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书香|什么?美国通胀又超预期,别慌,来看看成长股教父费雪如何解读通胀!

2022-09-16 18:27

中信保诚基金《一路书香》栏目

每周五,与你共读一本好书

与智者交谈,受凡启迪。


本周对短线市场影响较大的消息中,13日晚公布的美国8月CPI数据再度超预期一定影响力居前。
这让市场对美联9月更加鹰派地加息预期急剧上升,美股和大宗商品市场毫无意外出现大跌。13日晚间的朋友圈里,甚至有人用“泥沙俱下”来预测第二天的A股市场,悲观情绪扑面而来。
如何应对全球普遍上升的通货膨胀?让我们翻开成长股投资教父费雪的《费雪论成长股获利》,寻找一些答案。

通货膨胀注定不可避免

谈到通胀,费雪在书中指出,通货膨胀最根本的罪魁祸首就是经济萧条,因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带来巨额财政赤字的增长。无论是很久以前的1930年,还是最近的1957年,只要美联储采取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整体经济就无法逃脱这一宿命。这时,所有行业都在削减资本性支出。至于融资成本在最终价格中占很大份额的那些行业,如住宅房产业和其他关键产业,都难逃厄运。而这些“波动”性行业的衰退又会殃及其他行业,从而引发普遍性的经济衰退。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每一次经济衰退都无一例外地导致联邦赤字恶性循环,进而使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经济系统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有理由相信,巨额赤字与债务将带来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不要被通胀蒙蔽了双眼

费雪也在书中不遗余力多次强调:“明智的投资者应正确看待通货膨胀问题。从长期上看,我认为,所有投资者都应该形成这样一种基本认识:任何投资都不能保证一定会带来足够的收益,从而弥补货币价值不可避免的缩水。但就短期而言,投资者还应认识到,在正确的时间买进正确的投资产品,远比尽快得到通胀保护更重要。

那么,到底哪种类型的有价证券才能防范通货膨胀呢?在这个问题上,费雪认为在过去人们曾一直坚信一些粗陋而幼稚的观点:几乎任何一种代表资产所有权的股票,都是通货膨胀对冲工具。费雪指出其观点是错误的,且信奉者必将在现实中恍然醒悟,追悔莫及。
从以往的情况看,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对于代表资产所有权的大量股票,尽管这些资产的价格在过去15年里一直在稳定增长(反过来,美元的货币购买力在下降),但股票本身的价格却未出现上涨的迹象,相反在很多情况下甚至出现了大幅度下跌。这就有力地驳斥了这样一个普遍被接受、貌似合理的论点:只要股票代表有形资产(比如土地、厂房、存货等)的所有权,只要资产价值在通货膨胀时相对于美元价值出现增长,通过股票所有权持有这些资产,就可以保护股东免受美元贬值带来的损失。

选择真正能防范通货膨胀的股票

实际上,主要有两个紧密相关的因素促使股票价值上涨。一是股票收益能力的增长,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是投资者对该股票未来收益能力的共同认可。无论经济周期如何,只有每股收益稳步增长,市盈率稳步提高,才能造就成长型股票的价值增长。在货币价值坚挺的情况下,两者的结合将为投资者带来巨大净收益。而在货币贬值时,成长型股票还可以为投资者有效的对冲通货膨胀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真正能防范通货膨胀的股票时,投资者遵循的规则应当是:一家企业拥有卓越管理能力,它能通过研发或其他方式实现每股收益的持续增长(扣除经济周期波动性的影响)。
当然,投资者还需要关注:公司的管理层是否能保证这种增长的持续性,是否能培养年轻管理者用同样的基本政策来巩固这种增长。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不仅拥有了一种有效的通货膨胀防范工具,而且还能实现意想不到的收获。即使是这家公司不同寻常的特性已经为投资者所公认,买进他们的股票,也一样会给你带来真正的通货膨胀保值手段,只不过收益会略有减少。
从股票投资者角度看这个问题,只有一种保护措施才能避免通胀带来的资金损失。这就是,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赚取稳定递增的利润的能力。这种利润的递增往往是因为现有业务的扩张或是在相关领域开拓新业务。一个企业要在通胀条件下保持发展,就必须以这种实际的利润增长作支撑。毕竟企业除了要保证原有业务所需资金外,还要为新业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管理者在业务选择上具有非凡的能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拥有这般管理能力的企业,往往能在非通货膨胀时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在当前全球经济通胀上升的环境下,中信保诚基金“坚信长期投资,专注价值成长”的投资理念也定是一条值得长期坚持的正确之路。而在其投研团队中经常提到的“拥抱变化,拥抱大时代,更多关注经济转型方向,聚焦中国经济的未来”也正呼应了《费雪论成长股获利》中第一篇章的标题:预见了变化,就是预见了财富。

材料来源:《费雪论成长股获利》,作者:菲利普·A·费雪,翻译:刘寅龙。

风险提示:本材料仅供参考,上述观点仅为当前观点,不代表对未来的预测,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也不构成未来中信保诚基金旗下产品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如因为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中信保诚基金不承担更新义务。本材料并非意在提供金融信息服务或构成出售或购买任何证券或金融产品的要约邀请或宣传材料,亦非有关任何公司、证券或金融产品的投资意见或推荐建议。本材料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中信保诚基金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若本材料转载第三方报告或资料,转载内容仅代表该第三方观点,不代表中信保诚基金立场。本材料可能含有非仅基于过往信息而提供之“前瞻性”信息,有关信息可能涵盖预计及预测,但并不保证任何作出之预测将会实现。读者需全权自行决定是否依赖本文件所提供的信息。本刊物版权归中信保诚基金所有,未获得事先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本刊物内容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中信保诚基金”,且不得对本刊物中的任何内容进行有违原意的删节和修改。基金不保证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和本金安全。投资前请认真阅读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和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