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A股房地产行业的强势表现,也许在很多投资者的预料之外。有媒体做过统计,3月16日-3月30日这短短11个交易日之内,中证全指房地产指数涨幅24.25%。不少龙头公司的涨幅,则更为惊人。
弱市之下的上涨,更容易聚拢人气。随着股价节节高,看好地产股的机构也似乎越来越多。
有人看好的理由是松绑政策。据某第三方地产数据中心统计,截至4月5日,今年以来已有超过65座城市相继出台了百余条楼市松绑政策。更有研报直言,在经济下行压力没有实质缓解、地产销售没有确认见底之前,地产的松绑政策可能还会持续出台。考虑到地产股对于地产政策的变化敏感性,股价值得进一步期待。
有人看好的理由是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业绩转好。据中证报统计,截至4月6日,A股、港股合计共有26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披露了2021年年报,其中193家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占比达到71.75%;151家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达到56.13%。
还有人看好的理由是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持仓变化。随着近期上市公司年报、公募基金年报的接连披露,有不少媒体都发现,一些过去以投资新能源、消费见长的基金经理,也已经相继买入了地产股。
地产股这个避风港,真的安全吗?可别着急下结论。
比如,据《中国基金报》上周五(4月8日)的报道,伴随3月16日金融委会议后地产股的持续上涨,产业资本为主的重要股东一直在密集减持地产股,近半个多月15家地产股公告被减持或收到减持计划。由此可见,就算是机构,同样也有方向不一样的买卖决策。
除此之外,大部分投资者很容易低估判断拐点的难度。政策、销量、业绩……站在事后总结的角度,以上种种拐点看起来是清晰可见的;但从预测的角度,却并没有那么理所应当。比如,去年12月起就有人开始看好地产政策的放松;而关于地产行业估值相对较低的这个情况,更不是当下才出现的变化。更何况,从更长的视角来看,我们也不难找到总需求萎缩、长期坚持房住不炒等“利空”行业的信息。
有鉴于此,这里倒有两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当我们在讨论投资机会的时候,不妨把落脚点放到公司、而不是行业上。关于“地产股能不能买”的问题,更靠谱的答案取决于某一家公司能不能长期活下去,能不能在总量下行的背景下靠品质和效率取得更高的份额和超出同行的盈利能力。一事一议,无论如何,投资所买的不是一个行业,只是公司。
二是在投资中,能力圈的门槛一点也不低。学习、了解某些热门板块和具备投资某些热门板块的能力,是两件事。尤其在预设目标的情况下,千万别被市场裹挟着,草率地做出没那么笃定的决定。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2022-04-11 21: 18
2022-04-11 21: 16
2022-04-11 19: 49
2022-04-11 19: 47
2022-04-11 19: 46
2022-04-11 19: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