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移动支付早已成为消费者日常使用的主要支付方式。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回收了51214份面向移动支付用户发放调查问卷,并在近日发布了调查结果。这份《2020年移动支付用户问卷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去年有74.0%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较前一年提高4.4%。
移动支付使用频率的提高主要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使得用户使用“非接触式”移动支付的需求增多,与此同时,移动支付用户对放宽支付限额的需求也较2019年大幅提升30.8个百分点。
而在这一过程中,报告显示,微信取代支付宝,成为了用户最常使用的移动支付产品。有支付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在小额高频领域,微信支付相对于支付宝几乎是占据绝对优势的,也是因此,支付宝成为第一个冲向刷脸支付的排头兵——它正希望能绕开微信APP打开频率这一天然优势,开辟移动支付新的战场。
微信比支付宝更“受欢迎”?
在这移动支付频率与需求双双增多的一年中,微信取代支付宝,成为了用户最常使用的移动支付产品。
报告显示,2020年,用户最常使用的移动支付产品是微信支付、支付宝和银联云闪付。其中,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比例已经超过支付宝,从2019年的87.3%增至92.7%,而使用支付宝的比例为91%,与2019年基本持平,使用云闪付的比例则小幅降低,从2019年的78.9%降至74.9%。
这一点或与移动支付的小额高频特征日趋明显有关。报告显示,2020年,单笔支付金额在百元以内的用户占比超38%,较上一年大幅提高23.3个百分点,小额特征日渐显著,在地铁、公交日常出行及其他小额便民领域场景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
有支付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由于微信天然的社交属性优势,在小额高频领域,微信支付占据了绝对优势。亦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支付宝最先推出刷脸支付产品,欲抢占这一市场,也是因为刷脸支付能够绕开支付宝APP打开频率这一相对短板。
但在2020年,疫情期间多次出现的个人信息泄露风波以及刷脸支付第一案等事件的出现,加之相关法律制度不断推进、完善,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也在日趋加强,对刷脸支付等需要采集生物信息的技术更加敏感。
报告显示,用户对使用生物识别技术的接受度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由2019年的84.4%降至2020年的82.6%。个人隐私泄露也成为用户在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移动支付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时最担心问题,占比79.6%,较2019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移动支付用户对客户权益保障措施的期望较2019年有所提高,及时进行支付风险提示、畅通客户投诉渠道、对客户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是用户关注的重要问题;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的重视程度持续增强,安全隐患也依旧是移动支付用户担心的首要问题。
支付资金来源回归银行账户趋势明显
这一年里,借记卡和第三方支付账户仍是移动支付首选方式,但移动支付资金来源回归银行账户的趋势已经明显。
报告显示,2020年,使用借记卡进行移动支付的用户占比最高,为76.6%,较2019年提高2.7个百分点;使用第三方支付账户的用户占比为71.0%,与2019年基本持平;使用信用卡账户的用户占比明显提高,为69.5%,较2019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同时,使用信用支付产品(如蚂蚁花呗等)和货币市场基金(如余额宝等)支付的占比较2019年有所减少,分别下降8.2和3.9个百分点。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表示,信用卡支付占比提高需考虑客观条件因素,过去由于绑定信用卡与借记卡进行移动支付的费率不同,有的商家直接不开通绑定信用卡支付这一选项,现在绑定信用卡进行移动支付则更加普遍。
“确实有出现移动支付资金来源回归银行账户的趋势,但也需要考虑到调查样本并不多,小幅波动的代表性有限。”他补充,不过,近年来,花呗等信用支付产品的舆论争议较多,加之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产品收益率不断走低,用户使用占比下降也是情有可原。
此外,报告显示,移动支付用户对放宽支付限额的需求较2019年大幅提升,提高30.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导致用户使用“非接触式”移动支付频率和需求增多,从而对支付限额提出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