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官网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支持公募行业差异化发展,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提高中长期资金占比等,16项事关公募基金行业长远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详细举措,为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擘画了蓝图。
《意见》发布后,多家公募总经理和董事长积极解读政策和响应政策号召,易方达基金总经理刘晓艳,汇添富基金董事长李文,广发基金总经理王凡,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银华基金总经理王立新,大成基金总经理谭晓冈,海富通基金总经理任志强等公募“掌舵人”接受记者采访,共同解读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之道。
一项针对公募基金行业影响深远的监管举措,将重塑公募基金行业新发展格局,并将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向新高度。
以下是被访嘉宾金句:
易方达基金刘晓艳:回顾20多年发展历程,公募基金行业始终在创新中发展,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
汇添富基金李文:切实提高中长期资金服务水平,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促进资本市场和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广发基金王凡:《意见》的出台,有利于引导市场主体在多元繁荣的业态探索上走得更稳、更坚定。
南方基金杨小松:海外资管机构入华加速,将驱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资本市场和公募基金行业新生态。
中欧基金刘建平: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的目的是提升客户价值,所有的竞争也是围绕客户价值展开,这对于整个行业服务居民财富管理是有益的,对行业高质量发展也是有益的。
银华基金王立新:公募基金行业发展20多年以来,正是产品创新为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回归资管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进行了积极探索。
大成基金谭晓冈:差异化发展将是未来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公募基金公司需要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聚焦自己的资源禀赋,发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海富通基金任志强:基金行业要围绕“国之大者”,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在做好传统产品外,加大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
差异化发展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理财需求
中国基金报记者:《意见》指出,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在做优做强公募基金主业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促进形成综合性大型财富管理机构与特色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协同发展、良性竞争的行业生态。在当前公募基金行业中,差异化发展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怎样的长远影响?
刘晓艳:从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一家基金公司是成为综合性大型公司还是特色化公司,是在市场化竞争环境中,受资源禀赋、优势特征、历史机遇、自主选择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在做优做强公募基金主业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发展,长期来看,将推动行业机构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的方向,形成更加多元、更具活力、更有韧性的行业生态格局,进一步激发行业的发展与创新活力,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差异化的理财产品与服务。
同时,也将有利于营造优胜劣汰、良性竞争的行业生态,促进行业机构用心打造、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做精主业、做深专业,持续提升专业投研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与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迈向高质量发展。
王凡:在监管引导下,基金公司有望更多结合自身特色和战略定位,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这将对行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是有利于构建繁荣多元的行业业态。从海外市场发展的历史来看,基金公司立足自身禀赋,走出了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径。国内基金公司通过十余年的探索也呈现出综合化、专业化的趋势,《意见》的出台有利于引导市场主体在多元繁荣的业态的探索上走得更稳、更坚定。
二是为培育国际一流的财富管理机构提供良好生态。通过鼓励和支持公募主业突出、合规运营稳健、专业能力适配的基金公司拓展投顾、养老等多元业务,将提升综合型基金公司的财富管理能力,加快其迈向国际一流行列的步伐;这些机构也将对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三是进一步拓展公募基金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发展传统的股票、债券投资,以及培育REITs、股权投资、养老金管理等专业投研能力,为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任志强:目前公募基金行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从发展战略、产品线到投资、销售基本大同小异,差异基本在于公司规模的大小。头部公司可以努力成为综合性大型财富管理机构,对于中小公司而言,只有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自己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细分领域做到行业头部,建立起坚固的根据地,在此基础上努力成为行业头部公司。差异化发展可以促进基金行业向社会提供更加多样化、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财需求。
谭晓冈:在《意见》提出的16条改革措施,“差异化发展”居于首位,可见其重要程度。客观地说,之所以如此强调差异化,主要是因为当前公募行业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产品布局日趋同质化,产品发行数量越来越多,上万只基金产品给投资者选择造成较大困扰。在此模式下,行业已经形成较强的马太效应,中小基金公司弯道超车变得越来越难,不利于行业整体发展。
从海外成熟资管行业的发展来看,资管机构根据细分行业、目标客群及产品特征,聚焦自身专业优势,打造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在差异化经营中建立起自己的竞争壁垒。我们判断,差异化发展将是未来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公募基金公司需要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聚焦自己的资源禀赋,发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最后,就公募市场未来的竞争格局,我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参考国外的发展经验,从客户资源、牌照优势、资源投入、专业基础等角度看,未来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将呈现少数全能型服务商和大量特色型服务商共同繁荣成长的竞争格局。资源仍然将会逐渐向头部机构聚集,提早布局的大型资管机构将会获得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由于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深度、广度和复杂度,大量提供资产配置、养老服务、管理咨询、技术服务、股权投资等差异化、特色化的行业机构也将繁荣成长,它们是“小而美”的代表。
总结而言,差异化竞争将会突破行业零和博弈的桎梏,推动公募行业形成既激烈竞争又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
刘建平:《意见》提到了两类差异化发展路径。
第一类差异化发展路径是鼓励公募基金主业发展较好的基金管理公司由资产管理业务向财富管理业务做一些延伸。这类机构的发展路径在海外有非常成功的案例,比如富达是一家早期以主动管理能力见长,追求长期业绩的资产管理公司,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大型财富管理机构。相对于其他资管机构而言,这类机构由于更接近客户,能够更大程度提升居民财富管理体验。《意见》中也为基金管理公司如何向财富管理业务延伸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例如开展投顾服务,投顾服务能成为连接投资者和资产管理机构的重要桥梁,更有效的提升投资者的盈利体验,其全面推进有助于改善行业生态,促进行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同提升、共进步。
第二类差异化发展是鼓励基金管理人发展特色化的资产管理能力。不是所有的资产管理人都要成为一家基金超市,资产管理人可以根据自身禀赋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方向发展特色化的资管业务,比如有的擅长主动权益,有的擅长被动投资,有的擅长资产配置等等。对行业而言,管理人及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再同质化,产品更加丰富,对客户需求而言,管理人提供匹配自身能力禀赋的产品,有助于改善客户获得产品和服务的品质,提升行业的发展质量。
李文:差异化发展顺应了国家金融战略及资本市场、行业自身、广大投资者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成为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首先,差异化发展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与资本市场的长远建设。公募基金作为整个大资管行业中占据最大份额的细分领域之一,在构建强大资产管理行业,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时代使命。通过实现差异化发展,支持头部机构做大做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金公司,形成综合性大型财富管理机构与特色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协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行业的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增强国家金融实力。
其次,差异化发展有利于行业内部有序竞争与发展。公募行业经过24年的发展,在行业规模和机构数量上实现飞速增长,机构类型较为完备,头部效应较为明显,部分中小及次新机构也逐渐精耕细分领域,实现错位发展。在此格局下,鼓励各机构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协同发展、良性竞争,推动构建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行业生态。
最后,差异化发展也有利于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需求,投资者必将成为行业差异化竞争的最终受益者。鼓励不同机构实现差异化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形成百花齐放的行业格局,探索机构特色化发展路径,培育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有效提升行业整体的投资管理、客户服务、产品创新等能力,满足广大投资者日益增长的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需求,有效解决客户痛点,提升客户投资体验,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让投资者真正分享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红利。
形成良性竞争生态
推动行业快速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基金报记者:《意见》要求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提出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等优质金融机构依法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调整优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壮大基金管理人队伍,一方面会壮大行业力量,一方面也会加剧行业内卷,你如何看待竞争对行业发展的作用?
李文:回顾行业发展的历史,公募基金就是在不断的开放与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有序的竞争有利于行业自身的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在公募领域布局业务,将为行业在产品设计、客户服务、资产配置、风险管理、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带来不同的经验和方法,有助于行业进一步取长补短,实现更好的发展。
展望行业发展的未来,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空间无限广阔,有序的竞争有利于各类机构协力做大蛋糕、共同推动中国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布局公募业务有利于大资管行业各参与主体在一个更加公平一致的环境中开展竞争,形成更加高效有序的行业生态;另一方面,整个行业面对的是一个体量巨大且仍在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市场,足够容纳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在此背景下,结合差异化发展路径,公平、有序的竞争有助于各参与主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效提升中国资管行业乃至金融行业的整体实力。
此外,公募基金在积极借鉴吸收其他行业优秀经验的同时,也展现出自身在制度设计、公司治理等方面的优势长处,在金融机构的有序竞合过程中为市场提供公募行业的发展样本,助力整个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
王凡:基金管理人队伍的壮大将助力行业迎来广度和深度并行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一方面,银行、保险、证券等各类背景基金公司的增多将促进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提升行业发展的活力和韧性。一是增强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股东背景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催生个性化的主业发展路径,行业有望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二是有助于提升行业的韧性,各类机构在业务理念、资金结构、资产配置上有所差异,因应发展环境和市场变化时的行为举措也会有所差异,有助于行业在不同市场周期下均能为投资者提供多元选择,进而提升行业发展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人队伍不断壮大,行业竞争态势加剧,有望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促使市场主体更加专注于加强专业能力及客户服务能力建设,创造更优质的客户体验。行业在良性竞争的发展生态中,有望进一步向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全面强化专业能力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杨小松:截至2021年末,我国人均GDP突破8万元,城镇化率超过6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居民财富管理刚需巨大、空间广阔、潜力深厚。特别是,在经济动能转型升级、坚持“房住不炒”、资本市场日益成熟趋势下,居民财富持续流向资本市场,居民财富资产配置的多元化、个性化诉求还在进一步提升,大资管行业的广度和深度仍需得到进一步拓展。
在此背景下,《意见》提出要求“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等优质金融机构依法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不是“内卷”,而是对金融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
一是有利于激发鲶鱼效应,进一步激活行业活力,让市场竞争机制发挥更有效作用,从而推动公募基金公司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走上创新、发展、差异化、专业化之路。
二是有利于丰富金融供给,为持有人提供更多元、高质量的服务。形成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实体企业、外资等多元化股东结构的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利用各类基金公司资源禀赋和专业能力的差异,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供给,为广大居民投资者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服务。
刘晓艳:我们相信,充分、良性的市场竞争将有力促进行业整体的发展和提高。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证券公司等不同市场主体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或取得公募基金牌照,将大大扩充行业力量,也会进一步增加行业机构的多样性、差异性,形成更加多元创新、竞争融合、百花齐放的行业生态,提升行业整体的发展内涵与质量水平。
同时,在这种差异化竞争格局下,各类型的基金管理人可发挥各自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推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满足广大投资者日益多元化、差异化的理财需求。而对于竞争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行业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及基金公司自我约束等方式不断调整和规范。因此,总体而言,竞争对行业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任志强:实际上,基金管理行业在所有金融领域中大概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除了行业内部的竞争外,还面对着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大量差异不大的产品的竞争,以及无数私募基金的竞争。竞争总体上有助于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但竞争应该是有序竞争、公平竞争,大家在统一的规则下去竞争,让良币驱逐劣币,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
刘建平:壮大公募基金管理人队伍的目的是提升客户价值,所有的竞争也是围绕客户价值展开,因此这对于整个行业服务居民财富管理是有益的,对行业高质量发展也是有益的。
未来的竞争也会呈现差异化,BCG就将全球资产管理机构划分为四大类,分别是alpha精品店、beta巨头、分销平台、解决方案专家,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说,基金管理人的禀赋是有差异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在资源分配时的倾向就会形成竞争差异,比如alpha精品店的资源投入主要倾斜于投研层,形成投研领先的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持续创造稳定的超额收益,beta巨头、分销平台以及解决方案专家的资源投入分别倾斜于运营层、客户层和平台层,银行、券商、保险进入公募基金领域后也会形成差异化的资源分配,形成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产生差异化竞争。
此外,银行、保险、券商这些机构在部分投资领域确实是他们的长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比如银行在固收投资领域,保险在资产配置领域,券商在另类投资领域,都是具有比较优势的,未来能够丰富公募基金行业的产能。
截至2021年底,居民投资非货公募基金的金额尚不足8万亿,各类咨询机构估算的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则超过了200万亿,未来市场空间是足够大的,基金管理人在当前阶段应该更关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走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径。
谭晓冈:其实公募牌照一直都是开放的,2016年至今,有37家基金公司先后获批成立,成立的背景囊括了外资、券商、期货、私募、个人等多元类型,为公募基金行业注入了新的竞争力量。再加上近年来,带有明显公募性质的银行理财子纷纷成立,部分券商资管对资管产品实施公募化改造,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
伴随着诸多新生力量的入局,我们发现,它们虽然加剧了行业竞争,但也壮大了行业力量,提升了行业治理水平,推动了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在这么多竞争者加入的背景下,公募基金行业没有陷入内卷消耗,而是携手推动了行业整体的做大做强。
所以,我认为行业发展还远没到存量竞争的阶段,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仍将处于增量发展阶段。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长,养老金市场前景广阔,中国资管行业的潜力是巨大的,未来的市场容纳量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种背景下,行业竞争者不断增加,会激励从业机构不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带动整个行业蛋糕越做越大,让广大投资者最终受益,也让整个行业最终受益。
鼓励“走出去”和“引进来”
丰富国内资管行业竞争业态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对外开放方面,《意见》鼓励“走出去”和“引进来”,支持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走出去”,支持优质境外金融机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或扩大持股比例。公募等专业资管机构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对提升基金业高质量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王凡:资管行业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都对行业生态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走出去”方面,通过鼓励符合条件的基金公司在海外展业,一是发扬中资机构的特色投资能力,帮助海外投资者深入了解并配置中国资产,拓宽基金公司的业务边界;二是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不断磨炼自身功力,同时利用发达市场经验反哺境内母公司。
“引进来”方面,通过引进优质的外资机构,一是为国内投资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选择,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投资需求;二是丰富国内资管行业的竞争业态,注入新的经营思路与投资理念,进一步促进行业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杨小松:海外资管机构入华加速,驱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资本市场和公募基金行业新生态。2020年4月证监会全面取消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以来,大批国际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正加速主动进入中国市场竞争。
一方面,引入优秀的外资资管公司将进一步丰富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广度和深度。外资资管有望以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和工具,助力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定价水平。
另一方面,外资资管历经海外市场锤炼,已经构建先进的资产管理经验和领先的业务模式,驱动国内公募基金公司持续优化管理模式和经营模式,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资管新生态。
刘晓艳:在“引进来”方面,海外资产管理行业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和沉淀,其在投资理念和策略、产品创新与设计、金融科技等领域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境外优质资产管理机构“引进来”,可为国内基金行业带来海外成熟市场先进的投资管理经验和有益的业务模式,将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境外机构也会进一步丰富国内基金行业生态,增强市场活力和差异化竞争,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走出去”方面,海外资本市场结构更加复杂,投资品种种类繁多,对基金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投资管理机制流程以及系统、平台、人才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符合条件的基金公司“走出去”,真正在全球市场中展业,将有利于国内基金公司进一步拓展投研范围、提升投研水平,增强为客户提供全球资产配置的能力。同时在全球资产管理舞台上接受挑战,与境外优秀资产管理机构合作、交流、竞争,会促使国内基金公司不断提升自身在投研、风险管理、客户服务、运营支持等方方面面的水平,加快提升国内基金行业整体的核心能力与质量水平。
谭晓冈:境内机构“走出去”正当其时。在大资管行业中,公募基金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基于市场开放程度、监管模式及文化差异等多方面因素考虑,香港成为内地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首选地。早在2005、2006年,证监会即允许内资机构到香港展业。境内机构“走出去”,有利于其参与多元化的全球市场,拓展资产配置范围,提升资产配置能力,为境内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选择。与此同时,在更加国际化、专业化的舞台参与竞争,也有助于境内机构拓展视野,吸收借鉴先进经验,更新迭代自身的管理理念和体系。
境外机构“引进来”作用积极。2020年8月,全球知名资管机构贝莱德拿下公募牌照,富达和路博迈等海外巨头的公募资格也先后获批,另有多家外资巨头正在积极筹备进入中国公募市场,再加上数十家基金公司的中外合资背景,境外机构已成为公募行业一股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境外机构纷纷“引进来”,在带来更多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海外市场成熟的理念、系统和体系,推动境内机构进一步提升投研能力和服务水平,进而推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其海外投资经验也为国内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丰富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境内机构积极走出去,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吸取过往经验教训,格外重视投资风险和挑战。要苦练内功,不断加强团队建设,持续锻造投研能力,大力开拓投资视野,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这样才能在更高水平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刘建平:“引进来”和“走出去”,都是公募基金行业国际化方向的重要手段。
首先谈“引进来”。海外基金行业发展历史较长,在业务模式、管理经验等诸多方面都有我们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比如,我国公募基金行业虽然发展超过20年,但是过去很长时间,规模都不大,特别是权益基金,直到最近几年规模才有显著发展,但随着规模发展,一些问题暴露了出来,如何管理大规模资金、如何做基本面投资还有投研团队如何协作等,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公募基金行业的进一步提升,我们需要学习海外成熟市场的经验,更好的管理大规模资金。再比如,养老三支柱和Reits这些服务居民财富管理和实体经济的公募基金新领域,说实话我们公募基金管理人的经验是相对不足的,亟待从海外市场学习他们的投资和运营经验。
“引进来”重要,“走出去”也很重要。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走出去”提升对当地市场的投研能力,不断开发高质量的QDII产品,服务于国内居民的全球资产配置需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走出去”让全球的投资者来配置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优质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稳中有升,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在世界范围内来看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王立新:国内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走出去,一方面可以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让境外的投资者,尤其是普通投资者,有更多的渠道了解中国的资本市场,投资中国的资本市场;另一方也可以提升国内基金公司在境外资本市场的投资管理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国内投资者。
优质的境外金融机构引进来,一方面可以借鉴境外先进的资产管理经验和做法,特别是管理REITS,养老投资产品和从事基金投顾业务的相关经验,提升综合财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国际优秀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建立长效激励和长期考核等相关机制,提升对中长期资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树立长期主义的投资文化,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
不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国内基金管理公司都能学习借鉴境外同业有特色的业务发展模式,结合自身优势和国内资本市场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差异化发展模式,促进整个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李文: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在开放中诞生,在开放中成长,未来也需要在进一步的开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提升推动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助力百姓财富保值增值、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推动公募机构“走出去”,一是有利于国内机构对接海外客户,引入海外长期资金,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加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更好支持实体企业发展;二是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我国公募基金的投资标的,增强全球范围资产配置能力,力争帮助客户更好地分享全球优质资产的收益;三是有利于促进行业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公募基金通过“走出去”,将在国际上学习成熟市场资管机构的先进经验与理念,提升在养老投资、ESG投资、金融科技、数字化、基金投顾等业务领域的能力,推动构建更加强大的中国资本市场和资管行业,同时也助力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双向开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资管中心建设。
“走出去”战略的顺利推进,有赖于监管政策的引导支持,也有赖于行业主体立足长期的战略布局。
基金业围绕“国之大者”
服务人民群众需求和期待
中国基金报记者:《意见》要求加大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切实提高公募基金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积极推动公募REITs、养老投资产品、管理人合理让利型产品等创新产品发展。开展产品创新和支持实体经济,是满足投资者需求、回归资管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本质要求,你对这一要求如何解读?
任志强:满足投资者需求、服务实体经济,是公募基金行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离开了这一点,基金行业就成了空中楼阁,变成了“自娱自乐”,就不可能真正发展好。基金行业要围绕“国之大者”,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在做好传统产品外,加大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例如养老,这是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国家和百姓都面临的大事,如何为社会提供好的养老产品,如何做好投资者教育引导百姓在年轻时就为养老做好有计划的财务安排而不是等年纪大了才匆匆忙忙想起来,都需要基金公司认真思考、积极探索。
王立新:只有创新并创造价值才能避免无谓的内卷和低水平的竞争,成为真正受人尊敬的公司。公募基金行业发展20多年以来,正是产品创新为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回归资管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进行了积极探索。
产品及服务的创新真正要做有意义的创新,而不能是搞噱头,在开展产品创新和支持实体经济方面,银华正在践行将ESG理念深入到投资、研究体系以及产品的创新中,通过推动ESG投资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落地,支持资本流向对社会及环境更为有利的企业,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银华基金不断加大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以创新推动业务发展,以业务发展服务于实体经济,真正立足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杨小松:当前我国的公募基金产品注重在某一类资产上捕捉超额收益,并且底层资产以股、债、现金类资产为主。但站在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出发点上,专业、科学的资产配置和资产本身的收益同样重要,更丰富的资产品类和配套的资产配置服务相辅相成,是公募基金行业未来发展的蓝海。
例如目标日期基金(TDF),作为一种FOF基金,通过一站式的资产配置与底层基金优选,大幅提升了投资者的投资组合风险收益比、提升了投资者体验,极好地迎合了投资者养老储备与长期投资的双重需求。公募基金公司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将自身的资产配置能力以多样化的产品和投顾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广大投资者。
基于此,南方基金未来将继续积极优化产品结构,产品开发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产品体系。一是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加大固定持有期公募基金的供给力度,引导投资者长期投资。二是优化与投资者的利益共享,积极开发业绩报酬基金。三是大力发展以养老FOF、MOM为代表的解决方案型产品。四是大力开发具有创新效益的投资策略、投资工具、投资主题,包括绿色金融产品特别是ESG基金等产品。
刘晓艳:回顾20多年发展历程,公募基金行业始终在创新中发展,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资产管理本源,将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规律,守正创新,踏实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发展真正符合投资者利益和真正创造价值的产品和业务。具体而言,主要围绕两大重点方向加大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
一是支持实体经济,发挥专业机构投资者有效定价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服务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发展。例如,围绕创新驱动战略,推出主要投资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基金以及聚焦高端制造、信息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基金;开发基础设施REITs产品,推动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布局新能源、低碳等主题或行业基金,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发展ESG投资,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是满足大众理财需求,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普惠金融工具。例如,积极布局养老目标基金,打造养老体系第三支柱,服务百姓养老需求;推出各类资产配置型产品,通过“多资产、多策略”的投资方式降低组合波动和回撤,探索管理人合理让利型产品,改善投资者持有体验。
刘建平:资产管理连接着实体经济和投资者,其本源就是服务居民财富管理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是资产管理的使命。《意见》提出产品和业务守正创新要以“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作为两个方向,是非常正确的。
大力推进权益类基金的发展和创新。从居民财富管理角度出发,在总量上,需要不断提升居民的权益投资占比;从支持实体经济角度出发,国内经济动能正由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转化,权益融资比例将不断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最佳方式就是提升权益基金规模,以及尽可能的开发出一些长期资金偏好的基金产品,为资本市场引入长期稳定的资金。
健全完善产品的风险收益曲线与产品谱系。在结构上,居民的理财需求已呈现出了不同的风险偏好,对于债券型产品、FOF、MOM、REITs、养老金产品、中低波动型产品等都有一定的需求,因此公募基金管理人在这些产品的创新发展上也需要积极参与、稳步推进。
王凡:这一要求的核心是鼓励基金行业守正创新,把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提高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意见》的出台为基金行业接下来的创新奠定了基调,也为创新的方向和能力要求提供了有益指引。其中,公募REITs、养老投资产品、管理人合理让利型产品等的提出,切中市场呼声和投资者关切,将为公募基金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国民养老大局、优化投资者盈利体验提供更有效的工具,让行业的创新更加贴近本源和初心。
未来公司将持续推进权益类基金发展,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开发创设力度,同时积极开展公募REITs、养老投资产品、管理人合理让利型产品等产品创新,丰富完善产品体系和矩阵,健全风险收益曲线,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更契合其自身风险收益偏好的产品,努力服务好社会大众理财和国民养老事业,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谭晓冈:公募基金产品进入门槛低、申购渠道多元、运作透明,已成为满足投资者需求、实践普惠金融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与此同时,公募基金还是服务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上市公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对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积极意义,着力推进产品和业务创新,能够有效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流向更具备增长潜力的创新企业,如服务中小创新企业的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主题基金,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的公募REITs,致力于央企结构调整的区域性ETF产品,改善客户投资体验的公募投顾业务等,都是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需求的典型代表。
展望未来,在大资管时代的背景下,公募基金在服务实体经济仍然大有可为,应当回归行业初心,坚守资管本源,强化担当作为,从供给端出发,大力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积极服务于国有资本管理、区域协调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企业发展等实体经济重点领域。
李文:首先,产品业务的守正创新,需要以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产品业务的守正创新,行业能够进一步拓展投资收益获取的渠道和空间,为客户提供更为多元的资产配置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多层次的投资需求,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其次,产品业务的守正创新,需要以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初心使命为立足点。通过产品业务的守正创新,公募基金可以吸引资源配置到经济发展最需要和最有竞争力的环节,从而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金融支持与服务,优化资金供给,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公募基金还通过ESG、社会责任投资等产品创新,发挥出专业投资能力,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推动上市公司健全长期可持续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体系,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相应的,公募基金也能够从实体经济的发展红利中,获得更加稳定持续的投资收益,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最后,产品业务的守正创新,需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更高追求。通过产品业务的守正创新,行业能够进一步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命题”中,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公募需多措并举
提高中长期资金服务水平
中国基金报记者:《意见》要求提高中长期资金占比,推动基金管理人加大人力、资本、研究等资源投入,加强多资产配置和投研能力建设,切实提高中长期资金服务水平。针对如何提升中长期资金,让资金进的来,留得住,贵司有哪些好的想法和举措?
李文:从海外成熟市场经验看,长期资金对于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资产管理行业的稳健运营都具有重要意义。切实提高中长期资金服务水平,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促进资本市场和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行业需要多措并举,在投资管理上建立适配服务中长期资金的可复制、可扩张的投研能力,在团队培养上建立稳定完善的人才梯队并执行立足长期的考核机制,在业务创新上积极推出满足中长线资金需求的产品和业务,在客户服务上努力提升专业性与体系化水平,着力做好养老金融、投顾服务等,在合规风控上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赢得中长期资金的投资信心。
任志强:关键是要让中长期资金留得住。基金和很多其它产品不同,有清晰的公开数据可看,净值增长率多少、波动率多少、最大回撤多少、短期和长期同类排名怎样,都可以很方便查到,所以关键是做好投资业绩、设计好的产品,通过产品设计和投资管理使基金真正成为满足投资者需求的好产品。
除了加大人力等资源投入外,我们加强投资过程管理,努力做到良好的投资业绩可复制、可持续,而不是靠一时的运气;我们还不断强调要谦虚谨慎、求真务实,提醒投资人员不要一段时间业绩好了就忘乎所以,要始终敬畏市场、敬畏风险,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
刘建平:《意见》中提到要着力引入这两类中长期资金,主要包括各类机构投资者以及三支柱个人养老金。
一是2021年机构持有国内主动股票业务单元(银河证券口径分类)的规模仍在持续上升,这里的机构主要包括保险、理财以及信托等。让机构资金进的来,留得住,主要依靠明晰的产品特征和基金经理风格。机构客户是一批专业的投资者,具有清晰的投资目标和资产配置框架,在进行资产配置时更青睐风格明晰且在这类风格中具有长期稳定超额收益的基金。
未来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账户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类中长期资金,我们对于第三支柱的理解是:个人在税收激励驱动下通过较长时间的投资和积累,获得一个有品质的老年生活,其业务实质则是通过账户制形成了一笔具有相当长期限属性的投资资金。在长期视角下,权益投资的性价比显著提升,提升个人养老金投资中的权益资产比例是我们认为难而正确的事,也是我们将坚持的事。
谭晓冈:中长期资金是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和压舱石,对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长期资金不足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升中长期资金占比,需要从“进得来”和“留得住”两个方面同时入手,双管齐下。
一是扩展长期资金来源。这主要解决“进得来”问题。从海外经验来看,养老金是最重要的长钱来源,而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又是最主要的养老金来源。未来,公募基金行业应抢抓发展机遇,勇担时代责任,在服务国家养老事业上实现更大作为。
二是着力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这主要解决“留得住”问题。未来,公募基金可以从投资研究、产品设计、投资者教育、客户陪伴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力,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和长期投资,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
三是持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这也是解决“留得住”问题。未来,公募基金行业应继续发挥投研优势,实现长期资金的保值增值,这是解决“留得住”问题的核心要义。
在公募基金行业层面之上,拓展中长期资金来源还需要监管部门的持续发力。加强监管协同,统一顶层设计,稳定市场预期,持续推进市场改革。这其中,资本市场改革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建立以注册制为核心、高度市场化的市场定价和准入体系,另一方面要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严厉打击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努力构建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
王立新:吸引和留住中长期资金,最好的办法是努力提高自身能力,苦练“内功”对于银华基金来说,我们认为要切实提高服务中长期资金的水平,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长期考核激励机制,将投资者盈利体验、长期投资业绩、合规风控水平等长期正确的指标作为重点考核要求,让员工、公司和持有人的长期利益保持一致。
第二,推进投研工业化,提升投研能力的稳定性。加快数字化转型,布局投资、研究、风险管理的工业化、系统化、智能化体系建设,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投资原则转化为标准化投资系统的方式,实现投研能力的不断积累和稳定传承,力求输出稳定、可持续的投资业绩。
第三,实现营销数字化,增强客户盈利的驱动力。建立营销行为和投资者盈利体验的关联性。透过这种关联性,我们可以不断分析反思,并及时修正营销行为。
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基金公司可以通过投资者教育,影响投资者认知和行为模式,在顺人性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好的工具或制度,如推广定投、FOF和持有期三联方案;开发投资者线上辅助投资工具;大力发展买方投顾等方式,帮助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克服行为偏差,改善盈利体验,实现中长期资金占比的提升。
刘晓艳:公司将从三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中长期资金服务水平,让资金进的来,留得住。
一是持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继续不断优化投研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完善专业化分工、协同共享的投研平台;加强对产业、行业、企业的深钻细研,提升投资研究的前瞻性、准确性;加强科技赋能,探索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优化投研流程、提高决策效率;切实增强战略意识、宏观思维,主动把握大局大势,打造穿越周期的投资管理能力,力求为投资者创造持续稳健的中长期回报。
二是下大力气加强多资产配置能力建设。通过组织、人才、系统等多种举措,加快拓宽夯实投研基础,加强多资产配置和投研能力建设。在此过程中,逐步丰富投资的资产类别,拓宽投资的市场领域,提高资产配置方法流程的科学性、体系性,并将资产来源拓展至全球资本市场,努力通过专业高效的资产配置,为客户提供不同市场环境下“一揽子”的理财解决方案。与此同时,相应打造风险收益特征清晰稳定的资产配置类产品线,为一、二、三支柱的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提供合适的投资工具。
三是在服务投资者方面下更多功夫。依托投教基地大力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的投教服务,向广大投资者提供内容专业客观、形式生动活泼的投资知识,帮助基金投资者知己知彼、明明白白投基金,树立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理念。同时,积极探索推广投顾服务模式,从客户立场出发代为进行基金投资决策,通过做好“顾”的持续陪伴服务,努力改善客户的综合投资体验。
2022-04-29 00: 25
2022-04-29 00: 21
2022-04-28 19: 30
2022-04-28 18: 46
2022-04-28 17: 00
2022-04-28 1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