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下起“红包雨” 分红潮背后有新逻辑

2025-09-17 10:36

2025年的A股分红,比以往时候来得更多一些。


截至8月30日,A股已有810家公司公布了中期现金分红方案,合计派现超过6400亿元,金额和公司数都创下了新高。


而且,今年的分红和以往有些不一样。过去,中期分红往往是少数大企业的“保留节目”,但现在已经变成了更多公司共同参与的“集体行动”。从央企到地方国企,从资源能源到金融消费,从传统龙头到成长企业,各类公司都在用“真金白银”回馈股东。小夏数了数,有300多家公司是第一次参与中期分红,这种广度和力度,反映出分红正在成为市场的共识。


从行业分布看,金融、电信运营、能源等传统高股息行业依旧是分红的主力。这些行业业务模式成熟、现金流稳定,具备持续分红的天然基础。


为什么今年分红氛围这么浓?小夏觉得,背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是政策引导。新“国九条”等制度强化了对分红的约束与激励,不分红的企业会被约束,多分红的企业会得到鼓励,方向已经很明确。


其次是资金需求。社保、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加速入市,这些资金对稳定现金流回报有天然偏好,而高分红正好契合他们的投资逻辑。


最后,企业稳健的业绩也夯实了分红底气。截至8月31日,全市场共5432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近六成公司营收正增长,超四分之三公司实现盈利,2475家公司净利润正增长,1943家公司营收、净利双增长。业绩修复给了它们底气,也让更多企业愿意通过现金分红向市场传递信心。


从这些角度看,今年的中报分红,不仅仅是一次规模上的突破,更意味着A股分红文化正在成熟。越来越多的公司把分红视作经营的必选项,而不是可选项。这种变化,不但让股东得到实实在在的回报,也有助于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几方面。


第一,它正在悄悄改变市场的投资理念。过去大家爱炒概念、博差价,追的是一时的热闹。但分红多了,市场会慢慢把目光转向企业的内在价值和长期现金回报。这不仅能让投资更有根基,也能让估值体系变得更合理。


第二,高分红也会倒逼上市公司练好内功。分红得靠真金白银的利润来支撑,这就促使企业专注于主业、提升效率。长期来看,那些缺乏持续盈利能力的公司会被市场自然淘汰,留下来的都是更优质、更可靠的企业。


第三,分红还能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和市场的稳定性。每年拿到现金回报,股东的持股体验自然更好,也更愿意长期持有。这类投资者多了,市场就不会因为短期波动而轻易被情绪左右,整体的韧性也会更强。


说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还是有一个现实的疑虑,那就是红利策略是不是还值得坚持?


毕竟,指数上攻到3800点以后,市场风格明显偏向科技和成长,高股息板块的相对收益似乎没有之前那么亮眼。


小夏的看法是,红利策略并没有失效,只是市场风格短期有所切换。高股息资产的价值,在于提供长期稳定回报和低波动特性,起到压舱石作用。科技代表短期爆发力,红利代表长期稳定性,两者在投资组合中其实是互补的关系。


因此,从长期来看,红利策略可能仍然是有效的。毕竟,在海外事件扰动频发,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高股息资产现金流充沛、业务模式成熟,展现出比其他资产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温馨提示:本文所述不作为个股推荐。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关推荐
打开APP看全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