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本质是什么?英国教授用科学帮人“转运”?| 泉果探照灯

2024-02-19 09:57

“运气到底是什么?是可测,可学,可变的吗?”

春节假期刚刚结束,回想一下,你体验到的那份喜庆感,是不是大部分都来源于各种大大小小、正式非正式的祈福行为——张贴春联福字、观看爆竹舞狮、佩戴手串红绳、摆放花果盆栽……更有在初五财神日那天,60多万网友在财政部官号下面写(许)下了迎财神的评论。


好消息是,这些可能确实有用!

图片

德国的科隆大学曾经对此做过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信自己幸运”和“获得幸运”之间,也许真的存在着联系!


科隆大学的其中一场实验,是以高尔夫球击球的成功率为例,想看看当人们相信“运气与我同在”时,会对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


实验对象都是业余的高尔夫球手,他们在果岭上都拿到了一个球。“幸运组”的受试者被告知,他们手中有一个“幸运球”,比如上一个球手用它取得了极好的成绩,而另一组“对照组”则没有被告知任何信息。结果,那些拥有“幸运球”的人,确实被激发了某种潜能,获得了更高的成功率——在平均在10个推杆中有6.4个成功进洞,比对照组的成功率提高了35%。

图片

开市第一天,【泉果】整理了英国科学家怀斯曼的研究成果,祝大家科学转运,龙年大吉,财源滚滚!

图片
图片

“运气到底是什么?

是可测,可学,可变的吗?”

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公共心理研究所负责人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用了10年时间来研究看似玄学的“运气”。他的研究方向很有意思,比如睡眠、直觉、“法术”和运气的关系,后来他还专门出版了一本书《怪诞心理学》,讲述他的思考过程和研究成果。

图1. 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

图片

怀斯曼教授在报纸杂志上刊登广告,招募了400个认为自己一贯运气特别好的“幸运儿”和认为自己一贯运气特别差的“倒霉蛋”。他通过访谈和实验,想看看这些人是不是真的运气那么好或者那么差。


其中一个实验是让受试者浏览一份报纸,并以最快的速度,数出报纸中的配图数量。结果“倒霉蛋”组完成任务的平均时间是2分钟,而“幸运儿”组只用了几秒钟。


为什么两组的用时会如此悬殊呢?


这是因为在报纸第二页的内侧,有一个半页大小的广告,上面用加粗的标题写着:“不要数了,这张报纸里共有43张照!”


“幸运儿”组里的大多数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个提示,因为他们的心态更松弛:“先四处多看看,万一有意外发现呢”。而“倒霉蛋”组则倾向于认为“我本来运气就不好,可不能分心大意。”他们往往是从报纸最上面开始,只是往下一行行专心地找图片,很多人直到数完都没有发现报纸文章标题中的提示。

图片

这样的结果让怀斯曼教授也很惊讶,他感慨说:

运气就是如此,不幸的人之所以会错过机会,因为他们太专注于寻找某一样东西,而忽略了其他线索。就像有些人为了找到伴侣去参加Party,而因此错过了结交好朋友的机会。”




图片

 运气由我们

“关注到”的外界决定

怀斯曼还设计了另外一个实验:“幸运儿”和“倒霉蛋”的两组受试者被要求完成一个单人任务——走一小段路,去咖啡馆买咖啡。


这个简单任务里藏有两个线索:(1)到咖啡馆的路上有张5元钞票;(2)咖啡馆里有4位当托儿的演员扮演顾客,其中1位的角色是一位企业家,在离柜台最近的地方等咖啡。实验团队会通过隐藏摄像机,全程观察整个过程。

图片

结果,“幸运儿”组的马丁注意到了这两个额外的线索,他不但捡起了地上的钞票,而且在等咖啡的间隙,开始和身边的“企业家”攀谈,并互相留了联系方式。而“倒霉蛋”组的布伦达只是去买了咖啡,她既没注意到地上的钱,也没有跟任何顾客说话,尽管她在等咖啡的时候,就坐在企业家身边。


实验结束后,怀斯曼问两位参与者当天过得怎么样,收到的反馈也截然不同。布伦达说“这一天没啥特别的”,而马丁觉得过得很有意思,他开始讲述自己在街上意外发现了5英镑,还与一位企业家偶遇,而且聊得很投缘。


这两位参与者的表现,很典型得代表了“幸运儿”和“倒霉蛋”两组呈现的状态。


相似的机会,不同的结果。


对于一项任务,大多数人就是聚焦于完成任务,而幸运的人往往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能敏锐地发现到一些新的线索。比如他们在去买咖啡的路上捡到钱,在等咖啡的时候和其他人闲聊,在数图片的时候,还顺便浏览了一下报纸其他位置的新闻标题。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的作者,对此有一个总结:

人生不是由外界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关注到’的外界决定的。”




图片

容易获得好运的

三种性格特质

基于系统性的实验分析,怀斯曼得出了一个结论,运气的本质是机会。幸运者的某些特质,让他们更能识别和拥抱机会。


怀斯曼基于“人格五因素特质”(Big 5 personality traits),对两组受试者进行了对比分析。该性格模型将性格分为5个基本维度: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图片

研究结果发现,以下以下三个特征跟幸运的相关性更高:

1. 开放性高


愿意尝试新的东西,对风险没有那么害怕。


2. 外倾性高


幸运的人更容易搭建自己的“幸运网络”。他们愿意社交,而且总能注意到那些有意思的人,然后从聊天中获得新的信息。同时,外倾者也善于让别人注意到自己,这样别人也会主动找他。


3. 神经质程度低


所谓神经质,是指容易焦虑、容易紧张,容易嫉妒。而运气好的人恰恰不太受这些负面的情绪的影响,他们做事非常放松。


怀斯曼教授在他的书《The Luck Factor》中还总结了如何提升运气的四个原则:最大化潜在机会、倾听直觉、期待美好发生、以及把厄运转化为好运的韧性。


后来,“倒霉蛋”组的受试者尝试了这些原则,1个月后,有80%的人表示自己变得更走运了一些,而且也感觉更幸福。




图片

  如何转运?

韧性与乐观带来更多可能

实验中科学家还发现,大多数幸运的人都能从不幸中看到积极的信息。


比如在怀斯曼的一项实验中,他要求受试者想象一个场景并描述自己的感受:你正在银行等着办业务,突然劫匪闯入,开枪击中了你的肩膀,在门被封锁前,你带伤逃离了现场。


实验结果,“倒霉蛋”组通常认为,自己命里带衰,这种事总是会落在我头上,这只不过是自己悲惨人生中的又一次不幸。而“幸运儿”组往往觉得自己福大命大,毕竟“万一中弹的是我的脑袋,我就一命呜呼了”,还有人提到“我还可以把我受伤的故事,卖给报纸并赚点钱。”


怀斯曼发现,幸运和不幸都是相对的。不幸的人会跟比自己幸运的人比,比如那些没有遭遇袭击的人,就会让自己显得更不幸,而幸运的人会跟比自己不幸的人比,他们会意识到,情况其实本可能更糟糕,这样一来,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幸运的那个,反而会更感恩。

图片

怀斯曼还特别强调了一条原则——保持韧性,把坏运气变好。因为幸运者也不是老会走运,而是能最大化地把坏运气转成好运气。


怀斯曼经常提到“幸运组”里的一位受试者。在进行第二次面试时,他发现这位受试者突然坐上了轮椅。原来这位自称“幸运儿”的人,在前一周不幸摔伤了,腿被打上了石膏。怀斯曼在关心他伤势时,开玩笑地说:“我敢打赌。你现在应该不认为自己特别幸运了吧。”


结果对方说:“没有啊,虽然此时此刻,这个石膏确实非常麻烦,但你永远不知道一件事情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要知道我上次去医院的时候,我爱上了一位医护人员,她成为了我现在的妻子,我们幸福生活了25年,那是我身上发生的最好的一件事。所以,先别急着贴上坏运气的标签,我们现在还不知道。


怀斯曼说这个答案让他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他自己经常面对的质疑就是,他得出的这些结论只是“凡事往好处想”的鸡汤,只是陈词滥调。但怀斯曼认为,鸡汤通常很模糊很抽象,但关键还是要具象到一些非常具体的事情。比如“凡事往好处想”,这个大家都知道,但对于不同的人,也会引发非常不同的想法和行动。但是,当有了一个乐观心态,人们才有可能去发现更多的行动空间。

图片




图片

彩蛋

   凯文·凯利:

  未来是由乐观主义者决定的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未来学家凯文·凯利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保持乐观,相当于把智商往上提升了25个点”。

图2. 未来学家凯文·凯利

图片

当然,凯文·凯利并不是建议人们盲目乐观,而是在他看来,当人们感觉恐惧的时候,就是最缺乏想象力的时候,反过来,如果你能想办法拓展想象力,那么恐惧往往也会不攻自破。


所以,凯文·凯利说:

“恐惧的解药不是勇敢,而更可能是想象力。长期而言,未来是由乐观主义者决定的。成为乐观主义者,不意味着必须忽视我们制造了多少问题。你只需要想象,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有多大的提升。”

参考资料:



  • 《The Luck Factor》Richard Wiseman

  • 《好运气制造手册》克里斯蒂安·布什

  • 《Success and Luck: Good Fortune and the Myth of Meritocracy》, Robert H. Frank

  • 《宝贵的人生建议》凯文·凯利

  • 《幸运是一种可修炼的超能力》,古典古少侠,2022年8月24日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