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国保险业也将肩负更大的责任。”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说。
周延礼深入分析了“双循环”新格局对我国保险业提出的要求,以及保险业面临的机遇。他认为,未来我国保险业将在服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他还就多个保险业相关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悉,周延礼今年的提案将聚焦农业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保险资金运用、绿色金融等领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 周延礼
“双循环”新格局下保险业面临的新要求、新机遇
证券时报:我国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您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保险业提出了哪些要求?
周延礼: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我国保险业也将肩负更大的责任。新发展格局对我国保险业提出了以下要求。
一是要求我国保险业充分把握服务经济本源,积极助力“国内大循环”发展建设。保险业作为金融服务行业,应时刻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不断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的保险产品体系。在强化保险保障的同时,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扩大交通、能源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挥好保险资金在直接投融资体系中的作用。保险资管机构可充分发挥产品多元化、资金长期化、投资稳健化的显著优势,通过股权、债权、资产证券化等多种形式投向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解决新发展格局的痛点难点堵点,承担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血液和资本力量的直接融资职能,助力解决各类“卡脖子”和瓶颈问题,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是要求保险业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保险业跨境服务能力。目前,中国保险业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具有充分竞争力的市场环境,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筑这一市场环境的必要条件。进一步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要求我国保险业要充分做好“走出去”的准备,这要求保险业积极落实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引进外资,积累外资管理经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同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协助险企应对贸易风险,进一步提升跨境服务覆盖面,积极发挥中国保险企业的优势,不断提升保险企业服务海外市场的能力,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我国保险业的全球影响力。另一方面,我国保险业也要积极“引进来”,并充分做好应对新竞争环境的准备。外资保险机构的引入为我国保险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在与外资机构开展竞争与合作中,中资保险机构可以更深入理解国际保险市场的文化、规则与技术。未来我国保险业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稳步推进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三是要求我国保险业坚持借助技术发展持续推动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保险业要加快信息科技和保险融合发展,提升保险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与保险深度融合的趋势,保险业要在财富管理、中高端消费、个性化保险服务方面创新引领并培育新的保险增长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保险行业应合理布局云计算,保险信息化基础建设要与国家的5G网络建设同步推进,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四是要求保险业不断探索科技监管的理念,完善金融保险科技监管体制。为推动金融科技发展,一方面应支持金融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创新,另一方面,应坚持创新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要为实体经济做贡献。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属性,把所有的金融活动纳入到统一的监管范围。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手段,优化业务审批、实施流程再造,建立以诚信系统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为进一步深化保险“放管服”改革提供便利。
证券时报:保险业有哪些重大机遇?
周延礼:未来,保险业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一是服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供难得的机遇。保险业已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上进行了多项尝试和探索,如稳步推进税延养老保险试点和大力推动商业养老保险。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开始布局“保险+医养”领域,为老年人提供集风险保障、医疗诊治、养老看护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方案。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我国仍面临较大的养老压力,依旧存在基本养老金面临较大缺口,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未来,保险业要进一步聚焦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度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并积极针对老年人群进行专项健康医疗保险产品的开发。同时推进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落地和革新,加快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业务发展,在明确养老金融产品标准的同时,稳步推进创新试点,为养老金融全面发展探索出新的道路。保险业应多管齐下,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全方位的养老金融及服务体系。
二是发展普惠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保险业作为最贴近民生、最具保障作用的金融主体,天然具有普惠基因。新冠疫情促进了更多中小企业以及弱势群体的保障需求释放,这就更需要保险业加速发展普惠金融相关服务,针对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在产品保障、服务供给以及资金管理上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加快推进保险业转型发展。保险科技的广泛应用,使得以前不可保的标的得以承保,增强了风险控制和反欺诈能力,为保险助力普惠金融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同时,科技赋能的智能化、便捷化的线上核保理赔和客户服务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增强保险的触达率,使得保险业得以不断推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最终实现保险的普惠,让金融服务惠及千万家。
三是积极拓展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保险对服务脱贫攻坚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需要不断“扩面、增品、提标”。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险业可以持续发挥经济补偿和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保险业天然与风险较高且风险集中的农业有着天然的契合,作为一个风险分散工具,农业保险产品一方面可以有效为农业振兴和农民增收提供风险屏障,另一方面保险也可以为农民增信,协助政府及相关银行企业做好风险管控及风险对冲。农险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补贴转型,更好地和国际接轨,助推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保险不仅是金融行业服务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重要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四是积极服务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产业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发展健康产业对满足民众健康需求、提高服务业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要立足于提供长期保障,加快发展长期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与基本医保形成结构互补,从保险自身看,长期商业健康保险可以积累长期资金,便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提高收益率,提升保障能力。二要立足于扩大覆盖面,坚持为全体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着力提高商业健康保险覆盖面,运用“大数法则”来分散风险,充分体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助共济”的商业健康保险宗旨。三要立足于保障实际医疗支出。将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纳入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通过保险机制,降低人民群众的实际医疗负担。四要立足于合理的利益激励机制,通过区别定价和费率浮动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和健康人群为未来健康保障投保,引导养成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的良好生活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实现从“保疾病”到“促健康”的转变。五要立足于积极参与管控不当医疗行为,鼓励保险业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医疗卫生综合治理和支付方式改革,通过智能控费等方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对不合理医疗行为的管控,减少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缓解“医疗通胀”问题,体现行业专业能力。
保险业在养老“三支柱”上都有独特优势
证券时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首次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您看来,保险业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可以发挥怎样作用?
周延礼: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0年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商业保险在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挑战,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增强养老保障体系可持续性等方面大有可为。总体来看,保险业在助力第一和第二支柱建设、加快第三支柱发展方面都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第一,助力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建设。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上,保险业参与基本养老保险经办和基金投资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江苏宜兴、四川德阳等地开展经办服务新农保工作;截至2020年末,6家保险机构获得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第二支柱上,保险业对企业(职业)年金市场参与最早、重视程度最高、投入最大,成为企业年金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占据市场领先地位。截至2020年末,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为7.4万家企业提供受托管理服务,覆盖超过1500万人,累计受托管理资产1.15万亿元,约占企业年金法人受托业务的70%;投资管理资产余额1.2万亿元,市场占比约55%。截至2020年末,保险业在职业年金市场受托管理资产超过8000亿元。
第二,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以商业养老保险为代表的第三支柱包括多种形式的养老金融产品,是个人自愿参与的,以各类商业养老金融产品为载体、市场化的个人养老保险制度,具有较强的市场属性和金融属性。其本质是个人购买各类养老金融产品形成的养老金积累,是个人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发展第三支柱能缓解基本养老和财政压力,也有利于扩大覆盖范围,使更多民众不受就业形式、就业单位等限制,开展更为有效的长期养老金积累。通过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在第三支柱中建立覆盖广泛的养老资金安全垫,有效增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据统计,具有养老属性的商业保险已积累责任准备金约3.3万亿元,其中,养老年金保险期末责任准备金约5800亿元。
第三,开展适老、涉老商业保险,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一是鼓励保险公司发展各类老年人保险产品,增加老年人可选择的商业保险品种,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探索编制老年人常见重疾病种发生率表,为老年人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提供定价基础。出台长期医疗险相关政策,从制度上解决老年人和患病人群难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问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开相关产品年龄限制,满足老年人风险保障需求。意外险、医疗险产品首次投保和可续保年龄逐步提高,部分产品投保年龄放宽至80周岁,最高可达99岁,其他保险产品投保年龄也在不断提高。
二是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高等优势,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建设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等项目,为入住老人提供全面保障服务,增加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医疗、养老和保险产业的融合发展。截至2020年底,共有10家机构投资49个养老社区项目,建筑面积近150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950亿元,设计床位8.9万个。
三是将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业务扩大到全国范围开展,帮助老年人拓宽养老资金来源,满足老年人希望居家养老、增加养老收入、养老金终身领取等核心诉求。截至2020年底,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共有127户家庭187位老人参保,保险公司已累计发放养老金1489万元。
防范风险是实现高质量投资的永恒主题
证券时报:去年新冠疫情突发加剧了全球市场复杂性,国内险资投资如何把握机会、防范风险?
周延礼: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是金融投资的前提。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全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实现了国民经济正常循环、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充分说明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为下个五年指明了经济发展的方向。
2020年,尽管境外资本市场持续波动、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但境内资本市场较为平稳,保险资金境内投资收益较为稳定。截至2020年12月末,保险业总资产为23.3万亿元,同比增长13.29%;资金运用余额为2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7.02%。
2021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临的风险依然复杂严峻。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在任何经济周期,都需要寻找投资机会,而防范风险是实现高质量投资的永恒主题。保险机构要保持密切关注,未雨绸缪,持续提升公司治理有效性,不断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
一是提升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水平。加强党的领导,科学制定公司战略和绩效考核机制,构建清晰的股权关系,股东依法履行义务、规范行使权利,提升董事会履职有效性,监事充分行使监督职能,准确定位高管职责。
二是加强风控体系建设。完善风险治理架构和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的全面性、独立性、透明性和公平性。坚持投资业务与风险防控水平相匹配,合理控制风险敞口,增强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是不断提升资产负债匹配管理能力。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机构实现高质量投资的基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负债端,开发内含价值高的保险产品,控制高预定利率产品规模,重视独立账户产品发展,积极稳妥控制保单成本。在资产端,加强资产负债协同,加强投资专业队伍建设,强化长期业绩考核导向,开展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提升收益水平。
四是巩固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强化宏观研究和大类资产市场研究,构建完善资产配置决策体系,提升跨周期跨市场的固定收益、权益和组合投资管理能力。
保险资管要发挥保险产品的中长期特色
证券时报:国内资管市场前景全球瞩目,外资资管巨头纷纷唱多并加大布局。您如何看国内大资管市场的发展趋势?保险资管立足竞争的关键是什么?
周延礼: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资管巨头加快了进入我国的步伐。资管新规的发布进一步推动资管行业回归本源,各类资管机构在统一的监管标准下,依据不同的战略定位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共同服务于社会融资需求和居民财富管理。从发展趋势看,以下几点比较突出:
一是养老金市场成为资管业务重要资金来源。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国内养老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养老性质的资金成为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增量资金,具有长期资金管理经验和优势的资管机构,将具有更多发展空间。
二是金融科技革新推动资管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变革正在重新塑造资管行业的价值链,涉及客户营销、资产配置、组合管理、交易运营等全生产管理链条,科技和数字有效增加了资金获取渠道,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资产管理效率。
三是头部效应更加明显。随着领先资产管理机构在品牌效应、分销渠道、成本优势、数字科技等方面优势地位的确立,强者恒强的格局更加明显,资金加速流向头部机构,中小资管机构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面对新形势,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坚守服务保险保障的初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理了70%的保险资金,可以说保险业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的源头。离开了保险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坚持审慎稳健的投资理念。加深对保险资金运用规律的认识,持续提升长期大类资产配置、再投资风险管理、跨周期稳健投资等方面能力,为保险资金提供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
三是发挥保险资管产品的中长期特色。继续主动创设更多的长久期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满足保险资金、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的配置需求,服务提高社会直接融资比重。
四是提高专业化运作水平。提升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作用,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运用,促进资管业务和科技能力深度融合,建立完善安全高效的投资管理体系和交易运营保障体系,推进保险资产管理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