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2000年以来新低,近十年间,人口惯性增长阶段正渐趋尾声,人口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时代则渐行渐近。到“十五五”时期,中国会迎来人口总量的“拐点”。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劳动力人口下滑,人口数量红利逐渐消失,城市之间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
近些年来,国内各个城市“抢人”大战频频上演。早在2017年初,武汉打响全国“人才大战”的第一枪。紧接着,西安、郑州、杭州、成都、南京等城市纷纷响应,相继出台了相关引才落户政策。就在今年8月底,芜湖推出了自己的“紫云英人才计划”,对不同层次人才给予购房款补贴、租房补贴、生活补贴。
东北三省十年间人口净减少超千万
通过对比第七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窥见这十年间城市人口的变迁,本文主要从人口流出的角度予以分析。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显示,8座城市2020年常住人口较十年前减少超过100万,分别是保定、绥化、四平、资阳、齐齐哈尔、六安、安庆、通化。
人口净减少数量前100的城市中,均为非省会城市,这其中有三成城市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黑龙江入围城市12座最多。省会城市长春和沈阳,以及副省级城市大连近十年人口出现了净增长,是东北三省仅有的3座人口净增长城市。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与十年前相比,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山西、内蒙古、甘肃人口数量均为净减少状态。东北三省人口净减少数量排在全国前三,合计净减少超过1100万,这个数量相当于长沙、青岛去年的常住人口。2019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出生率全国垫底,自然增长率也是唯一的三个负值。
东北三省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进入90年代以来,东北的经济增速放缓,下岗失业问题严重,并且随着住房、就业、福利、保险等制度改革,原有的体制优势也不复存在。无论对于本地人口的生存,还是对于流动人口的吸引力,都稍显不足。山西、内蒙古、甘肃三省是我国的传统资源地区,在近十年时间里,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主的新兴经济快速发展,过于依靠资源的地区发展受阻,产业转型缓慢,劳动力人口向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周边京津冀城市群转移。
从净减少幅度来看,东北人口外流现象最显著,前十名单之中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共有9座城市入围,占比九成。四平、通化、绥化、白山、七台河等东北城市人口净减少幅度均在20%以上。吉林省四平市人口净减少幅度46.41%排在第一位,这座城市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6.6亿元。除东北城市外,四川资阳近十年常住人口净减少幅度排在第三位,这主要是由于资阳紧邻西部中心城市成都,由于成都的吸洪效应,加上简阳划归成都代管,导致人口出现较大减少。
北方城市小学生数量锐减
一般来说,作为潜在的受教育人口,劳动力储备,以及重要的消费市场,小学生数量的多少,意味着一座城市是否有足够的朝气、活力和想象空间,也是衡量一座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城市小学生数据暂不完整,暂以2019年数据作对比。数据宝统计显示,与2010年相比,18座城市小学生数量九年时间里减少超10万。
减少数量前五座城市分别是周口、商丘、信阳、驻马店、昭通,其中前四位均来自河南。周口小学生数量减少最多,接近49万人。周口所在的豫东、皖北地区,属于淮河经济带,这一区域人口密集,但由于产业发展不足,工业化和城镇化率都比较低。达州、安庆、运城、双鸭山、鹤岗等城市也存在类似情况。未来这些地区需要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利用劳动力、土地资源优势,吸引对劳动力依赖较大的产业,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
从降幅来看,小学生数量下滑最多的主要扎堆北方城市。降幅前20名单之中,有超九成来自北方城市。黑河、伊春、佳木斯、绥化、张掖等城市降幅排在前五位。
大城市集聚效应显著 GDP万亿城市吸引力最强
不论是常住人口数量,还是小学生数量,都呈现向经济发达区域、大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的特征,且人口外流省份全部位于北方,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数据显示,2020年GDP万亿以上城市在过去十年人口净增长均值达到278.47万人,是GDP在5000亿至万亿区间城市的4.34倍。GDP在3000亿元以下的城市人口普遍呈现净减少状态。
业内人士指出,小城市因为就业选择少、收入低、受教育机会小、生活便捷度差等方面的制约,人口不断流失,而大中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展,凝聚力扩大,所有的优质资源都向一起聚集,周边小城市被其蚕食严重,人口汇聚加速。大城市凭借其资源优势,吸引大批来自周边乡镇或小型城市的务工人员,这些外来人口成为城市发展的生产力和消费力。
复旦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桂新认为,人口迁移与其内在规律、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市场化程度以及受其影响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
声明:数据宝所有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2021-10-04 12: 08
2021-10-04 11: 06
2021-10-04 09: 17
2021-10-04 09: 00
2021-10-03 16: 57
2021-10-04 08: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