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采众长 | 投资大师的“好心态”是与生俱来的吗?

小博 2022-08-24 16:21

博采众长

"博"采众长,取之有“道”。


这是博道基金旗下一档与书有关的栏目,读投资经典书籍,聆听大师智慧,分享投研感悟、传递正确投资理念,践行慢富之道。

小博说


资本市场瞬息万变,反复的疫情、加重的全球通胀、突发的地缘政治冲突……各种看起来的“坏消息”让投资者神经紧绷,时常处于忧虑边缘。


市场波动加剧,我们会感到焦虑、恐惧再正常不过了,毕竟人性使然。


其实,投资大师们也并非生来就具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好心态,他们在面对剧烈波动的股市也会感到忧虑、恐惧,甚至做出过错误的投资决策。


查理·芒格曾说,“作为投资者,沃伦·巴菲特比我第一次遇到他时好得太多了,我也是这样的。所以诀窍就在于不断学习。”


投资大师们的经验和教训或许也是我们最好的“教科书”,小博整理了一些与大家分享。以下,祝有所得~


巴菲特

巴菲特

“当股市走跌时,不要密切关注股市表现”

闻名华尔街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公开表示,自己十分钦佩巴菲特面对市场下跌时超乎常人的勇气。但巴菲特并非天生就拥有过人的胆识,年轻时也向市场交过不少“学费”。


1942年,年仅11岁的巴菲特开启了人生第一次股票投资,他说服了自己的姐姐多丽丝一同购买城市服务公司的优先股。


同年6月,市场走势低迷,美股一路下行。城市服务的股价从38.25美元跳水到27美元,多丽丝每天都在提醒他股价正在下跌,巴菲特也深感恐惧不安。于是,当股价回升至40美元后,巴菲特选择了立刻卖出,落袋为安。


巴菲特坦言,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一看到股市上涨就非常高兴”。19岁时他读到格雷厄姆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书中第8章就是告诉投资者应当如何看待股价波动。读完后巴菲特兴奋地表示,“原来阻挡我的眼光的障碍物马上从我眼前消失了”。


几十年投资生涯中,巴菲特逐步坚定了价值投资理念,“优秀企业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短期的价格,更在于其如优质奶牛般不断产奶的长期能力”。在2016年的一次采访中,他建议投资者,“当股市走跌时,不要密切关注股市表现。”


市场下跌恐惧难耐,但如果公司的长期价值和我们的投资逻辑都没有发生改变,倒不如关闭账户,将视线从市场的短期走势上移开,耐心等待价值回归。


霍华德·马克斯

霍华德·马克斯

“长期来看,好的决策一定会带来投资收益”

2021年初,霍华德·马克斯在备忘录《有价值的东西》中记录下自己和儿子安德鲁的对话,两人就价值与成长进行了深度探讨和反思。


安德鲁是一名成长股投资者,过去十几年都以新兴产业的成长股为投资对象,投资战绩斐然,甚至大幅领先他的父亲——价值投资者霍华德·马克斯。


不过,有趣的是,就在这则备忘录公开没多久,美国市场成长股和价值股的走势又发生了逆转。


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中,霍华德·马克斯曾说:“长期来看,好的决策一定会带来投资收益。然而在短期内,当好的决策无法带来投资收益的时候,我们必须忍耐。”


这句话也是对马克斯自身投资决策的最好印证。


他相信,短期收益和短期损失可能都是暂时性的,二者都不是证明真实投资能力的必然指标。如果要证明投资决策正确与否,首先,我们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长期坚持自己的立场,而不是盲目效仿他人。


就像马克斯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在公交车站等的时间足够长,你肯定能赶上公交车。但如果你从一个公交车站跑到另一个公交车站,你可能永远也赶不上车。”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

“下跌正是好机会,去捡那些被丢下的廉价货”

和普通投资者一样,彼得·林奇也曾在市场下跌时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忧心忡忡。


1988年的巴伦投资圆桌会议,恰逢1987年10月美股暴跌1000点的两个月后,彼得·林奇说:“我们对于未来的忧虑达到了极点。”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主流媒体的报道中充斥着“经济衰退”“预算赤字”“海湾战争”等等负面消息……彼得·林奇也和其他人一样对未来充满忧虑,但投资直觉却不断提醒着他:“投资者竞相疯狂抛售,使得很多股票惊人地严重低估。”


于是,他开始在自己管理的账户中增持股票,等到1991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30%,道琼斯指数上涨了25%,小盘股更是上涨了60%。事实证明,敏锐的直觉和惊人的勇气使他成功捕捉到绝佳的投资机会。


从长远来看,“股市下跌就像科罗拉多一月的暴风雪一样平常”。而在市场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彼得·林奇逐渐意识到,如果投资者有所准备,市场下跌或许不是坏事。相反,它为我们提供了机会,去捡那些慌忙逃离风暴的投资者丢下的廉价货。


市场下跌时我们会本能地恐惧,但是,千万别让恐惧废弃了我们的勇气。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承诺,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评测,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请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务必仔细阅读基金的法律文件(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