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加银基金副总经理于善辉:夯实投研基础 力争进入公募第一梯队
2018-11-19 00:00       刘芬

“尽管我们处在竞争的密集区,第二梯队是绝对的竞争密集区,肯定还是要往第一梯队进驻。打铁还需自身硬,未来将把资管的核心能力打造得更强。”在民生加银基金成立十周年之际,民生加银基金副总经理于善辉接受中国基金报独家专访如是表示。

民生加银基金成立于2008年11月3日,至今已走过十年。一家成立时点并不是特别好的基金公司,历经牛熊考验,迅速发展进入公募阵营的第二梯队。于善辉回顾民生加银基金的十年发展之路,有危机下的顽强生存,也有机遇垂青的成果。

筑梦十年 不止再创辉煌

于善辉2012年1月加入民生加银基金,去年8月被任命为副总经理,现在同时担任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专户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专户投资总监等职。加入民生加银基金之前,于善辉曾任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从第三方评级机构到基金公司,既做过基金评级,又实际管产品做投资,于善辉坦言看待基金的视角不一样,会更加理性和客观。谈到评级机构的工作经历时,于善辉告诉记者:“基金评价希望能够公平地去衡量各个基金公司的业绩表现,更多是基于历史的数据呈现结果。”

到基金公司后,于善辉表示更关注业绩背后的运作逻辑,第三方评级作为市场的第三只眼,可以帮助投资者通过更多客观公正的指标看基金公司。同时,他建议投资人评估基金以及基金公司的时候,不仅仅是看数据,还应综合考虑风险承受力和收益目标,也要看基金公司的投资哲学、公司治理及企业文化等。

民生加银基金成立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属第二批成立的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虽然从发展时机来看,民生加银基金的发展起点较为艰难,但至今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末,其资产管理总规模已达1769亿元,其中,公募资产规模1347亿元,非货币基金规模783亿元,排行业第21名,跻身行业中大型公募基金公司之列。

回顾过去十年发展历程,于善辉表示:“基金公司五年是一个坎,十年是另一个坎,因为前五年是活下来,再五年是夯实基础,谋求更大的发展。”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第一个成果是为持有人带来了回报,体现了专业机构投资者的价值。据民生加银基金统计,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民生加银基金旗下公募基金给持有人创造了151亿元的净利润。

第二个成果是配合大股东的集团战略发展,发挥了基金公司应有的作用。于善辉介绍,作为银行系基金公司,尤其中外股东都是银行,一大特点是更强调稳健及收益的可持续性。大股东民生银行最近一直在转型,针对资产管理如何满足客户的多元化理财需求的问题,对民生加银基金提出了很高期望,公司将一以贯之追求绝对收益,坚持稳健的投资风格。

第三,民生加银在提升投研能力的同时,也抓住了一些不错的市场机会提升了市场份额,特别是把握住互联网金融兴起的风口,目前电商渠道贡献的份额占整个公司的份额40%以上。

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所为,更有所不为。于善辉介绍,2015年分级基金一度“走红”,但民生加银投研团队经过深入考察,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决定放弃发行此类基金;再如,出于同样考虑,不曾发行保本基金,或是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战略判断和风险收益的评估而没有参与的一些债券等。虽然当时损失了一些规模和管理费,后来看是值得的。

夯实投研基础迎新挑战

作为主抓投研的高管,于善辉表示,公司投研文化坚持“风控第一、反省共享、兼容并包”的理念。例如,在研究团队中推行“4+1”组合机制,旨在培养研究员的组合投资理念,训练绝对收益为首的思维,将来成长为基金经理助理或基金经理的时候,衔接得更顺一些。同时,公司倡导兼容并包,充分让基金经理的个性和投资方式相匹配,持续保持稳定的投资风格,在熟悉领域把能力的发挥到极致。

投研机制的优化也反映在投资业绩上。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民生加银基金过去三年债券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排名第二(2/69);股票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排名第六(6/75),平均收益率达27.3%。

今年以来,不断有新基金公司获批,截至10月底,今年已获批的基金公司达11家,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管理人已达141家,在新基金法出台后,基金发起人多元化,银行、私募基金、自然人、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纷纷进军公募行业,金融业开放提速。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成立,监管层也给予银行理财子公司很大的政策空间。

对此,于善辉认为,基金管理人的多元化是对行业的一种促进,推动行业变革,不可避免会加剧竞争,同时,新生代公司生存的成本和空间都可能会面临更难的境地。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对于民生加银基金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更多的参与者、更多的实践路径及经验,会供民生加银参考,可以不断修正民生加银的管理,以提升核心投研能力。

于善辉认为,随着资管新规及配套细则的逐步落地实施,不同的机构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银行、保险、券商等,每一类机构都有自己的定位。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成熟的制度和流程使行业具体可持续性发展空间,未来更有可能获得上游机构客户的青睐和选择。

相关推荐

民生加银基金副总经理于善辉:夯实投研基础 力争进入公募第一梯队

2018-11-19

中泰资管姜诚:市场风险报酬比进入合理区间

2018-11-19

国寿安保基金总经理左季庆:公募新入局者 推动行业更快发展

2018-10-29

独家解读陈光明20年投资历程:守方圆知进退 做时间的朋友

2018-11-05

理成资产CEO吴圣涛:公私募转换 把握投资中的变与不变

2018-11-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