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瑞银基金ESG研究小组负责人唐沐霖受邀参加中金公司主办的2023中关村“双碳战略与绿色金融论坛”,围绕碳市场与绿色投融资展开深度对话。
国内由于有双碳政策自上而下的稳定推动,自下而上对可持续发展有强烈的诉求,所以追赶进度较快。
ESG和双碳投资,虽然有很多海外的经验可以借鉴,从而避免我们闭门造车,但是更需我们去自主创新,提高投资人的获得感。
Q1:
海外和国内在ESG、双碳领域的布局及投资有哪些不同?在国内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格局?
首先,ESG跨市场存在很多相同点,本质上大家的方向都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但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或者方法是不一样的。
其次,海外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在双碳领域的布局也不一样,甚至在发达国家市场中,欧洲和美国的进度也是不一样。比如从资金面的角度来看,全球2.8万亿美元的可持续投资中有2.3万亿,也就是80%来自欧洲,10%来自美国,其余国家占10%。(数据来源:Morningstar Direct, Manager Research. Data as of March 2023. )如果对比市场存量资金,渗透率差距主要来自政策面的支持;相对来说欧洲的政策比如可持续投资分类法(SFDR)对可持续投资的支持和监管比较稳定,这一点和国内的生态比较类似,是我们值得关注的一个点。
对比之下虽然美国也在发达市场,但是不确定性更高。比如在2017年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两年前重新加入,以及去年某头部基金宣布退出净零排放资产管理倡议,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也是国内投资人需要关注或者避免的。
回到新兴市场,虽然我们整体在ESG和双碳领域的布局较为滞后,但国内由于有双碳政策自上而下的稳定推动,同时新能源等产业链上在全球的竞争力提高,自下而上对可持续发展有强烈的诉求,所以追赶进度较快。
从投资方式来看,海外主要投资人包括主权基金,保险等机构,主要是被动产品配置可持续投资;而国内二级市场的投资人主要是非机构投资人,在选择投产品时需要跳出海外的思维惯性,比如关注绿电新能源等泛ESG板块的同时,也关注在传统领域中双碳转型或赋能方向领先或者成长较快的投资标的。
Q2:
目前国内ESG 和双碳投资起步不久,在践行ESG、双碳领域投资策略时,结合欧美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我国的业态,有哪些问题是投资者应当关注的?
首先是ESG数据,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都面临数据缺失的挑战,即使海外发达市场也不能做到100%覆盖,但是国内由于起步较晚,我们碰到数据缺失的情况更频繁;投资人需要关注的一个点是尽责管理,可以通过主动调研的方式了解上市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进度,同时让被投公司意识到投资人对ESG和低碳转型的重视,从而在战略层面做出布局,那么ESG数据也会变得更加可信和可及。
第二是ESG投研体系本土化,我们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有后发优势,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如何更合理地进行本土化的ESG投资、双碳投资。以海外比较流行的负面剔除策略为例,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投资人需要思考海外的剔除模式或者清单是否符合本土的市场特征,一些在海外的框架下被列入禁投名单的公司可能在本土化的ESG框架里是被错杀的。从自上而下的角度,国内投资者也需要结合新兴市场的发展特征,关注公正转型,客观对待ESG三个维度的发展,偏科或者矫枉过正是有违ESG投资的可持续理念的。
第三,在初期ESG投资人或者可持续投资人需要花更多时间调研很多行业和标的,在提高风险调整后收益的同时避免“漂绿”或风格飘移。随着双碳政策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可能会有更多例如低碳,循环经济等公司IPO出现在投资人的视野中,投资人要做好准备,学习和关注这些新的机会。
ESG和双碳投资,虽然有很多海外的经验可以借鉴,从而避免我们闭门造车,但是更需我们去自主创新,提高投资人的获得感。
Q3:
国投瑞银基金在ESG领域做了什么?
在ESG领域公司主要推动的是整合策略,通过在投资流程中整合环境、社会、治理等因素,影响目标估值,从而为投资人提供更高的风险调整后的超额回报。
国投瑞银是亚洲公司治理协会(ACGA)成员机构,并签署联合国负责任原则投资原则(UNPRI)。同时,公司作为气候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CFD)的支持机构,也在气候变化领域制定更为透明的规划。
在碳中和领域,国投瑞银基金是境内第一家支持净零排放资产管理倡议(NZAM)的公募机构。致力于将气候与环境对投资影响的研究,体系化地在跨资产跨部门合作项目中推进,为投资人提供更负责任的投资回报。
产品方面,公司在2014年发行美丽中国基金,主要投资方向包括低碳经济,绿色制造等生态文明建设主题。
向上滑动阅览
数据来源:嘉宾及公司介绍信息来源于国投瑞银,数据截至2023.5.31。
风险提示:以上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基金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所有阶段。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相关公告。请投资者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2023-06-11 09: 00
2023-06-09 20: 08
2023-06-09 18: 25
2023-06-09 16: 00
2023-06-08 20: 44
2023-06-08 19: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