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A股市场一路下行,投资者情绪低迷,部分投资者甚至产生了是否要赎回基金的疑问。很多老基民都表示“扛不住”了,甚至纷纷进入了“基金比惨决赛圈”。
但是经历了大跌后,市场似乎有了触底反弹的迹象。很多小伙伴在后台给基金君留言问“大涨大跌,我到底怎么办,市场到底跌到位了吗?”对于大家目前焦虑又矛盾的心情,基金君其实很能理解。但基金君依旧建议投资者能够保持理性,当前震荡市场,还是以“谨慎”为主,既不要着急离场,也不要盲目追涨,不如先从容的面对市场的波动,再给它一点时间。
今天,基金君就来和大家一起盘一盘——对于当前市场,各大机构以及基金经理对于后市的判断与展望,可供投资者们学习和梳理。(点击标题即可跳转文章详情页)
第一,适当地逢高减仓
盈亏同源,很多投资者在暴跌时恐慌,往往是不知道后面的路在哪里。通过回顾历史经验,市场在跌破3000点位时,往往还是会存在继续磨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阶段性的小幅的反弹。所以对于那些仓位比较高的投资者,可以利用短期的反弹行情,适度地逢高减仓,给自己的仓位做一个“减重”。随后等待新一轮的回落买入,补缺口的机会。换句话说,逢高减仓有时也可以作为补仓的子弹来源。
第二,采取“定投”的方式
震荡市场,跌破“3000点”纠结动还是不动?不如采用定投的方式把握机会,省时省力,又无需择时,从而更好地把握买入和卖出的时机。其次,市场的下跌也给到了买入“便宜”筹码的机会,能够很大程度地缓解朋友们的焦虑和恐慌。
最后,投资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有高潮也有低谷的时候。那么无论我们是在经历着高潮还是低谷,都需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
从当前的基金发行情况看:今年以来A股持续震荡,特别是近期指数大幅回调,新基金的发行热度相较于去年,可以说是大幅降温,市场买入情绪并不高,但其实,公募基金一直有“好发不好做”的特征,在基金发行冰点期入场,整体收益往往要好于在发行热潮期入场。我们就以2018年为例,当年10月上证指数跌破2600点,如果买入当期成立的新基金(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这批新成立的权益类基金平均回报仍然可以达到36.13%(数据来源:wind 截至2022年4月6日),这样看来,老生常谈的说法“震荡市买新”,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近期市场持续震荡,市场回调,估值较为合理。对于新基金的建仓是比较有利的,这个阶段,最大的成本是时间,最大的付出是耐心,最大的智慧是远见。市场宽幅震荡、价值风格崛起:在全球货币收紧的大趋势下,国内高估值企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制。价值风格自2018年以来持续受到市场冷落,但海内外历史长期数据表明,价值因子可以长期贡献可观的超额收益,站在当前时点,结合今年以来的市场表现,我们认为当前国内A股价值风格公司的配置性价比更高。
回顾历轮熊市,背后的本质在于盈利和估值的双重压制,盈利压制来源于经济下行,估值压制来源于货币紧缩,就是大家熟悉的双杀。我们用一个指标来表达盈利和估值双重压制,就是M1-M2下行且向下突破0,它代表经济向下且流动性受压制,一般对应着熊市(2015年熊市特殊)。
熊市最开始起源于经济走向过热后政策开始紧缩,但基本面仍不错,市场以杀估值为主;随着紧缩的持续,基本面也会变差,业绩下修成为主旋律;随着基本面差到一点程度,政策取向上经济增长和就业成为首要目标,虽然政策基调变了,但在这个过程中一般会进入市场的至暗时刻,市场会认为经济和社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充斥着各种悲观论调,认为这次不一样,再大的利好也不能扭转这一困局;
最后随着市场估值的极端便宜,经济信心的逐步加强,熊市最终过去。所以经济本身或者经济预期能够触底,体现在微观上就是上市公司业绩能够触底回升,熊市就能走过去,一切都取决于基本面。人的情绪本身是当前基本面的放大器,下跌的时候悲观论调会让你崩溃,但局面一旦扭转,之前的悲观论调也会忘得一干二净。
我们认为牛熊如同四季更替一样,是客观规律,没有无尽的熊市,也没有不会到来的春天。熊市是经济从过热向衰退演变中的普遍现象,但体现的形式却各不相同,特别是在黎明前的黑暗的时候,总会有各种问题和矛盾会让你彻底绝望。但问题和矛盾越激烈,离最终的解决也越近,因为每个人终究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展望后市,当前海外流动性收紧预期强化和资金外流压力对国内市场带来影响,但国内经济“稳增长”需求面临疫情防控压力可能是市场近期调整更为主要的矛盾,资产价格可能正在逐步计入疫情对经济增长包括供应链和产业链造成的负面影响。“后地产时代”中国正在寻找新动力和新均衡,叠加近期供应链和地缘冲击,市场担忧“稳增长”政策面临较多约束。综上来看,我们认为当前市场内外部面临的不确定性仍多。
但4月25日下跌后,市场的估值和股权风险溢价已接近2018年底的水平,创业板指和部分成长板块的估值也得到明显压缩,叠加交易情绪等指标反映市场可能较为悲观。目前在政策、估值、资金、行为信号方面或已经部分显现底部特征,基本面信号结合当前的增长环境,可能尚需时间等待更为明确的拐点出现。目前市场或仍处于“磨底”期,虽然短期可能会有震荡,但中长期来看或仍存在机会,对于后市表现不必过于悲观。
综合看:短期市场二次探底的走势是磨底的一个阶段,同时也受到了短期微观资金面的负面影响。五一前后,上海疫情趋势、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A股业绩等等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都将明朗化,市场不确定因素将大部分消退。五一前后可能成为市场变盘的重要时间节点。我们看好未来一段时间市场的机会,也继续维持低位、低估值、中小市值偏题材风格的判断(政策是市场热点的主要来源)。也维持机会来自政策对冲、疫情受损(关注消费的机会)和低估值(非银)三条主线的判断。
配置与操作:维持上周判断——2022年市场机会主要来自三个逻辑链条,一是政策对冲带来的新基建机会(房地产托而不举),包括工业互联网、医疗信息化、科技等;二是疫情常态化机会,海外业务占比较高的公司存在困境反转机会,国内消费、旅游等疫情受损板块也存在阶段性机会;三是低估值带来的修复机会,包括通信、传媒、券商等等。综合比较,2022年我们看好非银金融、电子(Miniled、面板)、餐饮、医疗信息化、化工部分细分等行业的机会。
短期来看,消费电子产业链公司相对承压。消费电子主要关注智能手机,2022年1-2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4788.6万部,同比下降22.6%,其中,5G手机出货量3769.8万部,同比下降11.0%,占同期手机出货量78.7%。国内,受到疫情反复影响,智能手机销量持续低于预期,目前看,5G对于新机的刺激作用有限,主要是5G带来的创新性应用有限,换机周期持续拉长。全球来看,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对全球手机销量产生负面影响。此外,3月以来疫情带来的供应链卡顿以及珠三角、长三角等部分地区和城市的局部封控,对制造加工类公司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在疫情高不确定性重压下,消费电子标的业绩二季度实现有效改善的压力较大。
中长期维度来看,尽管智能手机总量基本稳定,经济差一点可能还会下滑,但是由于其巨大的市场体量,还是有不错的投资方向。第一是功能创新,我们看好折叠屏和光学的创新。第二是手机市场上游的国产替代,包括半导体、元器件、材料。另外消费电子终端这两年越发多样化,我们看好比如可穿戴、AR/VR等新的终端拉动。此外,对于公司自身发展而言,消费电子公司都有非常强的大客户服务能力、精益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我们看好龙头公司从消费电子切入到智能汽车等方向的长期表现。
最近外资持续流出,且以险资和理财子为代表的固收+类产品出于止损或者兑现收益的角度,在很短的时间窗口,集中性地赎回对于机构重仓板块带来了短期流动性的枯竭。3月中旬金融委维稳以来,主要解决的还是短期市场资金集中踩踏的流动性危机,而我们认为,虽然市场短期已经触达估值底,但是急跌之后市场还需要进一步缩量,等卖压逐步削弱才能筑出一个情绪底,因此我们预计市场最近还是以震荡缩量筑底为主,缩量的过程未必会下跌,缩量上涨同样可以验证一致性的卖压在逐渐削弱。
此外,从市场基本面而言,金融委的维稳可以缓解短期流动性危机,但是上述1和2中提及的经济基本面利空还需要逐步体现在未来2个季度的季报中,而且后续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落地也需要有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因此从市场节奏上,短期1-2个月可以以合理的估值范围参与成长板块的反弹,但今年整体关注逻辑仍然以稳经济和价值风格为主。
张峰:美联储维持相对较为鹰派的态度,预计二季度美联储将继续加息,缩表预期也会进一步增强。国内货币政策虽有独立性,但美债利率持续抬升,中美利差持续缩窄,预计国内短期进一步降息的空间有所压缩。二季度市场依旧有压力,将继续保持中性偏低仓位。行业方面,消费、 汽车产业链、煤炭、军工是主要的配置方向。
徐文卉:恐慌性杀跌后,多数资产已经来到合理甚至偏低的估值区间。现在需要从中挑选出价格合理的长期优质资产和价格超跌的阶段性优秀标的。展望未来,经济持续发力是对消费需求的正向支撑,疫情控制的不确定性成为需求恢复的负面影响,两者之间是确定的方向和不确定时点之间的矛盾。投资策略上,延续自下而上选股的思路,立足长期视角,综合考量对比,筛选优质标的,布局低估、错杀但质地优秀、 景气度具有比较优势的标的。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研究、分析不构成投资咨询或顾问服务,也不构成对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敬请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及相关公告。
2022-05-04 14: 31
2022-04-30 20: 46
2022-04-30 19: 22
2022-04-27 15: 36
2022-04-23 21: 32
2022-04-21 17: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