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 19:01
进入一季度,A股一扫下跌阴霾,走出深V走势,上证综指成功站稳3000点,基金净值也在快速修复。

基金经理一季度是如何操作的?如何看待当下各个板块的投资机遇?…一起来看最新观点↓
以人工智能头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链有望成为下一个周期的主线
A股市场在年初经历了中小盘股票的快速下跌后,市场得到了部分出清,市场底部已经形成。我们认为目前估值水平已经反映了市场对于经济过于悲观的预期。同时,以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不断取得激动人心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必将对全球经济和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给予人工智能技术超过经济周期本身更多的关注。报告期内本基金继续增加了TMT板块投资比例。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依然具备较强的内生增长潜力,如果政策面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经济基本面有望得到改善。我们应该对中国抱有信心,同时相信技术进步的力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进步将在不远的将来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以人工智能头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链将成为市场下一个周期的主线。组合将继续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及其相关产业链挖掘潜在受益投资标的,在保持组合整体相对均衡配置的同时进一步增加TMT板块的配置比例。(内容源自华夏行业景气2024年一季报)
一季度,A 股市场呈现深V行情。春节前,市场惯性下跌,恐慌的情绪在春节前达到高峰,很多中小市值个股丧失流动性,市场非理性杀跌。随后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市场深V反弹,市场逐渐找到信心。一季度上证指数上涨 2.23%,深证成指下跌1.3%,创业板指数下跌3.87%。
结构方面,低估值、高股息的价值蓝筹表现相对稳健。成长方向,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出海反弹涨幅靠前,新能源板块也触底反弹。本基金保持了较高仓位,逐步增加了对锂电上游以及中游核心材料龙头的配置,光伏行业主要配置在辅材环节。(内容摘自华夏能源革新2024年一季报)
用长期思维来思考投资问题,组合配置仍有足够潜在回报空间
2024年1季度,市场出现了比较极端的变化。1月份在海外流动性阶段性紧张的情况下,市场出现了连续下跌。市场的下跌又引发了小盘股“挤兑效应”,出现了历史上比较罕见的小微股票流动性危机,上证指数极限跌到了2700点附近,中小盘股票出现了大面积的恐慌性抛售。随后,在政策的及时干预和应对下,市场快速企稳,随后在2月开始强劲反弹。整体看,虽然在2月有所反弹,市场风险偏好仍然较低,红利和低估值的大盘股表现较好。成长板块和中小市值股票表现不佳。具体分板块看,沪深300上涨3%、中证500下跌2.6%、创业板指下跌3.8%。
从组合层面看,1季度表现也不如我们预期。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在去年年底增加了数字经济和智能电网方向中小市值成长型公司的配置比例,在一季度的成长股下跌中这部分仓位也同样有所损失;另外,我们一直以来配置比例较高的地产和物业板块基本面仍然没有好转。
虽然组合近期表现不够理想,但我们还是倾向于用长期思维来思考投资问题,如果我们用确定性、预期回报空间和安全边际三者来综合衡量的话,我们仍然认为目前组合所配置的方向是有足够潜在回报空间的。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随着持仓公司体现出不断的价值创造能力,仍然会在未来取得可预计的回报。我们会继续坚持一直以来的“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不因为短期组合表现不佳就去追逐热点、放大组合风险,继续实践长期主义,按照原有框架寻找投资标的。同时,我们会根据市场的价格,不断优化组合和持仓的结构。(内容摘自华夏价值精选2024年一季报)
重点投资消费、地产金融、科技、高端制造等板块中的优质公司
2024年第1季度,A股市场经历了先抑后扬的走势,1月初至2月初,市场经历了非理性的大幅杀跌,2月初以后,在政策的持续呵护下,市场快速回暖。
从行业板块看,以AI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高成长空间板块,以煤炭、银行、家电、石油石化等为代表的低估值高分红板块表现较好;而计算机、电子、军工等板块表现较差。
报告期内,本基金坚持自下而上的选股方式,主要投资了消费、地产金融、科技、高端制造各细分板块中竞争格局良好、壁垒较高,具有长期成长确定性的优质公司,这些公司的基本面相对平稳,在市场大幅下跌或市场大幅上涨过程中都不具备大的弹性。基于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健增长的信心,以及对我们选择的公司的中长期基本面的信心,我们仍然对股票市场的中长期投资回报有较好的预期。(内容摘自华夏回报2024年一季报)
当前经济已经处于复苏初期,部分行业基本面已发生明显变化的
1季度,经济方面,1-2月经济数据出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幅度上并不明显。3月开始,诸多数据显示,当前经济已经进入了复苏的初期,比如地铁人次创疫情后首次历史新高、社会招聘活动从中大企业开始活跃、航空乘机人次相比19年有明显增长、快递单量超出了所有快递公司年初预期等等。同时,年后地产行业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这个也得到了央行潘行长近期发言的验证,地产在销量有所放量之后,有望在二季度止跌企稳,只要企稳,地产对于经济的负反馈就会明显减弱。
我们坚定认为当前经济已经处于复苏初期,有别于大多市场共识。在近期政策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今年经济复苏中可能存在一条主线——中游融资约束主导的供给侧改革。回顾上一轮钢铁煤炭等落后产能供给侧改革,主要是兼并收购为主,明面直接抑制供给。而本轮供给侧改革,我们发现更多存在于融资约束(包括一二级市场、直接间接融资全方位),而本轮供给侧改革的效果已经逐步显现,有助于中国走出CPI、PPI低迷的困境。融资约束相关的政策线索包括:a、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b、中财办主持工作副主任: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一些行业产能过剩;c、政府工作报告: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d、央行行长:人民银行将更加注重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地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e、央行行长: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f、证监会:IPO、再融资逆周期调节。我们从中微观草根调研了解到,银行系统已经对诸如锂电、光伏等严重过剩产能行业开始进行融资约束。我们统计,锂电行业从23年中开始已经有5家排队IPO的企业撤回申请。一级市场对于当前严重产能过剩,中短期看不见盈利希望的稳定行业已经失去兴趣,比如锂电行业,全行业估计有1000家企业,23Q4、24Q1盈利的企业估计不超过20家。
市场方面,由于经济处在弱势区间的时间较长,投资者的行为在1-3月的市场中依然是惯性思维,资本市场对于经济预期依旧悲观,市场风格基本是23年的延续,防御高股息延伸到其他有色品种、产业处于0到1的人工智能延伸到低空经济。
一季度,我们针对组合进行了微调,进一步优化了持仓个股,通过高频率的跟踪研究,找出基本面发生明显变化的锂电材料、锂电池、储能和海风标的。在春节之后的高频跟踪中,我们发现上述行业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基本面变化,部分龙头公司开始满产,且价格处于底部有回升迹象,融资约束对于这些细分领域产生了明显影响。从诸多经济指标来看,经济已经处于复苏初期,我们认为从二季度开始股票市场在复苏初期将会有比较好的表现。(内容摘自华夏兴和2024年一季报)
重点配置与经济复苏有一定关联的新兴产业及逆周期板块
一季度市场在春节前遭遇了微盘股为代表的流动性危机,给我们的组合带来了一定冲击,春节后我们认为市场还在延续着去年的节奏和情绪,然而经济基本面可能已经出现了变化,从去年的强预期弱现实切换为现在的弱预期弱现实,一旦经济显示底部企稳回升,我们认为市场将迎来一轮修复。
报告期内,我们依然将组合配置在跟经济复苏有一定关联的云计算、人力资源服务,以及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链,然后就是相对逆周期的医药和军工板块。(内容摘自华夏复兴2024年一季报)
2024年一季度,A股市场呈现小幅震荡,市场风格偏向低估值红利。沪深300指数一 季度上涨3.1%,代表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一季度下跌3.87%。
一季度的流动性冲击大概率确立了市场的底部,后续市场向下的风险较小,未来需要找到明确的成长方向才能确立市场上行的主线。本基金看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大方向,布局了新能源、半导体、电子等方向。(内容摘自华夏节能环保2024年一季报)
重点配置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方向,加仓半导体设备材料个股
2024年一季度,国内外宏观大环境基本延续前期形势。其中,美国经济数据有所转弱,市场降息预期再度升温;国内经济仍在磨底阶段,消费相对较强,地产相对较弱,政策端提出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年初以来资本市场行情大幅波动,我们倾向于认为1月的大幅下跌更多是资金层面的流动性踩踏导致,2月以来在各方努力之下得到了有力的恢复和不错的反弹。总体上,企业家和投资者对于今年宏观经济环境普遍并没有过高的复苏预期,因此企业全年的基本面表现也很难出现大幅的向下修正;而只要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和安全的状态,总量依然巨大,就总有结构性机会可以挖掘。
回顾一季度,本基金重点配置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数据要素、信创国产化、数字化转型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方向,加仓了一些受益于大模型的AI算力和国产替代能力持续提升的半导体设备材料板块的个股。其次,一定程度配置了光伏风电储能、动力电池龙头、汽车零部件为代表的碳中和方向,加仓了景气相对有保障的海风和海缆标的。此外,还配置了创新药、军工、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新兴方向。(内容源自华夏创新前沿2024年一季报)
对组合中科技和医药行业进行了优化,寻找消费行业新的成长方向
2024年第一季度,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1月市场经历一定的调整,2月开始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经济复苏的预期重现。2024年第一季度,上证指数上涨2.23%,创业板指数下跌3.87%,内地消费上涨4.34%。同时,市场出现风格上的分化,在消费行业中,家电以及出口产业链公司表现占优。
本基金根据长期的成长消费投资框架进行配置,2024年第一季度我们重点配置以下几个机会:(1)围绕地产链的家电以及家居行业的机会;(2)受益于经济复苏的服务型消费行业;(3)受益于老龄化的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4)科技创新的投资机会。组合在一季度对科技创新和医药行业进行了优化。未来我们将持续迭代成长消费的框架,寻找消费行业中新的成长方向,挖掘行业投资机会。(内容摘自华夏新兴消费2024年一季报)
2024年一季度,整体宏观经济持续修复,3月份制造业PMI超预期上行,新能源、半导体、高端制造等行业发展势头较好。A股市场一季度波动较大,中小市值股票普遍表现较差。同时,投资者对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可持续性表现出了一定程度担心,叠加行业产能投放加速带来市场对于产能过剩的忧虑,新能源车板块整体股价表现不佳,我们努力在板块中自下而上选择产品、技术、成本等方面明显领先竞争对手的优势公司,争取获得超额收益。
新能源车产业在经历了去年4季度去库存后,在1季度迎来景气复苏,3月产业链排产环比预计增长 50%以上,得益于季节性恢复和行业补库需求,4月排产环比预计进一步增长10%。终端需求出现超预期,一是国内动力在新能源车大幅降价的背景下,渗透率超预期上行,部分周度达到45%左右,全年国内销量增速预期有望进一步上修。二是国内储能 1-3月中标量超预期,得益于光伏装机预期上修、各地配储比例提升和地方商业模式改善,预计储能仍将维持高景气。三是欧美电动车在 1-2月为补贴退坡后的低点,欧洲户储 202304为去库最明显的区间,美国大储并网延迟问题体现在202303,因此其他市场大概率不会形成拖累反而是后续潜在增量。此外,从盈利端看,随着产业链出货景气的修复,产业链价格表现不再低迷,龙头满产后订单结构改善,都将支撑行业盈利好于预期。而中期来看,产业链产能扩张放缓,需求持续恢复,板块中期拐点明确。
从整体汽车行业来看,2024年1-2月乘用车批发344.8万辆,同比增长10.5%,主要系去年同期低基数、出口高增长以及电动车龙头车企引领车型换代,消费者加速换车。库存方面,历经2021年行业缺芯、2022年持续补库、2023年补库力度温和,当前库存处于正常水平。价格方面,自主品牌发力中高端市场,中高价格带销量占比提升,带动市场成交均价提升。出口方面,海外延续高增长,国内车企加快产品与产能出海,2024年1-2月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31.2%。格局方面,自主品牌份额持续提升,2024年1-2月自主份额 59.9%,同比提升7.6pct,表现亮眼。
站在当下时点,我们继续看好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投资机会。行业需求波动和产业链降价接近尾声,中期积极因素正在累积:1)回顾2023年,在碳酸锂跌价预期下,产业链继续去库存,压制短期景气度;欧美市场则风险暴露,包括德国、法国的补贴退坡,以及美国整车库存、IRA 法案 FEOC 政策等。结合供给端的压力,产业链年末价格谈判仍带来降价压力。2)不过2024年产业有望迎来积极变化,一是盈利下行、融资收紧后供给扩张显著放缓,2024H2 盈利有望企稳,2025年有修复空间。二是在锂电池成本大幅下降后,国内 5-15 万经济性车型有望放量,单车带电量和 EV 渗透率有望提升。三是欧美有望重回中高速增长,包括欧洲碳排放考核约束、供给端车型释放,以及美国电池供应链瓶颈缓解。
我们在一季度,加仓了部分优质锂电池材料龙头公司。这些公司基本面表现良好,股价位置处于低位,且估值在比较低的位置。我们看好这些公司在后续季度的表现。同时,我们对汽车零部件公司的持仓结构进行了调整,加仓了汽车智能化更相关的标的。(内容摘自华夏新能源车龙头2024年一季报)
在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院内刚需诊疗等方向上进行布局
一季度国内权益市场主要指数基本走平,过程中波动较大,指数先跌后涨。医药板块在一季度也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由于医疗反腐的影响和去年疫情带来的基数效应,板块内公司一季度收入增速出现分化。长期看,医疗反腐有利于医药行业回归医疗本质,实现高质量发展。医疗政策方面,创新药品、创新医疗器械一直是政策鼓励、支持的方向。
一季度我们仍然坚持在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院内刚需诊疗产品等方向上进行布局, 并在多个创新研发方向上如ADC、减肥药、抗体药物等领域积极寻找投资机会。我们仍然维持了一定程度的港股配置比例,我们认为港股医药板块的部分股票已经具备了不错的投资价值。国内的创新药行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格局已经渐渐清晰。部分创新产品临近上市或者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全球范围内,近些年出现的新产品如ADC药物、减肥药、阿尔兹海默、小核酸药物等也给创新药市场带来新的活力。国产的高端医疗设备、耗材逐渐进入高等级医院,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和产业升级也正在逐步推进。这些依然是我们看好的方向。 (内容摘自华夏创新医药龙头2024年一季报)
围绕周期复苏、技术进步、人工智能算力三条线索进行配置
一季度市场波动较大。一月至二月初,市场发生较大回撤。2月5日市场见底后,整体有较为明显的反弹,三月末小幅度下跌。一季度A股半导体行业代表性指数整体回撤幅度在12%左右,同期沪深300为正收益。半导体板块显著跑输市场整体的原因一是半导体板块中小市值公司占比较高,一季度市场风格显著不利于小市值公司;二是板块中周期复苏类相关公司仍然处于收入温和复苏,但盈利修复不太明显的状态。市场的热点仍然集中在人工智能领域。一季度,产业的进步让大家看到了效果更好的文生视频、文生音频模型,同时也有多家初创公司发布了各自大语言模型的迭代版本。国内部分模型也在细分功能领域展露出亮点,获得了较大的流量提升。
一季度市场的波动,我们理解情绪面的影响占比较高,行业基本面的发展方向与去年底市场预期没有太大差异。本基金仍然围绕周期复苏、技术进步、人工智能算力三条线索进行组合配置,各板块内个股选择上做了一定的微调。(内容摘自华夏半导体龙头2024年一季报)
本基金聚焦数字经济主题方向投资,力争把握新质生产力,坚持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投资并举。(1)数字产业化方向中,聚焦底层基础设施的半导体、软硬件、互联网、新材料等板块;(2)产业数字化方向中,聚焦数字化对泛制造业的赋能,既涵盖泛制造业中的数字化产品,也关注企业内部的数字化治理,核心场景包括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慧能源等。
2024年一季度国内市场整体由流动性驱动,成长投资的波动率显著放大。本基金继续聚焦“国产化与全球竞争力培育”两大核心主线,阶段性提升了对半导体先进封装设备与材料、AI、汽车智能化、机器人等产业方向的配置比例。本基金相信创新驱动价值,坚持以产业深度研究为核心的价值观与审美,通过中观比较与个股挖掘,力求成为积极成长风格中持续锋利的矛。(内容摘自华夏数字经济龙头2024年一季报)
一季度市场大幅波动,呈现V型走势。这一走势既有预期因素影响,也有市场交易结构和流动性的影响,但客观来看,尽管经历了一个季度市场重回去年底附近的位置,但是市场的风险偏好显著得到了改善。
从结构上看,一季度的市场呈现出周期+红利占优的格局,同时以AI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方向亦有不错的表现。这一结构总体上反映了市场对当前位置经济前景的分歧与期待。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价格数据、PMI数据以及金融数据总体呈现出相对弱势的特点,而工业生产、盈利以及春运出行、消费等数据表现良好。这一数据结构既可以被理解为经济企稳复苏的早周期特征,也可以被理解为当期总需求复苏的力度仍不稳固。因此,市场在结构上选择了收益确定性最好的红利方向、由于供给端受长期资本开支不足带来相对景气的上游资源方向和具有长期产业趋势的以 AI为代表的新兴技术领域。在这一背景下,市场风格重新回到了大市值行业占优的格局。
本基金的策略是红利低波周期增强策略,这使得我们在策略风格上更加契合一季度的市场结构特点。在一季度,本基金总体结构上增加了红利的配置,主要增加了在银行、煤炭等红利行业的暴露,在周期部分增加了对于油运等方向的暴露。(内容摘自华夏新锦顺2024年一季报)
主要配置美股互联网、半导体等龙头公司,加大配置于AI受益公司
2024年,在 AI(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带领下,全球科技股票的开局表现突出。纳斯达克指数在1季度上涨9.11%左右。
AI产业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最大产业浪潮。1季度,AI受益的股票领涨美股,特别是AI算力芯片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公司表现最好。无论是大预言模型还是各个行业的垂直应用,都需要AI算力作为基础设施。AI算力建设如火如茶,各大互联网科技公司,各非科技行业的龙头公司,甚至主权国家都积极投入AI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语言模型不断迭代进化,相信今年会以更加出色的表现惊艳人们,在答疑解惑之外,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SORA和KIMI为代表的AI应用开始方兴未艾,大幅提升各个细分行业的生产效率。我们相信AI时代才到奇点,未来更可能带来商业模式的改变。
本基金主要配置于美股互联网、半导体、Saas 软件、消费电子、电动车等龙头公司,持仓结构维持稳定,同时加大配置于AI受益公司。特别的,本基金抓住了受益于AI的半导体龙头公司,这些公司在一季度都有较大涨幅。
目前,美国科技股票基本面维持强劲,且估值处于合理位置。1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超出预期,唯通胀受到大宗商品影响回落较慢。我们不预期美联储降息很快发生,但是相信AI等科技会快速发展。本基金对全球科技股票的未来表现充满信心。(内容摘自华夏全球科技先锋2024年一季报)
滑动查看更多↓
注:因篇幅原因,本文仅节选部分基金定期报告进行展示,顺序不分先后,如果您想查看更多基金报告,可登录华夏基金官网或第三方网站下载查询~
风险提示:1、投资者在投资以上基金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2、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以上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3、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基金没有风险。4、以上产品由华夏基金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5、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6、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观点仅供参考,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