金,我们认为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根据创始团队的个性,因地制宜地去发展模式、打造适合自己的风格和模式,才是私募基金能够发展关键。
尹田园则认为,虽然为了提升公司竞争力,平台型私募是个行业发展趋势,但未必会是主流,海外大型主动管理的对冲基金不少还是单人模式。周雨平也表示,纯粹的平台型私募基金应该不会成为主流,优秀的基金经理最终会有实力独自发展。但策略上能够互补,多个基金经理构成内部MOM形式的私募基金应该会比较受欢迎。因为即便是风险较小的单策略,也会遇到难以适应的极端行情,去年的股票市场中性策略也刷新了很多投资人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仅投资单一策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各基金经理的特点能够互补,并且科学地进行仓位分配,这样的复合基金对于投资者来说会更有价值。
谢诗琦指出,传统私募的特征是把一个策略做到专精深,而不是多开产品线,但单一基金经理制的产品运作比较依赖基金经理个人,这对初期的私募经理来说是比较好的方式。当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平台化的趋势以及优势会更凸显。(房佩燕)
2022-03-07 00: 27
2022-03-07 00: 20
2022-03-06 20: 49
2022-03-06 17: 16
2022-03-06 14: 33
2022-03-06 13: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