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挖掘汽车零配件行业的投资机会

北信瑞丰基金 2025-09-02 11:37

北信瑞丰基金基金经理 于军华

于军华,CPA非执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学硕士毕业;20年汽车行业研究投资经验;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汽车行业分析师,宏源证券汽车行业研究员,2014年4月加入北信瑞丰,负责制造业尤其是汽车行业研究投资工作,现任北信瑞丰中国智造、丰利、鼎利产品基金经理。

1、关于智驾,有一家外资Tier 1 供应商,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说,高阶智驾必须收费,免费普及将致行业灾难,怎么看这个观点?

关于智驾,目前存在两种模式。

一种是收费模式,以特斯拉和华为为代表,另一种是走智驾平权下的免费模式。

第一类模式下的厂商代表了业内智驾的最高水准,这样才有能力从消费者手中获取费用。特斯拉的智能辅助驾驶(FSD)定价6.4万元,华为HUAWEI ADS(乾崑智驾)高阶功能包标准价格为一次性购买3.6万元。

第二类是一般整车厂商采取的方案,主要是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这些主流车企。比如比亚迪今年首先提出了智驾平权概念,将搭载“天神之眼”的高级别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下探到了10万元级市场。奇瑞发布“猎鹰智驾”,小蚂蚁智驾版首次将智驾平权的极限下放到了6万元级。

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如果采取收费模式,主机厂或者核心智驾供应商可以从智驾系统中获得收入,从而摊薄研发成本,代价就是智驾推广速度慢。如果不收费,主机厂就可以不断扩大用户对于智驾的使用量,从而快速积累更多的数据用来推动智驾算法迭代,代价就是主机厂和供应商成本压力比较大。

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Tier 1的供应商,自然是希望能够推广收费模式,这是由他的立场决定的。商场,没有单纯的对错,只有利弊权衡。

 

2、从以上智驾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来讲,未来这两种模式哪种更可能成功?对我们当下股市的影响是什么?

现在的汽车市场,智驾方向的竞争异常的激烈。特斯拉和华为目前在智驾方面领先,但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传统整车厂也在不断加大投入。

比亚迪的王传福早就表示,“汽车上半场是电动化,核心是电池,下半场是智能化,关键是芯片”。既然早早就选定了智能化的战略方向,那后续肯定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和资源投入,智驾的竞争,或者说军备竞赛,肯定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到现在为止,我们很难判断哪种模式是终局。现在收费模式的龙头特斯拉,将来为了拉动销量,有可能推动FSD免费,同样,比亚迪哪一天规模上去了,也可能逐步对智驾进行收费。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两种模式目前看影响不大,但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比较直接。

关键是估值。因为两种模式带来的企业估值天差地别。

传统的整车厂,卖硬件的这种模式。根据wind历史数据,终局的估值基本上就是市盈率20倍左右。如果看市销率,一般也就是2,因为销售净利率10%,20倍市盈率,对应的市销率就是2。

但如果采取智驾收服务费的模式,根据wind历史数据,那市销率就可以提升到10。因为智驾收费是按软件估值的,软件我们都知道,固定成本高,但一旦过了固定成本线,剩下的基本都是利润。终局状态下,智驾服务可以做到50%的销售净利率,同样是市盈率20倍,市销率就可以做到10。

这中间就是5倍估值的差距。

实际上,在2015年的这一波TMT牛市中,根据wind历史数据,给的计算机公司的估值,市销率基本上都是50、100起。从想象力来看,显然智驾收费模式的上限更高,空间也更大。

 

3、测算智驾市场的总量及对成长性的判断。

智驾主题现在肯定不是牛市,因为大家现在还是按部就班的看市盈率,根据wind数据,大部分核心智驾供应链厂商市盈率还控制在30倍以内。

如果是牛市的主题,现在至少应该要看市销率了,10倍可能刚刚就是个起点。

对于智驾系统这个市场的容量,免费模式要比收费模式小得多,因为免费模式就是传统的汽车零配件估值思路。免费模式是TO B,主要从整车造价角度,评估一辆汽车上智驾系统的成本。

(以下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

行业分析的角度,一般认为智驾系统的造价,不应该超过整车造价的4%,其中硬件软件各一半。也就是一辆造价10万的新能源汽车,整个智驾系统的成本,不应该超过4000元,其中各类硬件,包括传感器、芯片占一半,也就是2000元左右。

按照中国市场每年3000万汽车销量,平均造价10万计算,单车智驾系统4000元,这个市场大约1200亿。

这个1200亿是下限,上限是汽车电子的整车价值量。

目前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汽车电子将占到整车造价的50%,同样是中国市场3000万年销量,平均造价10万,上限是1.5万亿。

1200亿到1.5万亿,智驾市场的容量上下限差别很大。但目前通常的市场预测,基本都认为中国智驾市场的容量上限应该在5000-6000亿左右。

至于成长性,2025年刚刚处于智驾的下半场,可以对应电动化的起点2020年,未来每年20%-30%的增速只是下限,很多品类会出现每年翻倍的增速。

 

4、对现在的智驾系统做一下零部件的拆分介绍

汽车智能驾驶的软硬件按照层次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

感知层一般可以分为环境感知、车身感知和网联感知这三部分。

环境感知大家都比较熟悉,就是传统的四大硬件传感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这些。车身感知主要涉及到导航,包括各类行车速度、车身姿态传感器。至于网联感知,则主要是汽车与外界进行通讯的一些设备。

市场目前比较关注的是传统的四大硬件传感器,比如说激光雷达就一直是市场焦点,因为这个配置比较直观。相对来说车身感知和网联感知就离大家的认知相对比较远。此外,网联感知这一部分,主要跟车联网,或者说车路协同相关,目前还处于比较早期。

第二层是决策层,主要是针对车载计算机。

怎么理解这一部分呢?可以参考手机的进化历程。最早的手机就是一个移动的电话,现在的手机是一个小型的计算机,只不过恰好能打电话。同样看汽车,汽车最初的功能是一个交通工具,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样是一个计算机,只不过恰好有四个轮子。

决策层这一部分就是通常理解的车载计算机部分。主要包括异构计算硬件、系统软件和功能软件三大部分。其中异构计算平台就是把各个不同类型的芯片统一起来,包括CPU、AI单元,以及各种各样的域控制器。系统软件就是计算机上常用的操作系统,比如说Windows,只不过车载计算机操作系统通常用安卓,或者Linux。至于最后的功能软件,就是各类自动驾驶框架和程序。

第三层是执行层,针对的是线控底盘。

传统燃油车采用的是机械底盘,线控底盘主要是用电信号取代机械联结与机械能量传递,响应速度快,控制精确,还可以实现软硬件解耦。

线控底盘的问题就在于涉及到操控,属于安全件,难度有些大,当然产品的利润率也还不错,一旦攻进去很容易形成护城河。

从这三个层次来说,感知层最容易,其次是执行层,最难的是决策层,因为跟计算机行业直接相关,所以突破的难度最大。

 

5、关于激光雷达,马斯克曾经说过,“任何依靠激光雷达(开发自动驾驶)的企业注定完蛋。这些昂贵的传感器毫无必要,就像是长了个昂贵的阑尾”,怎么看这个观点?

以下部分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

激光雷达是一个市场关注度很高的智驾品类。我们先看最新的数据。

禾赛科技刚刚公布了2025年2季度的数据,其中激光雷达总交付量达到 35.2 万台,同比增长 306.9%。

这个数据说明了,激光雷达市场正在高速增长。

马斯克代表的是纯视觉路线,这条路线的代表,除了特斯拉还有小鹏。

其他的中国厂商主要走的是多传感器融合路线,典型的就是在高阶智驾上采用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到底有没有用我相信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关键是成本。

马斯克支持纯视觉真的是情有可原。

Velodyne,翻译过来威立登,世界车载激光雷达的鼻祖。Velodyne主流的64线激光雷达,2017年官方定价8万美元一台,加上各种税费到中国接近70万人民币。而且一辆车一颗激光雷达还不够,至少两颗,这就是140万人民币。

2016年4月上市的特斯拉model3才卖3.5万美元,一颗激光雷达能买两辆特斯拉。这个价格,马斯克要是不支持纯视觉路线才不正常。

问题在于,中国降本的速度远远超马斯克的预期,有一种说法是:“欧美企业成本抹零是把零头抹了,中国企业成本抹零是把整数抹了”。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当下的中国厂商激光雷达的报价已经降到200美元每台,相比2017年时Velodyne单台8万美元的报价,直接抹掉了万千2个整数位。

禾赛的数据,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的智驾市场,正在高速增长。

 

6、为什么智驾需求增长很快,但相关股票却没什么表现呢?

我们其实是很难预测股市的走势的。

目前智驾整体表现疲软,原因很多,我们在这里不想硬去解释。

但我想说的是,目前没有表现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行业需求在,成长性也在,再加上估值离泡沫化还很远,甚至于现在很多主题一听说汽车股就避而远之。

如果从主题投资的角度,我们也一直认为,汽车智能化刚开始,这是一个至少5年的长主题。

机会只会迟到,不会缺席的。

 

风险提示: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此文或节目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资料中全部内容均为截止发布日的信息,如有变更,请以最新信息为准。投资者购买基金时,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自行做出投资选择。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