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基金被加仓,不看好
2022-07-25 18:20
基金二季报终于全部出炉,基金份额净申购榜单也揭晓了,结果发现,跌得多的基金获得申购更多。基民秉持着越跌越买的原则,已经开始在左侧“抄底”了,这种行为真的对吗?数据显示,基金二季度合计获得5766.01亿份净申购,相比一季度增长2.54%,最受基民关注的股票型、指数型两类基金二季度整体获得净申购。基金经理方面,二季度共有25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超过300亿元。其中葛兰管理规模破千亿,张坤的管理规模也逼近千亿大关,行情回暖之下当年的顶流逐渐回归巅峰。从基金份额变动上看,蔡嵩松、冯明远是二季度份额增长最多的顶流基金经理,申购份额均超过10亿份。单只基金方面,冯明远管理的信澳核心科技、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也是顶流基金经理中二季度份额增长较多的基金。行业方面,普通股票型基金二季度净申购较多的是医药、消费类基金。在看完这些申购榜单后,我脊背一阵发凉,不知道你发现没有,这上面可是有不少近几年公认的“劣基”。比如排名第一的蔡嵩松,此人也曾是万人追捧的半导体明星。可2021年半导体板块见顶之后,他的业绩就一路下滑。在管的诺安创新驱动,甚至在今年6月底公布的半年业绩榜里排名倒数第一,半年亏损36.8%,甩了倒数第二将近7%!不过这次净申购上榜的是他的成名作——诺安成长,但你不要以为“长子”基金就有多优秀,事实上诺安成长和诺安创新驱动一样,也是重仓芯片半导体,半年亏损23.32%,差一点就滑入倒数前十。还有冯明远的信澳核心科技,上半年基金净值下跌了16.62%。观察上述基金份额申购表,不难发现二季度份额申购多的基金,全是上半年亏损的。而顶流的基金经理中,葛兰、张坤等人短短一个季度又回到千亿规模,消费、医药再次成为基民们疯狂“扫货”的对象。甚至这两个行业的ETF都获得了大量申购,规模暴涨。我们都知道,医药和消费是近年来跌幅比较严重的板块,在今年5、6月的反弹中表现也远逊于光伏、新能源车等赛道。由此可见,基民们都在布局前期跌得多的基金,是在左侧买入,寻找抄底的机会。而且这其中不乏早期被套的投资者,在以补仓的方式摊低成本。
有朋友会说, 这不是你一直推荐的越跌越买吗?怎么现在自己打脸了?举个通俗的例子,如果有条大道你明确知道它通向光明的未来,那么即便路上坎坷崎岖,不顾一切向前走总归是没错的。可如果这条路通向悬崖,那么就算它一马平川,走到头也不会有好结果。投资基金也是同理。越跌越买,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所购买的基金和板块基本面良好,即便短期下跌未来也有上涨的空间,甚至可以给你带来不菲的收益。但如果这只基金或板块本身问题重重,它当前十分便宜,每次下跌你都选择加仓,那这就会是个无底洞,越跌越便宜,越便宜越买,从而落入我们常说的估值或者价格陷阱。比如2021年2月末见顶的中概互联,一路跌到2022年4月,净值跌去了53%,期间每一次补仓都是在扩大亏损,完美诠释了越跌越买,越亏越多。为什么越跌越买,却没有很快迎来基金反转?这是因为中概互联成分股基本面遇到问题。受反垄断、保数据安全等政策持续影响,中概互联成分股持续下跌。
同样的基本面问题还存在于医药板块。医药的两大利空一是国内集采对药企利润的挤压,二是美国清单对CRO企业市场空间的挤压。只要这两部分不改善,医药的基本面就不会好转,很难重振昔日雄风。所以医药指数才从2021年6月跌了一年多也没多少起色。
相反的,我们常说的困境反转,指的就是基本面改善,这样的板块才是可以越跌越买的,比如猪肉板块。或者基本面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前期涨多了需要杀估值,那么调整的时候也可以越跌越买,比如新能源。很多人越跌越买,其实是源于自己的执念:以前这个板块这么贵,现在便宜了,赶紧买吧,它早晚还会涨回去。这样的想法,有两个问题,一是,投资归根结底还是看基本面,而不是下跌了就是便宜了,要小心估值陷阱。二是,不要总是对过去的高股价念念不忘,以为一定还会涨回去。投资,是需要向前看,以前的高股价或者是亏损,都是沉没成本。所以,越跌越买并没有错,前提是擦亮双眼,选择对的行业,而不是贪便宜或者摊成本继续越陷越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