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政策监管 基金业发布重磅基础性规则,六项行为被禁止>>
基金业又有重磅基础性规则发布!
11月24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修订发布《基金从业人员管理规则》及配套规则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投资管理人员注册登记规则》。
业内人士表示,上述规则的修订和发布,进一步强化了从业人员管理和自律约束,明确了机构的主体责任,细化了从业人员六项禁止性行为,有利于引导机构和广大基金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业观、职业观,为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培育德才兼备的从业人员队伍。
11.24【★★★★★】 基金经理动态 又有明星基金经理,升职了>>
临近年末,又有明星基金经理绩而优则仕。
11月24日,万家基金公告,公司总经理助理乔亮升任公司副总,乔亮也是继黄海、莫海波之后,万家基金第三位升任公司副总的投研人士。
乔亮是万家基金量化业务负责人,他曾在量化投资的鼻祖——美国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任职,有着国内外丰富的量化投资经验。他自2019年加入万家基金之后,担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在他的带领下,万家基金量化团队管理规模约达240亿元。
“今年以来,部分量化基金业绩表现出色,也给公司带来了不少增量基金,不少公司也更加重视量化业务,相关团队负责人升值加薪也是重视程度提升的表现之一。”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事实上,在业内因投资业绩出色而升任副总经理的量化基金经理并不鲜
11.23【★★★★★】 基金限购 限额100元!年末基金限购升级!>>
临近年末的基金市场,绩优基金不断加码限购。
中国基金报记者发现,11月23日起,华夏新锦绣的单日申购限额由2万元调整至100元,正式加入“橱窗基金”行列。11月24日起,中信保诚多策略将每日申购限额降低到10万元,这已是其月内第二次“升级”限购。这两只基金年内业绩排名均比较靠前,且积累了一定知名度。
此外,多只主动权益基金于近期暂停大额申购,其中不少产品业绩表现在同类中居前。业内表示,临近本年度收官不足两月,基金选择限购控制资金流入,或为锁定年内收益,为年终业绩考核做准备。
11.21【★★★★★】 基金规模 又有小型基金公司增资“输血”>>
规模迟迟未见起色,又有小型基金公司通过增资“输血”的方式谋求发展。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近日,凯石基金将注册资本金由1.5亿元增至2.085亿元,增资幅度高达39%,此次增资由凯石基金6位自然人股东同比例增资,增资完成之后,公司董事长陈继武出资13552.5万元,持有凯石基金65%股权,仍为凯石基金第一大股东,这也是凯石基金成立以来第二次增资。
公开资料显示,凯石基金成立于2017年5月10日,是国内第二家获批的“私转公”的公募基金,也是第一家全部由自然人持股的“私转公”公募。不过成立6年多时间,凯石基金发展一直非常缓慢,截止今年三季度末,公司旗下仅2只基金,合计管理的非货规模仅1.54亿元。
11.21【★★★★】 养老金产品 2万亿养老金产品,重磅消息!>>
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养老金产品规模超过2.3万亿。这一市场迎来重磅消息。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人社部基金监管局近期向各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托管、受托管理机构发布《关于加强年金养老金产品规范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此举引发行业关注。
从业内反馈来看,多家养老金管理人都表示收到该《意见稿》,并进行了意见反馈。此次《意见稿》中主要对非标资产的投资,明确要求除信托产品型养老金产品、债权投资计划型养老金产品外,其他年金养老金产品不得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
通知还显示,此次征求意见旨在更好的适应近年来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规模持续增长、养老金产品化率不断提升的情况,在集中度、期限匹配、信息披露、关联交易、风险控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年金养老金产品的管理规范、建立健全年金养老黄金产品的跨部门协调协同机制。与此同时,关于年金养老金产品未来规范整改过渡也给出方案。
11.20【★★★★★】 重磅解读 重磅解读来了!对标一流投资机构 提升基金业国际竞争力>>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同时,此次会议首次提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公募基金作为资管行业领头羊,要积极对标一流投资机构,持续提升投研能力,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健全长周期考核机制等,以进一步提升基金行业在全球资产定价中的话语权,增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11.19【★★★★】 公募基金 大数据基金最牛暴涨34%!>>
今年量化基金大行其道,同样采用“量化模型+大数据”选股方法的大数据基金也有不俗表现。数据显示,今年收益率最高的大成互联网+大数据大赚34%,多只产品成立以来年化回报超10%,斩获不错的长期业绩。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大数据基金是大数据技术和传统金融投资理念相结合的金融产品,作为量化基金的一员,在今年结构性行情和热点较为分散的市场中,能够发挥量化模型的统计优势,整体取得了超额收益。伴随着大数据、大模型、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基金未来还有一定发展空间。
周五(11月24日),上证基金指数收报6213.99点,跌0.72%。乐福基金指数收报6566.75点,跌0.85%;深证ETF基金指数收报1312.50点,跌0.87%。
本周数据有三个方面较为突出:据港交所在社交网站发布的消息,7月19日香港市场ETF成交额创新高达336亿港元,ETF南向通成交额亦创新高达144亿港元;数据显示,截至7月14日,债券ETF年内日均换手率平均值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36个百分点;在7月6日单位净值首次跌破了0.5元,截止7月13日其净值为0.4999元,具体如下:
11.21【★★★★★】 基金规模 首批两只深证50ETF,两天卖25亿元>>
临近年末,ETF发行市场依然活跃。
记者从渠道了解到,经过两天时间的发行,来自易方达、富国的首批两只深证50ETF已合计募集约25亿元。考虑到还有三天的发行期限,两只深证50ETF或将取得不错的首发成绩。
指数基金大发展背景下,基金公司布局宽基指数的步履不停。交易所将继续完善宽基指数序列,推出多个创新宽基指数,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宽基投资标的选择。
11.20【★★★★★】 ETF基金 ETF规模突破两万亿 资本市场迎来指数投资大时代>>
资本市场正在加速进入指数投资大时代。
早在2004年末,国内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诞生,场内指数化投资由此起步。
之后历时15年时间,全市场ETF规模在2020年10月首破万亿大关,成为A股市场里程碑事件。在各类型投资者加速涌入下,仅仅用了3年左右时间,ETF规模就从1万亿增长至2万亿,指数投资正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青睐的投资方式。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全市场ETF规模达到2万亿元,相比去年年末增长近3900亿元,其中股票ETF年内增长超过3200亿元,成为今年ETF增长的主力军。宽基类ETF更是持续“吸金”,沪深300、科创50等产品规模增长超过2000亿元,成为资金加仓首选。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ETF规模正式突破2万亿,标志着ETF行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也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有效性进一步提升。对比海外市场,我国被动性产品占比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ETF凭借着简单、透明、高效、多样化等特点,未来吸引力有望持续提升,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1.19【★★★★】 券商动态 券商大战6万亿市场!>>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震荡,公募基金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股混基金)规模呈现下滑态势,然而券商整体的股混基金保有量却在逆势增长。今年以来券商渠道独有的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大发展成为券商持有基金保有量逆势增长的利器,有券商直言今年以来ETF的保有规模增幅接近40%。
多位受访券商人士表示,如果剔除ETF增长的影响,券商的股混保有量或和银行、三方销售机构一样呈现下降态势,不过券商也在加大量化增强、固收等基金产品布局。而由于ETF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广阔空间,这两年券商纷纷通过加大考核激励,并以ETF大赛、投顾服务等各种形式加码ETF业务。
11.19【★★★★★】 存款利率 多家银行官宣:下调存款利率!>>
银行存款利率年内再次迎来下调!
近期,大连旅顺口蒙银村镇银行、长岭蛟银村镇银行等多家农商行、村镇银行相继发布存款利率调整公告。从调整存款类型来看,主要对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存款利率进行下调。事实上,此已为继去年9月以来,商业银行第三轮对存款利率下调。据悉,今年9月1日,中大型银行率先对存款利率下调,随后一月起,多家中小银行也陆续开始对存款利率调整。
在市场看来,当前存款利率下行符合市场预期,且下调周期仍未结束。“鉴于当前银行经营情况,预计后续仍有动力推动利率下行。趁新一轮存款“降息”前提前锁定中长期存款产品。”
11.21【★★★★★】 基金公司动态 又一家基金公司宣布,下线!>>
继人保资产、新华基金后,年内又一家基金公司即将关停APP。
11月21日,九泰基金发布公告称,将于本周四下线移动端九泰基金APP及微信服务号“九泰基金服务号”的运营及维护服务。
公告显示,九泰基金将于11月23日18时起下线移动端九泰基金APP及微信服务号“九泰基金服务号”的运营及维护服务。
九泰基金表示,投资者可登录公司官方网站查看持仓情况以及存量份额赎回的相关业务操作。原移动端的认、申购及定投功能可通过代销渠道或直销柜台办理。
11.20【★★★★★】 基金经理动态 15年公募老将“奔私”了……>>
近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最新一批完成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名单。
其中,上海鑫垣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史彬是一位有着15年经验的公募老将,他曾经在中银基金工作长达13年之久,从完成了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的蜕变,此后在弘毅远方、德邦基金短暂任职,今年7月正式“公奔私”创业;还有,珠海会远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资总监徐睿,曾经在德银、KKR、高瓴等投行、PE机构工作,后加入高毅资产,如今也选择自主创业。
今年证券私募基金规模达到5.89万亿元,稳中有增,看好私募行业发展前景和资本市场长期的投资机会,近年来加入私募、自己创业的基金经理不在少数。
11.19【★★★★★】 基金公司动态 银行资本新规来了!公募基金积极应对>>
11月初,《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新规”)正式落地,在资管市场引发连锁效应。
根据监管要求,新出台的资本新规自明年年初正式实施,目前距离新规正式实施不足两个月,各家商业银行均已启动相关准备工作,作为基金公司最大的机构客户之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腾挪也直接影响到各类基金的规模变动。
“资本新规对公募基金的影响很大,现在大家都在研究具体的应对方法。”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称。
而据另一家基金公司人士测算,新规之下,货基、非指数型债基等产品无法穿透至底层资产,风险权重提升,商业银行未来对该类资产的配置需求或有所收缩;指数型债基预计风险权重基本保持不变;定向资管计划、定制型基金风险权重或有所下行;集合资管计划则需根据信息披露详细程度决定。
据记者了解,目前各家基金公司也在积极行动,应对资本新规落地影响。加强与银行客户沟通,了解其计量方法,加快改造基金会计系统,加大对指数型、定制型基金产品布局,季末时点降低产品杠杆率,细化产品说明书、季度报告信息披露颗粒度,配合银行使用授权基础法等办法均在各家基金公司考量范围之内。
11.19【★★★★★】 养老金动态 大消息!事关万亿养老金>>
2万亿养老金产品市场或将迎来最新变革。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近日,多家养老金产品管理人接到人社部下发的征求意见,意见中提到,非标资产与标准资产未来或将分开投资,进一步向资管新规靠拢。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上述征求意见已经结束,各家管理人已经将反馈意见递交给监管层,未来待正式通知下发之后,再根据正式要求进行存量产品梳理改造。
养老金产品是我国养老“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及职业年金配置的重要工具。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市场已备案的养老金产品数量多达649个,其中实际运作的产品达到589个。上述养老金产品期末资产净值合计接近2.31万亿元,其中,固定收益类资产规模超过2.03万亿,是规模最大的细分类型,权益类、流动性资产规模分别为1525.26亿元、1210.69亿元。
尽管今年资本市场颇为震荡,截止二季度末,养老金产品今年以来依旧录得1.99%的正收益,成立以来的累计投资收益率更是高达28.64%,体现了养老金产品稳健运作的特征。
11.19【★★★★★】 公募基金 中特估一周年!相关板块表现如何?>>
2022年11月2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一年过去了,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在市场中的认同度如何?中特估相关板块的表现又如何?推进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构建还有哪些难点?就此,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多位公募业内人士。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理念开始逐步被市场接受、相关板块的价值也开始逐步被市场认同。在产品布局和投资布局上,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关注中特估。但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培育。
11.19【★★★★★】 私募基金 突发!百亿私募老板跑路>>
这个周末私募圈传出新消息,洛克资本跑路了。
据爆料称,洛克资本老板张颖豪在跑路前在公司群中说了一句“我要走了,你们也走吧”,之后失联。随后员工报警,发现张颖豪卷款跑路,并处于失联状态。据悉。疑似此次卷款金额高达约12-13亿人民币,涉及投资人约500人。
据多家媒体报道,洛克资本老板卷钱跑路事件已立案,案件目前正处于侦查阶段。
据官方介绍,洛克资本创始于2012年,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长期在多家权威榜单位列前50名,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等各类最佳产业榜单位列前20名。拥有70人的专业投资团队,主要成员均来自大型金融机构、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及腾讯、宝洁、珀莱雅等行业龙头。截至2022年,洛克资本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70亿。
11.19【★★★★★】 私募基金动态 最新!私募生存状况大调查>>
在今年波动较大的市场中,有些私募机构出现了生存难题。目前私募机构的经营情况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因为拿不到后端业绩报酬,同时面临较高的经营成本,中小私募发展举步维艰,而大型私募尚有规模优势可以依靠,但日子也没那么好过。但数据显示,今年证券私募规模仍有一定增长。记者了解到,当前有些私募想办法压缩运营成本,开源节流,共渡“冬天”,同时打铁还需自身硬,乘着市场调整期私募逆势招聘、进行薪酬改革等,努力留住优秀人才,建设投研团队,为未来市场起来蓄势。
广发基金:李耀柱
在2023年最后30个交易日到来之际,公募QDII基金年内业绩刚刚超越表现最佳的A股基金产品。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19日,广发基金旗下QDII基金年内净值收益已达53.7%,此番广发基金旗下QDII的业绩突破,意味着在最后30个交易日开启时刻,公募QDII产品已在关键时刻实现后来者居上。
此外,公募QDII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虽然可圈可点,但在今年相当长时间内业绩仍落后于表现最为突出的内地A股基金产品,但在过去的三个月、过去一个月、过去一周等三个关键周期内,QDII基金产品净值的上涨幅度开始显著强于排名领先的A股基金产品。
上述信息意味着,长期管理该QDII基金的基金经理李耀柱,在最后30个交易日内有较大概率维持2023年公募业绩冠军的可能。在有关年末的基金投资策略中,李耀柱在定期报告中表示,他在四季度继续重点配置了人工智能,在配置方向上,减持了部分硬件公司,例如半导体设备公司、芯片公司,增持了涉及人工智能的软件应用公司,同时增持了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资产。
具体来看,李耀柱强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算力芯片仍然是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广发全球精选股票基金没有减持主要的算力芯片公司,长期来看,客户定制芯片将会占据重要的地位,硬件的价值占比预计会趋于下降,所以广发全球精选股票基金减持了部分硬件公司;基金增持软件赛道由于软件SaaS行业在加入人工智能功能后,易用性大幅提升,利于增加用户数和其黏性,中长期用户价值还有提升空间,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该只基金主要投资美股和港股市场,其中88%的仓位在美股市场。
更多关于李耀柱的投资框架、历史业绩、人物研究,可以移步【英华人物库】李耀柱主页详细了解~
2023-11-25 15: 09
2023-11-22 17: 03
2023-11-22 16: 30
2023-11-15 19: 39
2023-11-11 13: 34
2023-11-04 15: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