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股息获得巨大成功的普通人是怎样的? | 瑞博投教

中欧瑞博 2023-07-26 16:14

随着存款利率、低风险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行,股市、房市赚钱效应减弱,被打上“中特估”标签的高股息类公司在今年迎来了高光时刻。


这类公司以其较高且稳定的分红、稳健的中长期基本面、较低的估值获得了投资者青睐。


事实上,全球股市里一直有一批低调且长情的收息投资者,通过买入估值有吸引力,公司盈利不断增长且稳定派发较高股息的公司,长期持有,红利再投入,聚沙成塔,积累了可以传世的财富。


分享三个靠股息取得巨大成功的普通人的故事,或许对当下A股的同类投资者,有所启发。




图片

靠积累股票致富:5千变2200万


第一位投资者叫Anne Scheiber 女士,她在1944年投资的5000美元,在1995年去世时变成了2200万美元(约1.5亿人民币)。


她是一名国税局的基层审计员,工作23年年收入从未超过3150美元。她在审计报税单时学到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在美国致富最可靠的方式是积累股票。


图片


她寻找自己熟知的品牌,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几十年来用收到的股息做再投资,从不卖出股票。


即使在1972-1974年的熊市和1987年的市场崩溃期间,她也从未卖出,因为她对自己选择的股票有很强的信念。


她持有的是一个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美林的客户经理公开了她去世时的持股列表,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埃克森美孚石油、联合讯号、洛斯保险等。

图片


她以审计税务的谨慎思维审视持有的股票,阅读年报并参加股东会议,将注意力放在那些盈利会增长且配股息的公司。晚年她将分红投资到免税的市政债券上。


离世时,她的投资组合每年股息和利息收入高达75万美元。她将所有财富捐给了一所从未上过的大学Yeshiva University。


图片

复利奇迹:180美元滚到720万美元



第二位投资者是Grace Groner 女士,她12岁就成了孤儿,成长于大萧条时代,生活方式非常节俭,不开车,从未结婚、没有孩子,当了一辈子秘书。


去世时却给母校和社区捐赠了720万美元(约5000万人民币),认得她的人问:Grace去哪儿弄那么多的钱呢?她没有财产可以继承。


Grace只是从微薄的薪水里省出了一点钱投入股市,在1935年用180美元买了3股自己公司雅培(ABT)的股票,在接下来的75年里,持有不卖出,只做红利再投资。

图片

在她2010年去世时,75年的时间,最初的180美元上涨了39,000倍,相当于年回报16.9%,依靠复利的力量,滚雪球到720万美元,每年的股息收入为25万美元。



图片



Grace不以钱少作为不投资的理由、长期持有股票的精神,以及红利再投资的这种方式,虽然并不性感,积累下来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Grace只投资于自己工作的公司的方式,风险相当大,不值得学习,投资组合还是多元分散更好。


如果公司倒闭,她面临的不仅仅是失业,更是多年的积蓄化为灰烬。当年安然在倒闭时,15000员工中,近62%的储蓄计划依赖安然股票,最终这些股票一文不值。好在Grace很幸运。


图片

储蓄典范:捐赠了600万的门卫


第三位投资者是Ronald Read,他在2015年去世时留下了800万美元(约5600万人民币)的财富,每月的平均红利收入为2万美元,拿出600万美元捐给了当地医院和图书馆。


图片


Ronald没有金融学位,也没有MBA学位,他只是一个加油站的服务员和机械工,在退休后,他又做了兼职门卫。


没有买彩票中大奖,没有天才般的投资技巧,Ronald先生的巨大财富,是依靠节俭、努力工作、几十年来每个月都用部分薪水来投资一些优质的蓝筹股,并复利增长几十年赚来的。


图片

《华盛顿邮报》赞扬道:"一个经济状况一般的人如何积累如此多的财富,这包含了适用于我们所有人的储蓄典范。"


图片

尾声



这三个普通人通过小资金成长为千万富翁的财富故事,共同点是与众不同的长期主义,依靠股息积累不断滚雪球,最终越滚越大。


有人会说,是这些人赶上了一个好时候,正好踏准了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股市长牛的国运,才有如此巨大的财富。


事实上,他们的一生中,遇过好几次重大的经济危机,股市崩盘很多次,但是他们根本不在乎,甚至于第三个故事里的Ronald先生的股票都是实物股票,存放在保险箱里的。换言之,他根本没打算卖出过。


此外,就算有美国国运的加持,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像这三位平凡投资者那样,在离世时积累那么多财富?为什么美国还会有穷人?


我们羡慕美国股市股市长牛,假如未来A股和港股腾飞,你能把握住时机、积累到巨额财富吗?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