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信瑞丰基金基金经理 于军华
对于一家汽车企业来说,汽车销量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销量是万万不能的。
没有了销量,就不能摊薄投入的固定资产、研发费用,无法跟上游零部件厂商谈降本,也很难压下游经销商改进绩效。
本着学霸交卷早的原则,一大批新能源整车厂商在4月1日这天就公布了3月份销量数据。
一、3月份和1季度的新能源销量
3月份主要厂商的同比增速基本都在20%以上,最高的是小鹏和零跑。综合1季度的数据看,各大厂商的同比增速最低的都有16%,比亚迪的增速是60%。
从销售量数据看,1季度新能源相关的整车厂及零配件企业,即便考虑到终端降价和零配件年降,整体收入增速都应该在20%以上,除非公司大部分业务都集中在燃油车上。
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零配件厂商赶了个晚集可以理解,天时地利之下,新能源时代还跟不上节奏,那至少短期内机会不大。
下面看重点企业。
年初以来,比亚迪重磅的技术发布会一个接着一个,2月10日智驾平权发布会,3月17日兆瓦闪充发布会,3月27日云辇Z发布会。行业龙头在前面的无人区披荆斩棘,后面的企业亦步亦趋,摸着石头过河。
这种技术引领推动了行业整体的进步。博世智驾总裁吴永桥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透露,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的当晚,就有很多主机厂老总半夜打电话给他,讨论如何在10-15万价格车型上智驾。
其次是小鹏,算是进入了良性的发展快车道。
2025年3月23日至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在北京举行。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作为唯一受邀的中方汽车企业代表做了发言。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是战斗机发展历程的映射
当下的中国汽车行业,处于快速的技术迭代推动行业发展的新阶段。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一年的发展可能要超过燃油车的十年。但是跟以往的技术进步竞争格局不同的是,能够最终上牌局的厂家并不多,现在的这些厂商,只要跟着走,最后就一定有机会。
汽车行业的技术进程,其实已经在战斗机上演示过一遍了。飞机制造和汽车制造有很多的共同点,比如BMW,前身就是德国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
在战斗机发展史上,有个非常明显的分界线,那就是二代三代战机。
二代战机的代表是米格21,高空高速,最高速度两马赫,体现了超音速的暴力美学。这一代的飞机整体上以机械结构为主,结实可靠,但智能化水平聊近于无。
下一代战机的代表是F16,这款战机相比二代战机的升级点是电传飞控+数据链。电传飞控就是将原来飞机机械操控改成了电动,通过电信号驱动终端舵机通常是电机修正飞机的动作。至于数据链,则是一种通讯技术,将多个飞机和地面指挥中心连接,实现信息共享。
汽车的电动化,目前走的就是三四代战斗机替代二代战斗机的老路。
汽车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已经经历过两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模式,第二次是上个世纪的模块化生产模式,代表是现在的丰田大众等车企。但这前两次变革都建立在燃油车基础上,电动车需要新的制造范式。
汽车电动化的起点是特斯拉Model3,大家一般只看到了特斯拉的外形和百公里加速度,这些都是电池电机的直接产品,实际上特斯拉最大的创新是划时代的电子电气架构。
特斯拉之前的燃油车,也做出过升级电子电气架构的尝试,但因为燃油车电池容量有限,支撑不了全体系的电动化,所以是特斯拉拉开了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升级的序幕。
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也是特斯拉进行OTA和智能驾驶的基础。这个进步,相当于飞机抛弃了机械飞控,改成了电传飞控,其核心逻辑和技术原理也都是一致的。所以,没有先进战斗机生产经验的国家,实际上是很难做出优秀的电动车的,因为这两者的技术原理非常接近。
但特斯拉的工作做了一半,虽然电子电气架构搭好了,只不过这个系统软件够软,硬件却不太行。这部分工作就交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手中。
首先是三电机、四电机系统,汽车电机数量越多,汽车行驶的自由度就越高,能够完成的动作就越多。最终的轮毂电机,理论上可以实现任何轨迹的平面位移。
其次是制动和转向,当前的汽车刹停和转向,还要依靠机械装置,但以电机为基础的线控制动和转向技术已经成熟,在中国推广的速度也在加快。
最后是悬架,仰望U7的电磁悬架,通过直线电机解决了传统机械悬架的控制问题。仰望U7也是到目前为主,在硬件上最接近全数字电动化的整车。
三、未来的五大十万亿级产业
以电动化为代表的新能源可能是下一轮康波大周期的钥匙。
在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欧阳明高给出了未来的五大十万亿级产业的预测:
1、新能源基础产业:包括光伏、风电、锂电池等,预计未来十年产值将增长三倍。
2、新能源汽车产业:2035年全球销量有望接近3000万辆,保有量达两到三亿辆,纯电动乘用车将重新回归主体地位。
3、交通全面电动化产业:涵盖电动火车、船舶、飞机、农机、载用装备、移动机器人等。
4、智慧与零碳能源产业:包括车-能-路-云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
5、绿色氢能产业:预计2050-2060年,中国绿氢年需求总量约1亿-1.7亿吨,产值约2万亿-3.4万亿元。
风险提示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此文或节目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资料中全部内容均为截止发布日的信息,如有变更,请以最新信息为准。投资者购买基金时,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自行做出投资选择。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2025-04-03 15: 04
2025-04-03 15: 04
2025-04-03 15: 04
2025-04-03 15: 04
2025-04-02 19: 59
2025-04-02 19: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