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高钢杰
浦银安盛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
A:我认为这个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在发展初期,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随着“碳中和”和“碳达峰”的推进,政策和需求上出现了较好的正向循环。比如现在在一些限购城市上,绿牌的新能车越来越多,民众也越来越接受。另一方面,一些国内的新能车企,虽然在美国上市,但市值也是处于不断的上涨之中。
第二、对于年轻的Z世代来说,和传统一辈的需求可能不太一样,他们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很多的变化,对自动驾驶、自适应巡航等新兴事物的关注度和接受度都要更高。也就是说,汽车从传统的出行工具需求,慢慢变化承载了更多的需求,变成了“智慧出行工具”、“第三生活空间”;随着以后自动驾驶等级不断上升,智能车很可能会成为“家的延伸”,我们在上车后仍可处理自己的事情。
A:在传统的观念上,汽车是“一个壳子”+“四个轮子”,但实际上,发动机从燃油机到电动机,驱动方式从烧油到电池驱动,汽车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其实在传统油车上,也有智能化的应用,比如一些简单的人机交互,比如说语音系统,但总体来说水平和集成化程度并不高,和我们愿景中的高度智能化,比如全自动驾驶,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有许多互联网大佬(巨头)已经入局,比如华为、小米等。虽然他们不造整车,但他们会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能提高整体汽车行业的科技含量,具体会表现在新型车辆的智能化水平方面上。
A:对于传统车来说,许多零部件要求的是长年累月的实践积累,比如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等,奔驰从发明汽车,到现在已经130年了。如果国内的汽车厂商要在传统领域上弯道超车,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但从内燃机到电动机的能源变革,使汽车的门槛大幅降低,大家“从新开始”竞赛,实际上为我们的弯道超车提供了一个“机会”。
A:如果在内燃机、变速箱等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上,我们与国外的百年车企肯定会有不少的差距,但是随着全球碳中和、碳达标的宏观环境,传统车过渡到新能车的时间会被压缩,也就是从全球的上层政策来讲,传统高排放的油车会遭到限制,汽车的转型是必须的,而这也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变革的机会。
我们知道,汽车是一个技术壁垒比较高的行业,但随着能源变革带来的技术转型,从传统油车到电动新能车,等于技术壁垒下降了,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新事物。而且由于国内的供应链较为完整,比如国外的整车龙头,也要用到国内供应的电池,对于国内的车企也是很大的支撑。
A: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智慧电车,其实在电动化这条产业链上,我们不管是上游原材料的供应,还是中游的电池制造,还是下游的整车产业,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汽车电动化的趋势会继续向前,随着电动车的不断普及,基数也会越来越大,届时不仅整车企业,整个产业链将能容纳更多的细分领域,如智能设备等,因此,这方面的零部件供应商也是一个投资机会。
在电动整车方面,实际上我们的企业已经上来了,但随着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入局,电车上的科技赋能会越来越多。比如智能化的座舱、感知设备、甚至包括5G、云计算、车载芯片、激光雷达、算法等支撑领域。因此,电动车上的投资机会会越来越多,未来甚至可能在新能源的相关指数中,就会纳入和体现这些赋能支撑方面的相关企业。
A:说得很对。我们的终极目标其实是叫做“智慧出行”,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个汽车是共享化的,一种公共的出行资源。
目前,许多可能互联网巨头入局,已经为我们展示了无人驾驶初步的应用场景,而国家在这方面也有战略性的规划,比如到2030年,计划落成高度自动化的应用场景出现。如果到了L5级别的无人驾驶场景,可能我们方向盘也不需要了。
还有一种理想化的终极场景,就是我们所说的“车联网”,车与车之间通过云端有通信,单一的车辆可以随时感知其他车辆的即时信息,比如刹车、转向等,提前做出自适应的行为,也许那时候就不需要红绿灯了;而在全局方面,可以通过算法自动计算每一辆车的最优路线,解决堵车的问题。这样极高程度的自动化,也是变相解决了我们现在因为等车、堵车带来的碳排放问题。
A:从上层来讲,就是国家碳排放的战略规划,包括许多针对行业的扶持政策。比如规划到2025年,新能车的渗透率要达到20%,但目前来看这个数字是可以超越的,甚至可能达到25%~30%。
实际上,过去智能手机的途径可以作为今天新能车发展的参考,往后可能更多的是市场民众自发需求的爆发。比如现在城市里许多人对汽车的定位是一种短途出行和代步,那么随着智能电车的发展,自动驾驶再上一层楼,可能我们的上下班时间都不需要我们操作,这样就等于解放了人们更多的时间。
A:我觉得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指数基金、ETF来参与。
因为随着科技公司来参与进产业链后,整个行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升,这对于普通投资者分析对整个产业链造成的影响来说,难度还是较大的;
另一方面,智能化的水平还在不断迭代,可能有许多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新崛起或者被淘汰。
而指数化的产品会根据指数不断进行演变和调整,跟随市场的优胜劣汰,来把握优质公司的投资机遇,让投资者不会错失机会。
此外,我们虽然以紧密跟踪指数为主,但也会积极参与科创板和创业板的一些新股申购,争取更多的超额收益。
2021-09-29 19: 34
2021-09-29 18: 56
2021-09-29 18: 54
2021-09-29 18: 46
2021-09-29 18: 29
2021-09-29 18: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