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差|苹果+华为发布新品,能否带动消费电子行情?

刘生 2022-09-08 17:43

编者按:9月初,苹果、华为发布新品,点燃“果粉”、“花粉”热情。与之相对,苹果产业链正低调外迁东南亚、南亚。其背后到底是疫情因素、中美关系影响,还是最朴素的成本逻辑?A股目前风险偏好较低,新品发布能否带动一轮消费电子行情?本期,湘财基金资深行业研究员刘生,将从苹果链外迁原因、中国制造升级逻辑以及消费电子板块景气度等方面,为您一探究竟。(为了不涉及具体个股,文中用英文字母代替)

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11年iPhone 4正式在中国发售截至2021年,苹果在中国共卖出3.8亿部手机;仅2021年,苹果从中国就赚取了684亿美元收入,是它仅次于美洲和欧洲的第三大收入来源地。中国之于苹果,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然而,疫情反复之下,叠加中美关系紧张,苹果产业链却悄然搬离中国大陆。今年4月,苹果宣布在印度生产iPhone13;近期,又有消息称Apple Watch 8将在越南量产。苹果产业链外迁,是否会掏空中国科技产业链,阻断中国的创新能力?苹果+华为新品发布,能否带动一轮明显的消费电子行情?我们试图寻找到答案。

01
苹果产业链外迁的逻辑,并没有那么复杂

苹果巨头,高科技企业,撤离中国大陆……每一个字眼儿都使人担忧。

1)目前外迁的尚属低附加值环节

作为市值高达2万多亿美元的全球化科技公司,苹果的成功在于把握住了两头——研发设计和品牌运作,而将中间附加值低的生产制造环节全部外包。目前,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上游芯片行业主要集中在美国、韩国与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主要承担中下游环节——零部件及模组的生产制造,成本占比高,盈利能力差,属于重资产行业,而组装的利润更是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

目前,苹果从中国大陆外迁的环节以组装为主,少量涉及零部件制造。比如,苹果越南工厂由大陆厂商占据主导,围绕陆资以及大陆输出玻璃、结构件等零部件,核心技术依然留在国内。因此,苹果低附加值环节的外迁,尚不足虑。 

2)产业外迁是成本导向的必然选择

苹果从中国大陆外迁并非个案,实则一股全球潮流,三星、谷歌、戴尔和亚马逊等很多都在东南亚加大投资。从节省成本来看,低附加值的环节流向劳动力及地价成本更低的国家无可厚非。东南亚各国在人口结构和招商政策上都具有优势:

  • 人口较年轻。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目前泰国和中国2018年相似,越南相当于中国的2001年,其余国家同样较年轻,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招商政策优惠。东南亚各国为吸引外资,对外资企业都采取了不同水平的低税率或免税政策。

苹果本质上还是一家盈利性企业,追逐低人员成本、低关税,可以更好地提高毛利率,再加上全球疫情对于生产的影响,进一步开拓新市场、分散风险,也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其外迁逻辑与早年中国大陆的纺织产业链转移东南亚类似。大可不必过度解读。

3)地缘政治影响虽有,但非决定性因素

也有人担心,苹果产业链外迁是中美脱钩进程的一部分——美国致力于让高端制造业流向美国,让低端产业链转向越南、印度等自己信得过的贸易伙伴,尽量减少对中国大陆的依赖。这背后,是美国对于中国高端制造业崛起的忌惮。

总体来看,苹果产业链的外迁,或多或少有地缘政治的影响,或者说在为中美脱钩做准备,但目前还不是决定性因素。地缘政治更多只是加速了转移的进程。

02
苹果链外迁,掏不空中国制造能力

苹果链外迁后,中国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能力,还能维系吗?

1)替代中国,并非说说那么容易

苹果出于成本驱动考量,积极布局东南亚、南亚,并非意味着中国制造不行了。

苹果近期推动印度制造,主要是看中其劳动力成本低廉,但印度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工人素质不高,经常有工人一怒之下损坏工厂物件的事情发生;加之可利用土地面积不足中国一半,基本没有高速铁路、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不稳定等等,这些都显著制约其产业链的生产能力。

每年四季度是苹果的生产高峰,只有中国制造才能满足苹果的需求——苹果的代工厂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最高时期拥有超过100万工人。

越来越多的高端制造业迁入中国。2018年7月,特斯拉确定在中国建立“超级工厂”;2020年4月,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正式开工……其选择背后,是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完善的产业链能力、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在全球众多高端产业链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中国制造正向中上游环节攀援

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替代低附加值产业,是一个国家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制造正不断向产业链的中上游环节攀援。

2021年,在整个苹果产业链上,中国制造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组装环节的份额替代。目前iPhone、Apple Watch、iPad的组装,正在向大陆厂商LX、BYD等释放份额,预计趋势将持续;二是高附加值零部件正在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目前SY的光学镜头、CJ的Nand(存储)、ZY的Nor Flash(闪存)、JDF的OLED面板,均已实现份额替代。

中国制造或者说先进制造,远不止手机。过去两年,一些消费电子企业进军汽车产业,寻找新的商机。雷军说智能汽车本质是“消费电子”产品,智能汽车大幅增加了电子类部件,电子零部件占整车的成本达到60%-70%,远超燃油车的10%-20%,下行周期的消费电子有望迎来新的增长点。

03

苹果+华为新品,消费电子长期孕育机会

苹果+华为发布新品,再次给了人们以遐想,消费电子行情是不是该起来了?

1)短期或迎利好,但历史不一定能复制

从历史表现看,每年苹果新品发布会后,都是手机出货旺季。与此同时,消费电子板块走强,获得超额收益概率较高。但今年A股风险偏好较低,历史不一定能复制。

2021年四季度,Wind消费电子产品指数上涨12.96%(中证500同期上涨3.60%);2019年四季度,Wind消费电子产品指数上涨21.36%(中证500同期上涨6.61%)。今年华为和苹果同台竞技,会带来更强的消费电子行情吗?

短期来看,传统消费旺季,行业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对消费电子板块的结构性机会,或可抱以期待。据悉,今年苹果iPhone 14系列首发备货量为9500万台,比去年iPhone 13系列首发备货量高出500万,苹果似乎对市场充满信心。

2)长周期来看,目前处于下行周期后半程,且XR新品有望拉动新需求

尽管此次苹果和华为都带来了新品,甚至包括卫星通讯功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市场预期,但是短期事件不足以改变整个消费电子板块下行周期后半程的处境。

经济下行的大环境叠加产品创新乏力,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强,整个消费电子行业的景气度仍在下滑。据IDC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720万台,同比下降14.7%。上半年国内智能机市场出货量约1.4亿台,同比下降14.4%。

估值方面,申万二级消费电子指数的估值为20-25倍市盈率,位于近十年15%的历史分位,可以说是估值洼地。想要消费电子相关产业链的估值、业绩回升,还需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双重催化。

总之,消费电子行业要想迎接下一次“革命”,需要找出比智能手机更有吸引力的产品或场景。元宇宙似乎提供了一种可能,然而其商业前景尚不明朗,未来可以重点关注XR、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需求驱动所带来的长期机会。

04
尾声

从日前公募基金发布的二季报持仓看,消费电子行业的重仓比例占一级电子行业的比例低至17%,为过去5个季度的相对低位。

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瓶颈,不会因为汽车智能化、元宇宙概念的提出、AR/VR/MR产品的诞生等迅速重构,更不会因为苹果、华为新品发布会,这样短期事件的驱动而产生大的变化,只有出现像历史上智能手机一样的革命性改变,才能带来消费电子行业新的未来。至于谁能带动、何时发起,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简介




 刘  生 

6年以上行业研究经验,现任湘财基金行业研究员,主要研究电子、通信板块。





预期差 | 栏目介绍


投资中超额收益的来源是什么?认知维度的预期差!为此,我们策划了预期差”栏目,发动湘财基金的行业研究专家,定期提供不一样的洞察视角,力争帮助投资者获取财富增值与认知升维的双重复利!

每周1期,咱们一起聊聊!


风险提示: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所载观点均为当时观点,不代表公司对未来的预测,所载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与债券,基金投资人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也有可能损失本金。投资有风险,投资人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及《基金产品资料概要》,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