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信瑞丰基金基金经理 于军华
智能驾驶最近进入冷静期。
自2月份行业龙头开启全民智驾之后,智能驾驶开始在汽车行业按下了加速键,这个速度甚至让部分从业人员感到了焦虑。博世智驾总裁吴永桥在一次接受采访时透露,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的当晚,就有很多主机厂老总半夜打电话给他,讨论如何在10-15万价格车型上智驾。
但智驾推进速度过来带来的负面效果也显而易见。于是就有了2月28日、4月16日两个新的监管落地,包括不得使用智驾、高阶智驾、脱手、脱眼等词汇,L2级别自动驾驶不得使用接管词汇,限制OTA的频率等举措,为人声鼎沸的自动驾驶浪潮泼了一盆冷水。
一放就死,一管就乱,智驾行业也会陷入这么一个怪圈么?
当然不是。
现在的问题是宣传跑得比实际做的快太多。监管的方向是要求从业人员加快实质推进的速度,而不是在宣传词汇上比谁嗓门更大,谁更激进。
最近两年智驾行业最明显的特征是单车智能发展一骑绝尘,车路协同徘徊不前。得益于传感器成本的快速下降和算力的提升,单车智能的低门槛、灵活部署的优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车端的智驾配置提升很快,再加上整车端智驾能力的提升对于消费者来说立竿见影,商业路径容易形成闭环,因此单车智能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车路协同。
但是单车智能面临的问题是上限不高,也就是说升级高阶智驾的难度比较大。
根据国标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汽车驾驶自动化一共可以分为从L0到L5的6级,这其中最大的飞跃是从L2到L3。
L2及以下,只能称作驾驶辅助,L3级及以上就是自动驾驶了,虽然还会加或多或少的定语。现在世面上所有主流的智驾系统,包括供应商和整车厂,最多是L2.9999循环级别,离L3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L3和L2从功能上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分别,主要的区别来自于责任划定,通俗的说就是出了事谁背锅。L2级别下,发生事故责任都在司机,L3则区别情况,整车厂和系统供应商不能免责。在L3的国家标准里面有这么一句,“在发出介入请求后,继续执行动态驾驶任务一定的时间供动态驾驶任务后援用户接管”,意思是如果自动驾驶系统需要司机接管,必须给出司机“一定的时间”去做反应。围绕这个“一定的时间”到底是多长,后续可能会有权威的司法解释出台,但一定不是眼看就要撞到墙了才给司机0.1秒去做反应。
L3级别智能驾驶的需求,可能意味着,单车智能这条路即将到尽头了,车路协同将再次迎来发展契机。
2022年有一篇文章《中美电动车对决:特斯拉大败局》,就已经把这其中的逻辑讲清楚了。
游戏里的难度曲线,学习中的高原现象,说的都是一个事,长期的进步之后会进入到一个区域,这个区域投入很高,但是收益却很低。
单车智能过去两年进步很快,发展出了重感知轻地图,端到端的趋势,但目前阶段明显进入了一个高原期,或者说这个高原期早晚要到来,因为驾驶是一个长尾效应非常显著的行为,你只需要投入100的资源就可以做的99%的优秀,但再往前进一步,做到市场可以接受的99.9%,投入可能就要增加上百倍。
单车智能已经从规模效应走到了规模不经济的阶段,要想实现从99%到99.9%甚至99.999%的进步,性价比最高的方案就是车路协同。
这个逻辑其实在现代战斗机发展史上已经有所印证,一二代战机基本上靠的都是单打独斗,通讯主要靠无线电,三四代战机就开始推广C4I系统,讲究空地天联合,飞机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全部的信息化系统由各类侦查卫星、预警机、地面雷达站以及各个终端战斗节点比如士兵、坦克、飞机等组成。终端战斗节点够用即可,不会有人往高达化发展其中某一个战斗节点,比如坦克已经不再承担防空功能,只用于地面作战。
单车智能往下走,基本上就是大算力+多传感器,这条路目前已经看到了上限,下一步需要路的配合。
路端看似困难,实则可能是水到渠成。
因为自动驾驶的实现路径,一定是先从封闭区域到开放区域。先在某个区域内实现智能驾驶,然后再向外拓展。这个封闭区域,可能是一段高速公路,也可能是一个城市的某个城区。可以重点在这个封闭区域内部署各类基础设施,通过车路通讯,实现最大限度的路面感知,补足现有单车智能的盲点,从而低成本的实现区域内的无人驾驶。
车路协同的未来,就是智慧城市。
风险提示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资料中全部内容均为截止发布日的信息,如有变更,请以最新信息为准。投资者购买基金时,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自行做出投资选择。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2025-04-22 15: 43
2025-04-22 15: 43
2025-04-22 15: 43
2025-04-22 15: 43
2025-04-22 15: 43
2025-04-22 15: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