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股自2005年股改以来,近二十年经历了四轮较为完整的牛熊周期,期间市场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23年行至中局,年初许多判断与市场的实际走势出现不小的偏差,站在当下,有哪些关键因素值得我们关注,它们又将如何影响市场,复盘A股近20年牛熊转换和底部特征,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2005年-2008年:周期牛市
在05-07年的牛市中,上证综指累计上涨了28个月,最大涨幅5倍,期间涨幅最大的行业聚焦在周期、大金融中,比如有色金属指数涨了12倍、非银金融10倍、地产8倍、煤炭7倍、银行6倍;在07-08年熊市中,上证综指在12个月的时间内下跌超过70%,前期领涨的有色领跌,熊市期间下跌85%,非银金融和煤炭跌75%,地产跌70%,银行跌65%。
2005年的市场底部始于股改,这也为股市至今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市场对股改逐步正确认知,信心逐步恢复,市场也逐步完成牛熊切换。同时,2005-2007年我国经济增速也非常强劲,GDP增速一路走高,企业利润也大幅攀升,2007年二三季度一度达到GDP增速15%,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累计同比增速超过60%。
2008-2013年:金融危机和逆周期调控
在2008-2009年的牛市中,上证综指最大涨幅约100%,持续时间接近9个月;2009-2012的熊市过程持续接近41个月,上证综指跌幅约44%。期间逆周期调控政策是市场走势的重要影响因素。
2008年下半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基本面快速回落,股市持续下跌。2008年9月央行开始降准降息拉开了大规模逆周期调控政策序幕,随后国常会提出四万亿基建投资计划,进一步稳定了市场预期。在一系列刺激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基本面开始修复,并推动市场完成熊市向牛市的切换。2009年三季度,同样由于政策的收紧,企业利润逐步见顶回落,市场随之转入熊市。
2013-2015年:结构牛和杠杆牛
2013年初市场见底后先走出了极致的结构性行情,创业板大幅跑赢上证综指,成长风格特别是TMT板块领涨市场。2014年末开始,央行重启降息周期,伴随着境内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大金融、周期等板块开启补涨,股票市场转为全面普涨行情。同时,2014年开始杠杆资金大量入市,市场逐步走向泡沫化。最终2015年二季度,因市场杠杆断裂导致恐慌式下跌。
本轮市场底部出现在2012年末,市场预期和风险偏好处于极端低位,随着市场对新的改革方向逐步树立信心,市场在自我修复作用下逐步企稳。同时,互联网革命浪潮推动下,市场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的预期,以TMT为首的成长风格开启为期三年的上涨行情。
2016-2018年:供给侧改革和价值回归
2016年初至2018年1月末,A股开启了结构性的慢牛行情,期各宽基指数表现差异较大,上证综指涨幅36%,沪深300涨幅56%,创业板下跌10%。进入2018年后,随着资管新规影响逐步显现,国内实体经济去杠杆,信用快速收缩;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市场风险偏好大幅回落,全年上证综指最大跌幅接近32%,沪深300跌幅33%,创业板跌幅38%。
2016年初一系列政策出台是本轮市场走出底部的直接催化剂,包括供给侧改革、棚改货币化、央行降准、房地产首付比例降低、暂缓注册制等。特别是供给侧改革政策推出后促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市场龙头化特征逐步凸显。另外,外资的加速流入也深刻影响了A股的估值体系,以白酒、白电为代表的蓝筹股被外资持续买入,估值得到系统性提升,一时间中国漂亮50概念股受到投资者追捧。
2019-2022年:宏观变量影响加剧
2018年底-2019年初,同样是政策层面对市场的呵护孕育了本轮牛市,市场在一个季度左右时间内快速反弹。随后境内外的宏观变量对市场走势产生了较为关键的影响。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得益于国内积极有效的疫情防控政策和欧美新一轮天量刺激政策,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同期“茅指数”和“宁组合”成为市场的两条主线,分别代表了大消费和新能源方向。
2021年中国在经历强劲的经济复苏之后开始收缩刺激,产业政策给市场带来了较大冲击,经济内生动能逐步降温,特别是地产三道红线、互联网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医药集采、教育双减等一系列政策给市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21年下半年经济逐步进入类滞涨周期,牛市逐渐结束。
2022年宏观变量对市场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年初俄乌冲突不仅加剧大宗商品波动,更极大改变了国际局势;美联储开启近三十年来频率最高、速度最快的加息周期;中国新冠疫情再次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直至2022年四季度,疫情防控政策逐步开始放松,同时地产政策“三支箭”一定程度上也提振了市场信心,A股市场在2022年10月末逐步企稳反弹。
A股近20年的牛熊周期和底部特征表现不尽相同,但我们仍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规律。
底部区域伴随着风险偏好极端压制
A股底部区域往往伴随着市场情绪和预期到达极度悲观状态,风险偏好被压制到极端位置。如以市场关注较多的风险溢价率(PE倒数-十年国债利率)指标衡量市场风险偏好,在近20年行情底部区域基本都出现了风险溢价向下达到负2倍标准差的情况。
从政策刺激到牛市行情需要基本面复苏信号的验证
A股在大多数情况下反映了中国基本面的现状和预期,因此政策层面的刺激对改善基本面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在历次市场底部区域均可以见到重大政策的推出,如降准降息、放松地产、刺激基建等,从信贷指标上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短贷、票据的放量以及企业中长期贷款企稳回升。但是政策刺激虽然能够帮助市场走出底部区域,行情要转为指数级别牛市行情需要得到基本面确实复苏的信号验证。
总量因素国际化,投资机会结构化
虽然A股的牛熊转换逻辑基本都可以从境内总量因素中找到线索,但2018年以来海外宏观因素对A股的影响力逐步提高。特别是2020年以来,美国进入中高利率水平、中美竞争和俄乌战争等事件对大类资产配置逻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成为A股牛熊逻辑的重要决定因素。
另外,近年来A股的投资机会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结构化特征,这一方面由于政策刺激从原先的大开大合转为结构型精准直达,宏观经济政策波动趋缓;另一方面A股市场容量逐步提高,资金选择空间增加,同时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同行业基本面变化也并不同步,因此赛道、主题投资盛行。
站在当下,我们看到A股市场正逐步体现出一些底部区域的特征。首先,目前沪深300股债风险溢价达到负2倍标准差,反映出市场预期较为悲观,风险偏好处于历史底部区域。同时,近期市场政策预期强烈,期待相关政策出台后能够提振市场信心。另外,美联储6月7月加息路径逐渐明确,中美关系近期出现短期缓和的迹象,外部不确定性可能逐步降低。
【风险提示】本文涉及的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决策应建立在独立的判断 基础之上。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2023-06-15 18: 00
2023-06-15 15: 48
2023-06-15 14: 24
2023-06-15 14: 24
2023-06-15 14: 24
2023-06-15 09: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