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表姐以身示范,聊了代表性偏差、保守性偏差和掌控幻觉,提醒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在生活、工作和投资中,多点耐心,多点客观,多点基本功,不知道各位看官还有印象否?
本期表姐继续聊常见的行为偏差,本期的三个行为偏差,分别为:后见之明、确认偏差和心理账户偏差。
这个认知偏差是指,历史上只有一个事前诸葛亮,但却有无数个“事后诸葛亮”。
“看吧,我早就知道事情会变成这样”、“我早就说过,这只基金会大涨。”“我早就知道,你们这么干不行。”
是不是很熟悉?
可能原来我们曾经有过一丝丝的小怀疑,等到事情结果出来之后(注意,是结果出来之后),唤醒了我们曾经微弱的小怀疑,立马觉得自己无比英明:“我早就知道了!”
这种行为偏差会导致我们不从过去吸取教训,因为总觉得自己是对的,稀里糊涂作对的选择,是自己的智慧,认认真真做错的选择,也觉得自己不可能会再犯。
我们日常的口头禅里,有没有这句“早知道”。尝试把“早知道”强制加上“如果”,合成了“如果我早知道”,即,其实我并不知道,“我知我不知”,是纠正偏差的好开始。纠正了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行为偏差,能让我们正视过去投资决策的成功与失败,正视自己的能力,也就有了能越来越好的机会了。
这个认知偏差是指,在繁杂的信息中,我们会倾向于选择能够佐证我们观点的,选择性忽略那些反对我们观点的信息。
比如说,小A喜欢赛车,在浏览赛车相关的信息时,对赛车的各种正面信息更敏感;某地又举办了大师级赛事,某名人拿到了某项赛事金牌。反之,相关的负面信息,比如翻车、车祸等,则会默默从脑子里穿过不留痕。
这个偏差在投资理财中,是非常常见的。这个认知偏差会慢慢的在脑海里养成筛选机制,生成一个主观过滤器。过滤的是自己潜意识里不喜欢的,而不是不重要的垃圾信息。
先喜欢某只基金或某类主题基金,就会潜意识去分析查看与之相关的正面消息,而拒绝更全面的其他基金产品或主题基金。
同样的,当我们意识到,可能存在这个偏差时,浏览或分析信息数据时,要注意搜集反面或更多面的数据,以帮助我们做更全面的决定。
聊到这里,认知偏差中的五个相信偏差就聊完了。也开始有了“理性投资”的氛围了。
我们知道“忠言逆耳”,但如何让自己敲碎这个“主观过滤器”,以更客观,更不偏颇的理性去搜集、分析、整理信息,是需要锻炼的。
PS:面对真金白银,在没有练成之前,表姐依旧推荐“专业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哦。
这个偏差是指,我们对待不同来源的钱,态度不一样。
对于偶然所得,比如意料之外的年终奖,花起来会豪爽一些,对于点点攒起来的工资账户,则常常会更谨慎。(明明都是RMB)
反映到投资上,对于不同的资金来源,我们在投资分配上,对风险偏好会有点不同。没有花掉的奖金,投个高风险的再赌一把,工资账户的钱就继续稳稳当当的定投债券基金吧(是不是你?)但是啊,这明明都是您的资产,手心手背都是肉呀。
这个偏差的认知,提醒我们:
都是自己的钱,面对不同来源的资金,要先合并在一起,再重新做资产配置,而不是在各自的资金来源账户里就各自做了资产配置。
尤其是偶然所得的大额资金,更应该统管,除非不同资金来源的账户收入比例和时间都非常稳定。
不知道哪个给您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如果您发现自己有“后见之明偏差”,建议每次想感慨“早知道”的时候,加一个“如果”,多个自省的问句,可能对重新正视自己的判断能力有更准确的评估;
如果您发现自己有“确认性偏差”,建议筛选信息的时候,手动列个清单,强制自己搜集正反两面的信息,且查看且思考;
如果您发现自己有“心理账户偏差”,建议要想到“都是我的钱”,一视同仁,合并进总资产里,再做资产配置分散投资,当然,收到一笔奖金,给自己一份奖励是必须必的!
好啦,本期表姐聊行为偏差到这儿啦。
下期我们继续认知偏差的最后三个:锚定效应、广告效应和框架偏差~
下期再见~
九泰基金整理制作
风险提示:本材料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也不构成任何法律文件,不做投资建议。如上文内容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作者与我司联系。基金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九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郑重提示您注意投资风险。
2023-06-09 18: 25
2023-06-09 16: 00
2023-06-08 20: 44
2023-06-08 19: 14
2023-06-08 18: 27
2023-06-07 20: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