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景顺长城外方股东景顺集团于爱尔兰注册成立的跟踪创业50指数的UCITS ETF在爱尔兰都柏林交易所、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团、瑞士证券交易所、意大利证券交易所同步挂牌上市,该产品将面向欧洲、中东、非洲、亚太以及拉丁美洲推广,这是欧洲市场首只跟踪深市A股指数的ETF产品,更意味着中国ETF国际化踏出重要一步。
此次创业50指数走进欧洲的初心是什么?ETF国际化最大挑战在哪里?越来越卷的ETF市场突围之路在何方?什么是景顺长城ETF未来发力方向?中国基金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景顺长城ETF与创新投资部总经理汪洋,听他谈出ETF业务发展的国际化思路。
在汪洋看来,此次推动A股指数出海是中国ETF国际化的一次积极探索,最朴素的想法是在海外主流市场推出追踪中国优质资产的指数产品,“如同埋下一颗好种子,慢慢生根,发芽,开花,成为海外投资者喜闻乐见的A股核心资产”。
创业50指数走进欧洲
迈出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中国基金报记者:此次外方股东景顺在欧洲五大重要交易所挂牌上市跟踪创业50指数的产品,迈出ETF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能否介绍下为什么会有这一布局?
汪洋:创业50指数发布于2014年6月18日,今年运行正好满十周年,景顺这只跟踪创业50指数的ETF就成立于这个颇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此次出海,景顺最质朴出发点,是希望将优质A股指数带出国门,让更多海外投资者参与其中。
更重要的是,我们景顺长城也非常看好创业50指数的投资价值,我们自己也拥有一个创业50ETF。创业50指数是优选创业板指中50只知名度高、市值规模大、流动性好的股票作为成份股,我们认为,这一指数就是“中国版纳斯达克”,大比例投资于电池、电动车等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新三样”龙头,更是中国新质生产力的优秀代表。
中国基金报记者:海外投资者对这一ETF的态度如何?
汪洋:作为一家跨国企业,景顺的销售体系非常完善,构建了面向北美、欧洲、亚太、中东、非洲、南美等全球销售网络。这也意味着,此次跟踪创业50指数的这只UCITS ETF也会实现跨国销售。
需要指出的是,在欧洲、北美这类成熟市场,采取的是种子基金的IPO方式,有别于国内需要2亿元才能成立,海外更在意成立后的销售,当然,如果长时间都无法做大,也会自然而然面临清盘退市的风险。UCITS是国际公认的基金架构模式,对于海外投资者,尤其是欧洲、中东、非洲、亚太以及拉丁美洲的客户来说,这或是参与A股核心资产较好的方式。
中国基金报记者:ETF出海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
汪洋:简言之,生容易,长大难。有了当地资管牌照,就能生出来,但能如果想真正把产品做大、做出生命力,被更多海外主流投资者所持有,则是对销售网络、运营效率、资本市场深度等全方位能力的综合考验。景顺是全球第四大ETF提供商,欧洲第六大ETF提供商,这也是我们有胆量、有信心选择在欧洲主上市的根本原因。
用创业者精神
继续国际化、特色化之路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景顺长城ETF布局正在朝着追求特色化、国际化发展,从产品线涉及宽基、行业/主题、跨境/QDII、Smart Beta等产品。能否谈谈这些年景顺长城做了什么努力?
汪洋:景顺长城其实早在2013年就发行了首支smart beta ETF产品,理念在当时是非常领先的,但生不逢时,所以后来也黯然退市。2021年底公司重新发起设立了ETF与创新投资部,我和团队成员从五湖四海加入,带着创业心态重新出发。
寻找定位是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彼时国内ETF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但我们运气不错,接连在港股、美股和红利等赛道都形成了局部战斗力。其中纳指科技在QDII额度受限的情况下,依然快速成长为国内美股投资的标杆性产品。红利低波则是赶上了红利投资的发展机遇,一跃成为赛道最大的产品之一。
运气背后,其实更多是公司内部协调机制和外部生态圈的不断建立和升级,这是个持续,且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坚定看好中国ETF发展的巨大空间,虽然越来越卷,但我们会坚持找好定位,寻求特色化、国际化两条腿走路。
中国基金报记者:未来景顺长城ETF如何布局?
汪洋:站在目前时点,入局者更多,空白领域更少,竞争更加激烈,未来挑战巨大。中国ETF有别于其他成熟市场,是个完完全全的明牌游戏,有实力的头部公司可以选择全链条布局,而后发者竞争难度较大,需要找准定位走差异化路线培养起相对优势。
景顺长城的最大优势在于有景顺这个ETF三好学生可以去模仿和学习,因此,我们能从成熟市场借鉴国内现阶段的发展,从而找到新的出路和发展方向。当然,正如今天我们的议题,国际化也是我们的核心比较优势,指数产品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不光走出去,还要走到很多地方去。
ETF发展从“1.0”到“5.0”
ETF组合或是未来方向
中国基金报记者:自2004年12月国内首只ETF发行开始,我国ETF业务已历经20年的发展。您作为ETF市场最早的参与者之一,您如何看待过去20年ETF的发展?
汪洋:若用计算机领域的版本更迭来形容ETF行业发展,这25年来ETF从1.0时代已跨越到5.0时代。
最早诞生的ETF主要是单市场产品,可视为1.0时代。2012年首只跨市场ETF——沪深300ETF出现,标志着ETF进入了2.0的跨市场时代,但仍集中于沪深300、中证500、中证800等宽基品种。3.0时代,是从宽基向行业、主题扩散的过程,将颗粒度打得更小一点。
2013年首只跨境ETF诞生,将ETF市场推到4.0的新时代,意味着单纯布局A股市场的ETF产品,逐渐拓展到美股、黄金等多领域,这类和A股相关性低的资产,给机构和个人配置带来更多新选择。
2021年之后ETF进入高速发展的大时代,竞争激烈,新品种快速涌现,资产类别从股票拓展到商品、债券等领域,5.0时代是4.0时代的扩充,在更多资产类别、更多国别、更细的颗粒度上深化,当然也包括A股资产国际化的实质性推进。
中国基金报记者:刚你也谈到,2021年以来ETF产品和规模迎来大爆发,背后驱动力是什么?
汪洋:任何一件事物发生都是多元因素造就的,ETF同样如此。
第一,过去三年时间,A股权益市场相对表现平淡,主动权益基金的赚钱效益不像过去那么强;同时,随着资本市场有效性提升,主动权益基金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加大,费率低廉、运作透明、品种多样的ETF产品开始进入投资者视野。
第二,投资者群体逐渐成熟,加速流入ETF品种。2013年我做ETF讲师,接触到的投资者了解ETF的寥寥,但近年来,特别是这两三年,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认识和使用ETF,机构投资者对ETF 的参与力度和广度也都有大幅度提高。过去保险等机构投资者更多布局宽基ETF,目前行业ETF、主题ETF、Smart Beta ETF、跨境ETF都有参与;参与力度也在加大,交易所每年都公布ETF持有人数据和结构,感兴趣的投资者可以去看一看,数据是最好的解释。
第三,ETF销售及推广方式不断进化,让ETF更加简单、易懂,被投资者所理解,也成为产品发展的重要推手。以我们为例,去年采取“谐音梗”将纳指科技ETF设计为“那只柯基”形象,广受好评,这一小小举动让冰冷的ETF投资瞬间有了温度。
中国基金报记者:目前ETF领域已可谓是“卷”到头发丝,您如何看未来ETF创新方向及模式?
汪洋:坦白讲,当然中国ETF的竞争激烈度,放在全球来看,都是遥遥领先的,这背后有很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但我们依然对中国ETF的未来保持长足信心,一方面,产品的创新可以说才刚刚开始,未来叠加衍生品,涉猎更多资产类别的品种更让人值得期待,另一方面,买方投顾模式的不断前进,是目前“单品时代”向“组合时代”的核心动力。成熟投资者最终希望的一定不是all in哪一只具体ETF,而是一个健康、可持续、在不同市场环境都能有所表现的长期组合。加上日益丰富的互联互通机制,未来ETF将从目前的一维向更多维进化,这才是中国ETF的真正光明未来,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2024-06-24 07: 31
2024-06-21 15: 49
2024-06-17 14: 20
2024-06-11 14: 36
2024-06-07 16: 59
2024-06-07 16: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