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在混乱中寻找秩序

千里 2025-04-02 15:26


图片


本期书单: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图片


导语


你是否感受过做一件事情到浑然忘我的状态?


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现代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可是很多人却感到空虚迷茫?


你是否感觉幸福难以追求,虚无缥缈?幸福的真相是什么?


看似几个没有关联的问题,却指向了同一个答案。


《心流》这本书,将带你找回内心的秩序。


本书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匈牙利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 “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



图片

01

心流的本质:意识的最优状态


米哈里通过对艺术家、运动员、棋手等群体的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人们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时,会进入一种浑然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时间感知被扭曲,自我意识悄然消解,行动与目标完美契合。


而这种状态会带给人一种狂喜,一种自我满足,一种妙不可言的意识最佳体验。当事人能体察到所有正在做的事的相关信息,不管工作多复杂都毫不费力,而且有强烈的愉悦感。


就像庖丁解牛时 "以无厚入有间" 的游刃有余,书法家挥毫泼墨时 "心手双畅" 的物我两忘。


这些都是心流状态的典型表现。


这种心流体验状态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因此不需要分心防卫。


你会感觉与周遭世界有隔离感的自我消失,往往随之产生一种与环境结合的感觉。比如小提琴家在努力创造的乐声中载沉载浮,自觉是“和谐天籁”的一部分。登山者全神贯注于岩块上微小的凹凸处,感觉与石块、天、风的组合中,发展出一种有如血缘般的亲密关系。


作者说当一个人把全部精神能量都投入某种互动关系——不论对象是一个人、一艘船、一座山,还是一首音乐时,他都会进入比原来更大的行动体系。在我的理解就好像庄子所说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感觉。


那么如何进入心流呢?


作者总结了几个条件。


1、专注是心流的关键。心流的前提是我们要主动关闭大脑的前额叶皮层的一部分功能,心流的过程是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六种激素,不断深入,心流的愉悦感也来自这些激素。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2、一个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这个目标需要清晰,且略有挑战。


3、有即时的回馈。可以在反馈中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状态和技巧,逐渐达到圆满。


这三者构成了 "心流通道"。


造就心流的活动中必有挑战,且挑战应该是动态的。当挑战的目标大大高过你的技能时,将产生焦虑。当你的技能高过设定的目标,将产生厌倦。


当挑战与你的技能匹配时,就可能进入心流。前提是足够专注。随着技能水平的提高,也要调整挑战的难度,来让心流持续。


图片


所有心流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它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它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使意识到达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正是在技巧提高、目标上调的过程中,当事人感受到了成长的乐趣。


在心流中,所有的念头都是非常有规律、有秩序的,就像一支高度有纪律的军队,井井有条地组织了起来,高效率地去完成一个任务。像一条钢铁洪流,浩浩荡荡但是又井然有序,势不可挡但是又能从你心所欲,喷涌而出但是又不会四处洒落,而是汇聚成一条水龙,冲荡开一切泥石沙砾,创造、奋斗、整合,你不需要特意去控制这个过程,但一切又都在你的控制之中。


回顾你所做的一切,你会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成就感和痛快的感觉。


正如契克森米哈赖所总结的,这就是最优体验。


图片

02

现代社会的精神熵


熵是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


米哈里借鉴上述思想提出了“精神熵”的概念。他认为,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


人的大脑里的念头就跟分子一样,时刻万马奔腾。如果没有节制、训练,就会经常处在这样的混乱状态,虽然你意识到的可能只有少数几个念头,但在潜意识里,却有多得多的念头在相互冲突,在争夺你的注意力,在抢夺你大脑的控制权。


意识系统需要秩序,其无序时人们会焦虑、烦躁。内在冲突是注意力分散、难以分配的结果。欲望及不协调的目标太多,就会竞相争夺精神能量。


工业文明创造了物质丰裕的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世界的熵增。消费主义制造的虚假需求不断刺激欲望,信息过载导致的决策疲劳消耗着心理能量,注意力被各种诱惑所蚕食。现代人看似拥有更多选择,实则陷入更深的存在焦虑。个人的自由大为扩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方向摇摆不定的结果。方向不定,决心当然会受到影响;决心不足,选择也就随之贬值了。


大部分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米哈里说“精神熵是常态”。


当精神熵比较高的时候,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大脑的做功能力很低,很多心理能量都浪费在内耗上了。最严重的如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干的刺激,接收所有资讯,而他们并没有控制任何事物进出意识的能力。


在作者看来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就是“心流”。一旦进入心流状态,心理能量就围绕着同一个主题组织起来, 向同一个方向高效率地输出。


与人类相比,动物或许更能感受到心流。动物只关注与自身相关、存在的信息,能保持和谐,体验类似心流的圆满, 而人类常因想做之事超出能力或环境影响而产生精神熵。


要克服现代生活的焦虑沮丧,需从社会环境中独立,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以自我控制的奖赏替代社会奖赏,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面对多样抉择,人们应挑出基本目标,剔除无关目标并排序,避免注意力分散和内心冲突。


心流的专注,加上清楚的目标和即时的回馈,确立了意识的秩序,产生无穷的乐趣的同时也消除了精神熵。精神熵暂时消失的感觉,是产生心流的活动会令人上瘾的一大原因。


米哈里的调查发现,心流的体验,工作时(54%)大大高于休闲时(18%)。但工作时想停止手头事情的人也更多。主要在于人们认为工作是强制的。一旦人们做的是自己想做的工作,想做的挑战,那么在工作中会更能体验到心流而非痛苦。他引用弗洛伊德的话:“快乐的秘诀在于工作与爱”


此外,米哈里表示体育是体验心流的好方法,多种体育运动都具备造就心流的最佳条件: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回馈, 易学难精带来的上不封顶的挑战性。体育的最大功能是帮助人控制自己:既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又要学习控制自己 的精神,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图片

03

幸福源于内心的秩序


人何时会感到幸福?


是有钱吗?显然不是。普通人确实为钱忙碌,钱能舒适但给不了幸福。而搜狐创始人张朝阳早就财富自由,却痛苦了很久甚至抑郁症,最后靠教书走出了人生的迷茫。


汪峰可能也有类似的感受。他的《春天里》有段歌词:“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 在桥下,在田野,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什么都有了之后的他,却感觉没有一穷二白的时候快乐。


幸福并非偶然,它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买不到,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需要靠个人的修持。


真正的幸福,是当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把自己置之度外的时候,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它其实是 一个副产品。你直接追求的并不是幸福,而是把自己变得更复杂。人生要的不是最后终点的结果,而是每时每刻点点 滴滴成长的过程。成长也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的手段。成长本身,就是我们的目的。


作者提出的心流只是一个方法,它背后更大的逻辑是,通过锻炼控制自己的意识,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步要做到的就是,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心流体验。如果一个人决心实现一个困难的目标,所有其他目标都是为这个大目标而存在,他就会投入所有精神能量,培养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技巧,那么所有的行动与感受就会形成和谐的整体,人生各个不同的部分也会契合无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种活动都深具意义。在这种情形下,一个 人的生命就有了意义。


人生本没有意义,意义靠自己创造。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只要方向明确,行动规则清楚,并能提供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任何目标都能使人的一生充满意义。


目标本身通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由目标,集中注意力,投入一种实际可行而充满乐趣的活动。


经历过有乐趣的事,我们就感觉自己有了改变,自我有了成长。到头来活动本身就已带来足够的报酬,自成目标。这样的体验正是心流的内涵之一。体验若能自动自发地产生报酬,现在的生命当然有意义,不需要再受制于将来可能出现的报偿。


我们可以回想自己孩童时期,小孩子在自我意识介入之前,充满好奇心,做任何事都是发乎自然、全心全意的。我们需要找回那颗心流自然涌现的清明的心。


在这方面,巴菲特依旧是众人的榜样。


巴菲特曾表示自己成功就是源自专注。他把自己的生活打造得非常简单且合自己的心意,并诚实面对一切,几乎没有一丝额外的能量内耗。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翻看财报,做投资的游戏,这对他来说是一个终身的乐趣。而他的投资功力在几十年的生涯中更是愈发深厚。愈发壮大的规模依旧保持超高的回报率本身就是一项没有上限的挑战。


巴菲特把自己的生命整合成了大心流。相信巴菲特正是在投资的专注中感到了幸福,才能这么持续一辈子。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进入大心流需要思考的就是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你的选择和挑战,你的方向都是聚焦的。当你方向明确,并专注在此,挑战随之上门,披荆斩棘地前进,你的人生就有机会进入到一个大心流的状态当中。

相当于回答了哲学的经典三问: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那么即使是身处在困境之中,我们依旧能凭借内心的秩序带来希望和幸福感。我们必须找到投注精神能量的新方向, 一个不会受到外来力量影响的方向,以便肯定自己的控制力。围绕着它重新整顿自我。那么,纵然在客观环境里沦为奴隶,主观上仍然保持自由,最不堪的情境也能转变成心流经验。


就像契克森米哈赖在书中所言:“攀岩的神秘就在于攀登本身;你爬到岩顶时,虽然很高兴已大功告成,而实际上却盼望能继续往上攀登,永不停歇。攀岩的最终目的就是攀登,正如同写诗的目的就是为写作一样;你唯一征服的是自己的内心 ……写作就是诗存在的理由。攀登也一样,只为了确认自己是一股心流。心流的目的就是持续不断地流动, 不是为了到达山顶或乌托邦。它不是向上的动作,而是奔流不已;向上爬只是为了让流动继续。爬山除了爬山之外, 没有别的理由,它完全是一种自我的沟通。”


为什么爬山,因为山就在那里。


如果一个人经常经历心流,他的心理就会被训练得越来越有秩序,以后进入心流就越来越容易,即使平时不在心流状态下,也不像一般人那样心猿意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冥想、静坐、打坐。不同的流派却有相近的精神修行方式,古人很早就明白精神修炼的重要性。


当我们能够专注地感受每一次呼吸,每一缕阳光,每一缕微风,或许平凡的生命中皆是修炼,亦是心流的自由和启 示。


图片

04

结语


当今的世界非常需要心流,爆炸的信息和诱惑不断蚕食和切割我们的注意力。很多人像是困在系统里的NPC,配合着世界发展,但找不到自己的路,充满焦虑。


米哈里的《心流》为我们审视生命质量提供新维度。


当你的人生混乱度开始上升的时候,不妨看看《心流》。


愿我们都奔走在热爱里。



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所刊载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预测、研究、宣传材料或投资建议。本文所采用的第三方数据、信息、资料等内容来自本公众号认为可靠的来源,但本公众号并不保证和承诺这些数据、信息、资料等内容的原创性、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亦不会为其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读者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本公众号所刊载内容可能包含某些前瞻性陈述,前瞻性陈述具有一定不确定性。本公众号声明,无论是否出现最新信息、未来事件或其它情况,本公众号均无义务对任何前瞻性陈述进行更新或修改。


东方马拉松公司简介

东方马拉松投资管理公司核心团队创建于2004年,是中国本土价值投资领域最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之一。公司是一家具有全球投研视野、服务全球投资人、将深度价值投资视为根本的平台型资产管理公司。


经过二十多年投研体系的打磨和人才队伍的建设,造就了公司深厚坚实的投研底蕴与能力。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持续进化、特点鲜明的价值投资体系,并打造了教育背景、实业背景、国际化视野、金融从业及实战经验等多维复合型精英投研团队,目前拥有多策略、多产品和多位不同风格的投资经理矩阵,精准匹配全球投资人的个性化需求。


三地办公: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在上海、香港设立办公地点,公司股东于2008年在香港平行注册了资产管理公司,持有香港证监会资产管理类第九号牌照,分别管理大陆、香港和新加坡三类基金。 


公司核心投资研究团队人员具备二十年以上的专业经验,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的专业投资服务。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