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近两周时间,关注金融市场的朋友经历了多次“活久见”,好像“黑天鹅”一下子变成了稀松平常的东西。拉开“黑天鹅”序幕的就是硅谷银行破产事件。
简单来说,就是联储在疫情期间大放水,科技类公司流动性极其充裕,用难以想象的速度,大幅推升了硅谷银行的存款。硅谷银行在存款暴涨期间,投资了大量长期限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些资产的价格在联储光速加息的进程里,价格迅速下跌。
同样由于联储的暴力加息,科技类企业流动性逐渐枯竭,并开始大量从硅谷银行支取存款,导致硅谷银行被迫折价变卖上述债券,造成了实际亏损。由于恐慌,使得硅谷银行无法从市场获得流动性,最终宣布资不抵债而破产。
宣布破产的时候已经临近周末,可以想象硅谷银行的储户在之后的48小时里,面临着怎样的煎熬。幸而在周一开盘前,各方终于达成一致在第二周完全兑付硅谷银行储户的存款。代价则是联储重启投放,给控制通胀的目标蒙上了一层阴影。
“硅谷银行”事件前后,还发生了签名银行的破产和第一共和银行被救助的插曲。上次发生类似的事件可能还要追溯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2008年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十几年过去了,也依然对那次次贷危机造成的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记忆犹新,如今的”硅谷银行“事件不免一时让人恍惚,同样让人唏嘘不已。
其次是瑞士信贷的救助事件,仿佛刚刚享用完“硅谷银行破产“的前菜,就有正餐被端上餐桌。瑞士信贷是瑞士第二大银行,资产规模折合人民币可达有9万亿。据公开可查信息,瑞信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是2021年和2022年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方面被发现了“重大缺陷”。市场猜测瑞信在Archegos Capital“中概股“爆仓事件的大幅亏损中元气大伤,加上2022年联储的极速加息背景,让瑞信的收缩计划步履维艰,甚至在流动性获取上雪上加霜。当然,这些到目前为止也都没有办法完全证实。
不过从结果上看,瑞信事件的解决方案是以瑞银出资30亿瑞郎收购而告终。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以差不多220亿人民币的资金收购瑞信这样体量的全球化银行,都是一笔合算的买卖,更不必说还有瑞士央行的背书。但反观瑞银在此之后的表述,仿佛受了委屈勉强答应的姿态,确实耐人寻味。最终为亏损买单的原股权投资者,甚至是直接被清零的AT1债权投资者,几乎被淹没在茫茫信息之海中。而欧美股市,似乎又开始酝酿起风险化解后的狂欢。
不难看出,近期过山车般事态发展,背后都有联储加息的影子。不可否认,全球资本市场,甚至是全球经济体,已经从上一轮史诗级流动性泛滥的欢愉中完全清醒过来。高居不下的通胀让停止联储停止加息似乎显得遥遥无期,流动性逐渐干涸的副作用开始显现,裸泳的接二连三的破圈,掀起一轮又一轮舆论的热议。
扬弃掉一些所谓阴谋论,理性的看待硅谷银行和瑞信,不难发现,对于宽松时代“躺赢”的路径依赖也是导致如今下场的重要因素。大公司如是,是因为人性如是。世界似乎总是会以最激烈的方式抛下那些一尘不变,或者刻舟求剑的人。
现今,我们确实身处在一个大时代的重要节点,这个节点上,可能面对的是科技上的突破,政治上的变革,经济上的转折。《巨人的陨落》里有一句话:“原则上,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参军服役。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有权力决定是否加入战争。”仅以此勉励我自己在变革中守护好委托人的信任,也送给我的投资者朋友们。
2023-03-28 16: 12
2023-03-28 16: 10
2023-03-28 16: 03
2023-03-28 16: 03
2023-03-28 16: 02
2023-03-28 16: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