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经济
短期高频数据显示,上游原材料开工率和下游耐用消费品生产回落。内需边际企稳,但是难以驱动通胀超季节性上行。消费方面,春节假期消费出行数据喜人,考虑到边际消费倾向的修复以及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切换的过程已经完成并趋稳,后续消费需求扩张主要取决于收入增长。
根据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暂时难以看到收入增速的提高因素,换言之,当前我国通胀压力,尤其是核心通胀的压力不大。房地产方面,如果没有强力的外力干预,市场超调局面还会延续。市场普遍预期春节后CPI有望转正回升,这意味着实际利率将会下降,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实际融资成本。
外需方面,2023年8月份以来,不单单中国出口增速触底回升,日本、韩国、泰国、中国台湾省的出口增速都出现了改善,或许说明全球总需求出现了阶段性回暖。具体到我国的出口,出口数量在好转,价格拖累预计有望缓解,但环比出口增长尚未见到惊喜。
1月货币信贷和社融数据好于预期,关注后续M1和住户部门信贷的反弹能否持续。PSL在2023年年末重启,后续大概率还会持续放量,财政前置发力也有望在2024年一季度见效,驱动基建投资回升。
二、海外经济
美国PMI超预期回升,但中小企业的预期和资本支出计划小幅回落,可能影响就业。伴随前期抵押贷款利率高位回落和金融条件的放松,住房市场指数触底回升,但住房供给依然偏紧,购房者观望情绪重,租金也保持强势。
美国通胀1月在偏高位置徘徊,无论是核心CPI、CPI还是PPI,同比涨幅均超预期。结构来看,医疗、护理、保险等大部分薪资敏感的服务分项均较强,租金上涨0.36%,支撑了核心通胀,剔除住房成本的超级核心通胀(supercore)环比增长0.43%,显示服务通胀动能回升;商品通胀持续为负,汽车环比下降3.4%,汽油环比下降3.3%。大宗商品市场方面,能源需求虽然在当季出现去库存,但产业多头对油价预期乐观,这也是未来通胀的不确定性因素。美联储准备金走高支撑了风险资产的表现,超预期的通胀周之后,风险资产波动率仍处在低位。
近期美国零售数据回落,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天气和季节性因素解释,与此同时,经过通胀调整的实际零售快速提升,反映消费需求旺盛以及强美元格局下的购买力高。美国1月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为21.2万,低于预期(22万),但其领先指标在抬升,预示未来的就业压力。
Sora发布可能引起新的科技创新热潮和AI应用端拓展,影响深远,并很可能会带动业界持续加大对算力的投资。
三、资产策略
大类资产配置:1月消费和金融数据好于预期,可能会延后利率下行时点,但考虑到2023年以来旅游出行消费持续旺盛,很可能有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不能据此直接推导得出总需求扩张的结论。而信贷方面,春节错位能解释一部分的信贷数据高增长,但并不能解释住户部门的信贷强劲增长与房地产销售持续低迷之间形成的鲜明反差。因此,政策可能也需要时间继续观察春节窗口过去之后的信贷与内需情况,观察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落实效果,未来政策利率调整对债券利率下行的驱动依然可期,短期不排除出现曲线短暂的倒挂。
从中期来看,关注政策思路。从降息持续缺席以及近期各级政府对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产业体系导向来看,政策思路尚未出现转折,符合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政策方向的公司存在机会,偏防御属性的红利国企也有配置价值。
货币市场:2月18日,人民银行开展105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5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中标利率分别为1.8%和2.5%,均与此前持平。央行金融时报采访大行人士表示,利率政策实际效果正在显现,短期内央行政策利率维持现有水平,这一政策考量为应对下阶段挑战留出了更多空间。
我们认为,货币市场将保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运行的格局,目前资金供应量充足,但价格偏高,资产端的短端利率暂时难以下行,但未来LPR和存款利率均有下调预期。
利率及衍生品:市场进入阶段性的震荡,短期还是要关注资金利率的水平。市场格局可能要等待新的信息,投资者对债市前景仍可乐观。
信用:曲线平坦化后短端的保护相对更好,低等级的永续性价比不高。贷款利率如果不下降,那么债券中枢利率下行有难度,工业品价格和企业盈利依然承压,企业信用风险需要防范。
可转债:节前从大盘到微盘都已经轮动反弹,后市分化可能会带来相关可转债的反弹分化,市场交易量能否持续对反弹很重要。后市仍需要持续关注可转债主题的轮动机会。
股票:节后市场的核心矛盾仍在于基本面的信心重塑和流动性冲击消退。随着政策利好持续释放,修复行情有望延续。从基本面的角度,我们认为基本面信心重建短期看高频数据;中期看企业财报,PPI负区间收窄是信心重建的重要标志,观察时点始于3月一季报预告;底层取决于财政政策力度,观察时点在全国两会。
股指结构方面,短期来看,上证50、大金融权重等板块首先受益,大盘企稳后,双创等超跌成长有望跟进反弹,春节后风格轮动的条件在逐渐具备。行业主题结构方面,看好财政支持受益、出口业务导向、AI映射等三大方向。
鹏扬基金成立于2016年7月6日,是全国首家“私转公”基金公司,由多位拥有20年左右经验的老将领航。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优良业绩带动下,鹏扬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超过1260亿元,成立7年累计投资收益181亿元,分红超80亿元。
风险提示书
2024-02-19 21: 45
2024-02-19 21: 44
2024-02-19 21: 42
2024-02-19 15: 31
2024-02-19 15: 30
2024-02-19 15: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