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股再度剧烈调整,今年一季度,万得全A指数较上季度下跌13.92%,沪深300指数下跌14.5%,创业板指下跌20.0%,中证500指数下跌14.1%。整体市场表现情况不佳,使得今年“固收+”产品的表现也“令人沮丧”。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以偏债混合型基金和二级债基为口径计算(A/C分开计算),全市场2000多只“固收+”基金中,近半年来来获得正收益的占比约23%,而77%的“固收+”基金收益告负。而亏损幅度较大的基金超过10%。
一直以来,“固收+”给人的印象是稳健投资,在“固收”的基础上,还能获取更多的收益。为什么今年“固收+”产品直接成为了“固收-”?
为什么会出现“固收-”现象?
首先,“固收+”的含义是“固收”和“+”两类投资策略的有机组合,“固收”主要指配置优质债券获取收益,“+”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一是资产类别上的增加,可以投一些权益类资产;二是策略上的增加,可以做股债对冲的绝对收益策略;三是增加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体现在适度可控的情况下增加组合的波动、增强收益。
从含义出发,我们可以找到今年“固收-”现象出现的三个原因。
第一,今年超出市场预期的事件较多,以地缘战争、疫情反复为例,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强,A股市场受到了较大冲击。主要指数、板块呈现整体下跌的态势,而大部分的“固收+”产品多配置的沪深300与中证500的成分股,一些风格相对激进的基金经理还配置了很多赛道类型的股票,在下跌面前,债券市场的收益难以覆盖权益市场的损失,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固收+”产品成为“固收-”。
第二,策略上,前几年“固收+”产品走强,并受到市场追捧,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可转债的持续火热,一些公司的可转债有很高的估值。但随着市场水位下降,市场降温,此前受到追捧的可转债快速遇冷,这也造成一部分配置较多可转债的“固收+”产品收益受损。
第三,今年市场出现了股市、债市同期调整的情况。以今年一季度的数据为例,今年1季度债券市场收益率整体下行,1季末1年期和10年期国开债收益率分别收于2.28%和3.04%,较去年4季度末2.32%和3.08%略有下行。此外,1季度信用债市场收益率,由于资金整体平稳,信用利差窄幅震荡。而1季末1年期高评级的AAA级短融收益率由去年4季度末的2.75%下行至2.69%,同期中等评级的AA+级短融收益率则由2.87%下行至2.82%。
在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下,“固收+”产品变为“固收-”产品也就不奇怪了。
面对“固收-”我们应该怎么做?
投资者在购买“固收+”产品时,大多想要“稳稳的幸福”,面对突如其来的“固收-”,我们应该怎么做?
首先,不需要过度恐慌,二级债基权益资产的配比在15%左右浮动,且大多配置的蓝筹、大盘型的优质上市公司,从底层配置资产到权益资产配比的份额,都说明“固收+”产品风险可控。
其次,随着近期市场的剧烈调整,很多优质股票的价格已经很便宜,从估值的角度看,此时买入布局,取得更多收益的概率会更大,后续权益市场开启反弹后,“固收+”产品的业绩也会出现好转。
万得全A个股的估值区间分布基本接近2018年12月和2012年底两个之前熊市周期底部的格局:估值低于20X的公司比例甚至略高于前两个熊市底部。
数据来源:wind,嘉实基金
虽然很多产品都被归为“固收+”,但资产和策略相差很大,投资者可以在购买时,需要考虑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合适的产品,一般而言,股票仓位在30%以下的“固收+”产品适合中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如何选择合适的“固收+”产品?
想要选择合适的“固收+”产品,不仅要看基金管理人团队的实力、基金经理的能力、产品的配置情况,还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理念选择合适的产品,并最终实现长期持有。
固收+”的管理核心是在控制回撤的前提下去获取绝对收益,因此产品管理更看重收益风险比和持有人体验度,而不是追求激进的收益弹性。
其中,资产配置能力尤为重要,基金经理的资产配置能力实质上是基金经理对宏观环境的判断能力和对各类资产的选择、决策能力,是关乎各类资产怎么“+”、何时“+”、“+”多少的核心,也是关乎最终业绩是“固收+”还是“固收-”的关键变量。
成功的资产配置不仅能为组合贡献收益率,还能有效控制回撤,决定着基金能否在极端市场行情下持续获取稳健回报,进而决定能否给持有人带来良好的持有体验。
对于投资人来说,“固收+”产品的收益或好于固收类产品,相应的也风险会较高,在市场出现短期波动的时候,抱有中长期投资的心态,持有体验会相对更好。
*风险提示: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文中基金产品标的指数的历史涨跌幅不预示基金产品未来业绩表现。基金投资需谨慎。
2022-04-21 19: 41
2022-04-21 19: 40
2022-04-21 19: 38
2022-04-21 19: 36
2022-04-21 19: 29
2022-04-21 19: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