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资产管理全球CEO George Gatch:看好中国业务前景,养老事业发展将为中国资管行业带来巨变

吴娟娟 2023-05-06 21:00


George Gatch出席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品牌揭幕仪式

2023年4月,知名公募基金公司上投摩根基金完成工商变更,其法定名称变更为摩根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由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 Holdings Inc. 100%控股。至此,管理规模达2.67万亿美元(截至2023年3月底,约折合人民币18.46万亿元)的全球资管巨头-摩根资产管理在中国的业务迎来新的里程碑。


4月25日,摩根资产管理全球CEO George Gatch在上海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未来摩根资产管理将进一步结合本土的优势与全球经验,以更好地服务本地客户。谈及全球配置,George Gatch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非美市场的吸引力会增加,投资者会基于分散组合的考虑降低美国市场资产组合占比,提升非美市场占比。正如美国401k计划发展伴随着资本市场投资文化变化,他认为中国的养老事业发展会为资产管理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George Gatch接受中国基金报专访


中国基金报:首先,欢迎来到上海。请介绍一下你的上海之旅吧?


 George Gatch  再次回到上海真是太好了,距离上一次来已经超过4年了。上投摩根基金完成股权变更后,摩根资产管理以100%控股摩根基金管理(中国)。今天我一整天都在与上海各部门的同事见面交流。大家非常激动也非常看好中国业务前景。


通过与本地同事面对面交流,我感受到中国的活力,了解到中国投资市场的实际情况,更准确地理解到了投资者和客户的需求。


我对两件事印象尤其深。一是:中国的同事非常能干,投资团队和销售市场团队等都相当出众。二是:中国同事对中国经济增长、各行各业复苏充满信心。此外,就股权变更之后, 摩根资产管理在中国可向投资者提供的产品线以及创新能力会有哪些变化,我也获得了新的知识。         


中国基金报:随着美联储加息进程深入,不断攀升的利率在抑制通胀的同时“副作用”逐步显现,还有哪些加息“副作用”是全球投资者需要警惕的?


 George Gatch  伴随着各国央行加息,美国和欧洲很多国家利率快速上行。2022年加息的“副作用”已显现:资金成本增加,科技股涨势不在,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承受压力,政府债也面临挑战。在我的职业生涯中,2022年是股债混合(平衡)组合表现最差的一年。随着2023年加息效应持续显现,美国硅谷银行出现危机,在瑞士政府的干预下,瑞信被瑞银收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都是加息“效应”。


未来,加息的效应还将显现,但是目前很难准确预测它的影响。对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长久期”资产的影响会增加,一般来说,利率上升会随时间对其估值形成较大影响。再如,私募债市场:私募债的合同约定是非常个性化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者也需要关注加息会对它们产生什么影响。此外,房地产市场也会受到影响。一方面是更高的利率,另一方面由于居家办公潮流兴起,办公楼也面临压力。


最重要的事,伴随着高利率的通常是高波动。市场的高波动去年我们已经“见识过”了。今年可能还会重现,但这也将带来很多投资机会。


中国基金报:全球机构在中国试图做到全球经验和本地经验结合。你怎么看这一点?


 George Gatch  几乎在所有的市场,摩根大通既要面对来自本地管理人的竞争,也会面对来自全球管理人的竞争。在摩根基金管理(中国)完成品牌重塑之后,在本地客户关系、研究、投资方面的经验会与遍及全球的投资专业人士贡献的洞见融合。重大改变之一是本地团队将获取我们世界各地的研究资源,成为投资组合经理和研究人员的投资工具,为本地客户更好的把握投资机会。         


中国基金报:你提到了部分资产类别可能在加息环境承受较大压力,例如私募股权或者风险投资。有没有一类资产尤其脆弱,有可能为全球金融系统带来系统性风险?


 George Gatch  无论私募股权市场还是风险投资市场,它们引起全球系统性风险都不是我们的“基准情形”。摩根资产管理预测的可能出现的情形中,它不是最可能发生的情形。更高的利息,对房地产开放商会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商业地产的开放商。加上硅谷银行事件,很有可能未来市场信用会收缩,这会对借贷机构和开发商产生影响。这些领域可能还没有为信用收缩做好准备。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全球市场中,我们看到中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信用市场沿着自己的轨道推进。由于通胀水平比较低,中国并不像其它国家一样面临加息困扰。此外,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大相径庭。过去几年,尽管房地产市场可能仍承受一定的压力,但是问题也在逐步缓和。         


中国基金报:在所有的投资者中,加息对养老金、保险等长期限机构投资者有什么样的影响?


 George Gatch  伴随着加息,公开市场资产重估。很多机构投资者的组合偏离他们此前的战略资产配置,导致非公开市场资产的配置承受压力。(记者注:大型机构投资者往往按照长期的资产配比来指导投资。但公开市场资产大跌,这会导致非公开市场资产组合占比偏离原先的设计。机构需要做出选择,是减少非公开市场头寸还是容忍这种偏离。不少机构会选择降低非公开市场资产头寸。)


这为我们带来了机会,尤其是在私募股权及私募债二手转让市场。有“子弹(待投资金)”的机构可以抓住机会。


加息环境下,不少资产类别大幅波动。但是不要忘了加息也有好处。例如,通常加息环境是利好保险公司的。再如,对于贴现率较高的养老基金,利率上升之后,这可能会缓解它们的压力。我们的分析团队与大型养老金和保险公司合作,替他们计算:相较于竞争对手,相较于自身负债,他们组合构建是否合理。不少大型养老金在考虑降低组合的风险预算。这背后的原因是加息之后,养老金的“负债负担”降低了。这给了他们降低风险预算的空间。资产管理机构能協助大型机构驾驭市场的不确定性,并保障他们的利益。


不过,好处是养老金通常投资期限非常长。固定收益市场价值重估之后,他们能从固定收益资产中获取的收益率提升。这给了他们一个缓冲垫。他们的在权益资产或者非公开市场资产可多承担一些风险。很多养老金都“身经百战”。目前市场的波动,并不会比2000年或者2008年更甚。


经过调整目前美国市场估值以见顶。在中国经济复苏背景下,目前中国市场的估值较美国市场更具吸引力。目前,很多欧洲市场也较美国更具吸引力。所以,对于养老金来说,市场提供了很多机会让他们调整组合,目前的问题是,接下来怎么做。         


中国基金报:2022年,我们看到资管巨头例如资本集团加入ETF阵营。为何ETF“潮流”不可抵挡?


 George Gatch  ETF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被动投资的工具。例如,大家最熟知的ETF是跟踪基于市值指数的ETF。但是因为它太成功了,机构、金融服务顾问已经习惯使用它了。它有很多优点:便利、透明、税收优惠等。最近几年,主动管理的管理人也开始使用这一工具,主动管理ETF市场正快速增长。2023年以来,摩根资产管理是全球主动管理ETF规模增长最快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主动管理人可以将投资理念与自身的主动投资能力,投进ETF结构。我们预计还会有主动管理人加入主动管理ETF的阵营。这个市场会继续高速增长。


什么样的主动管理ETF会受到投资者青睐?我认为和任何其它工具一样,业绩是王道。其次是创新。例如,如何在股票市场获取较高水平的收入的同时降低组合波动,有没有创新的方式可以实现这一点?这是我们在思考的问题。第三是客户关系。真正了解客户需求,同时能够通过有效沟通,让客户了解资产管理人的特点。例如,资管机构提供强大的投资者教育及市场洞见,帮助客户降低投资决策中的“感性”,帮助他(她)们“从长计议”,避免追涨杀跌。


中国的ETF发展迅速,我们也非常注重中国ETF的发展。          


中国基金报: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今年亚洲市场有哪些机会值得关注?


 George Gatch  今年亚洲市场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事。例如,亚洲很多经济体的增长远高于全球其它地区或者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这会为投资者带来长期限的机会。权益市场方面,美国市场的估值已见顶,相较而言,中国和新兴市场的估值更具吸引力。固定收益方面,美联储快速加息之后,亚太很多市场固定收益资产收益率确实不敌美国市场。再看非公开市场,我们认为亚太很多非公开市场资产增长的潜力非常大。         


中国基金报:过去几年,全球投资者一直在讨论是否应该将组合从美国市场向非美市场偏离。但实际上,尽管有部分投资者选择从将组合向非美市场倾斜,趋势并不明显。你怎么看,今年会不会有更多的投资者转向非美市场?


 George Gatch  过去,美国市场可以说是顺风顺水。首先是强美元。其次是美国科技行业的发展。最后是美国市场过去很长时间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收益。但是,“东风”不会一直来。首先,美元可能走软。这会利好非美市场。其次,其它地区的居民财富正在快速积累。这些市场的投资者会更多地投向本土市场。当前,中国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同时目前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有望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目前美国投资者对中国仍然偏低配。未来,我相信已发展市场,包括美国投资者,会增加非美市场配置,尤其是中国市场。


中国基金报:2023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迎来了25周岁生日。未来影响资产管理行业最重要的趋势是什么?


 George Gatch  中国公募基金通过25年的时间,规模从零增长至近27万亿元,增长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反映背后是强大的客户需求。我认为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而言,养老事业的发展会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举例来说,美国养老第二支柱的401k计划1980年左右开始。401k计划(一类由雇主发起的养老金计划)的发展与长期投资文化的形成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同样的,可以期待随着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公募基金行业也会迎来巨大的变化,而公募基金会是养老事业的重要参与者。


转载自国基金报记者 吴娟娟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