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之后的变与不变——当下权益市场的洞察与观点

2024-03-19 21:05

穿越了二月的“绝地反击”,春风渐暖的三月里,A股市场的复苏回暖似乎仍在继续。沪指从3000点又回到3000点三个月的光阴流转似短亦长,但其间的曲折与坎坷,只有那些身处身处其间的投资者才能真切感知。


当下市场究竟走了多远,又将走向何方?今天这篇推文,挖掘基想盘一盘我司本月策略对于当下权益市场的洞察与观点,聊一聊变幻莫测之间的变与不变。


1

当下市场有哪些“变化”


变化的“惯性”——

“恐慌”退去,市场回归正常的交易逻辑


从1月26日至2月6日,小微盘股遭遇了一场 “流动性”风暴,纷纷重挫;而大盘价值本就具备抗波动属性,在部分长期资金的“援驰”下表现相对强势。自2月7日起,市场流动性问题得以缓释,小微盘股迎来超跌后的复苏;大盘价值年内涨幅依旧占优,但随着增量资金边际减少而涨势趋缓。


“危机”之后,大小盘重拾2023年3月以来的中期趋势,结构震荡,A股也终于从之前频繁出现的四千家个股“万马齐喑”的风雨中走出,迎来了和风细雨。市场对于利好消息的反应开始变得灵动,恢复了时不时也有三、四千家联袂上扬的理性乐观。


图片


变化的“动能”——

单纯基于超跌的反弹或将逐步落下帷幕


截至目前,多数宽基指数年内涨幅已经回正,前期跌幅较大的中证500、创业板指已经收复失地,科创50转为小幅下跌。


在过去两个多月间,主要宽基指数经历了一场较为剧烈的跌宕起伏。庆幸的是,在此轮反弹中,几近20%的跌幅得以修复愈合,结构上基本符合下跌多的方向反弹较多的特点。


图片


后市行情或将取决于基本面的修复成色,以及新的叙事逻辑的验证与展开。基本面反转仍需关注三大指标——地产是否企稳?企业盈利是否见底?PPI能否转正?


尽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三个方面在年内迎来积极变化的几率颇高,但在第一季度仍需继续观察。在维持全年大势乐观的同时,震荡或将是未来1-2个月市场的主旋律。


变化的“重心”——

两会“靴子落地”,但新的焦点正在冉冉升起


全国两会圆满落幕,政策导向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尽管总量层面上看,对政策的阶段性期待告一段落,但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涌现的新亮点,尤其是科技含量的显著提升以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年度工作的首要任务,无疑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年来,两会强调的重点产业政策总能引发主题投资的热情,当下不妨重视大科技方向带来的凝聚力。


图片


变化的“流向”——

全球视野的资金流动面临再平衡


近来北向资金的大幅净流入成为了一个显著的信号,预示着持续了近一年的全球资本动向正在经历一场微妙的逆转。此前全球资本热捧的几类资产,例如日股和黄金在上周均有所回调,与之相对应的是,以大盘成长股和茅指数为代表的中国核心资产开始崭露头角。

2月北上资金大幅净流入607亿元,创下近13个月北上净流入规模新高;此外,富时罗素将2023年9月沪深港通扩容后新调入的A股的纳入因子从12.5%提升至25%,于3月15日进行指数调仓,3/8-3/15期间北上再次明显净流入388亿元。(来源:海通策略)

进一步拆解结构可知,24年1-2月进场的主要为中资托管资金,而自2月以来,其余外资开始逐渐回流。尽管后续北向资金的流入持续性还有待跟踪观察,但大方向上,今年年市场向上的贝塔仍有望来自美联储降息后美元外溢的开启。


图片


2

当下市场有哪些“不变”


不变的是——

政策对市场的呵护“初心不改”


3月15日,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重磅发声、四文齐发:

《关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试行)》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对企业发行上市活动的监管,压实发行监管全链条各相关方责任;


《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提出“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严惩业绩造假”、“防范绕道减持”、“加强现金分红监管”、“推动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4方面18项措施;


《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推动提升机构专业服务能力和监管效能;


《关于落实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全面加强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的意见》针对证监会系统自身建设提出政策措施。

(来源:中金公司)

一系列文件紧锣密鼓发布,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如同春风化雨,提振投资者信心。这些举措与近来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两会所传递的精神相呼应,对于A股的生态不断优化,本轮的确是史上少有的,政策给出清晰信号的情形。


不变的是——

当下的估值仍然很便宜


从下方的图表中,我们可以洞悉一个温和的真相:A股主要宽基指数的市盈率-TTM分位数悉数处于“低估”或“偏低”区域;即便是近5年和近10年分位数相对较高的上证50,距离历史中枢仍有一定距离。


当下的A股虽然比起2月初的极端区域估值有所修复,但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变贵”,仍处于放眼长期“积极有为”的区域。对于中长期的耕耘者,当下的“土壤”依然肥沃,尚有足够的空间生根发芽。


图片

(来源:Wind,截至2024-3-15。注:若指数发布日至今不满5年/10年,则采用全部历史数据)


不变的是——

我们仍处于高赔率的市场环境


从长期看,市场总体估值水平的也会经历明显的周期波动,自2021年到2023年,A股市场由于风险偏好剧烈下降带来的估值收缩已经持续了3年,时长已经超过了之前在2016-2018年创下的最长连续估值收缩时间。


图片

 (来源:Wind,华夏基金)


连续估值收缩背后所无视的,是从2021到2023年,万得全A的年度归母净利润已从4.8万亿增长到了5.8万亿(注:2023年数据源自万得一致预期)。在估值收缩的弹簧已经被压缩到极致之后,未来的估值扩张行情,或会迟到但不会缺席。(数据来源:Wind)


3

变与不变之间,投资者如何应对?


战略上,顺势而为,重视变化背后的趋势。


短期层面,以红利指数为代表的价值风格在本轮下跌和反弹初期积累了丰厚的超额回报,使得在季度的时间维度内,价值风格无疑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最近一个月,成长风格重回视野,尤其是受到海外AI产业推进利好支撑的TMT以及多重消息面利好催化的新能源,渐次迎来“逆袭”,风头正劲。


图片


2024年以来,市场仍呈现一定的“不看预期看现实”特征,与之对应的是红利类资产的占优,但需关注当前稳定分红类标的拥挤度,以及短期波动的风险。


对后市结构在维持先周期、后成长的研判基础之上,基于盈利稳定性考虑的红利超额收益方向有望扩散。同时,与制造业投资相关的周期方向仍应重视,而成长方向则更加关注产能扩张周期尾声的新能源车方向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总体来看,短期不妨重点关注:

 

  • 红利风格:煤炭、银行、白电

  • 周期风格:航空、工业金属、油运

  • 成长风格:新能源车、AI


战术上,忽略噪音、多元配置,以不变应万变。


从3000点再度回到3000点,这一路走来,变化总在发生。情绪会变、人心会变,不变的是,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更没有只跌不涨的行情,牛熊切换总会像日月交替一样周而复始的出现。


自2021年回调以来,不少资产已经连续下跌了近三年,成为低价的筹码,接下来再“熊”一年的概率似乎远低于向上的可能性。毕竟,真正的市场之锚在于估值,而非那些宏大的叙事、瞬息的情绪、短暂的价格波动以及一时的事件冲击。


当历经了巨大的波动和漫长的出清,当各种分析、各项指标,各类表现都隐约透出一个新的开始正在摇晃和碰撞中慢慢展开时,我们要共同做到的:


一是管理情绪。越是急于回本,越是需要保持冷静,避免左右横跳。股市中没有永恒的王者、更没有永远的输家,风水轮流转,只要投资逻辑还在总会有各自亮眼的时候。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二是合理配置。“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其中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要做好市场间、资产间、主题间的配置,一端保护自己,一端撒下希望。


今天先说到这里,祝大家投资理财顺利~



风险提示

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