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最近有两个喜事:一是现金管理产品的整改攻坚战,已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进展;二是上演了规模触底大反弹,四大国有行理财公司上月存续规模回血超8000亿。
券商中国记者独家获悉:尽管离整改过渡期结束还有7个多月,但截至4月末,交银理财、招银理财、信银理财三家公司的现金管理产品类占比已经均压降至30%以内,提前锁定“胜局”。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此处专指是以子公司口径统计的存续余额(下同),即需要刨除以母行名义发行的、未迁移至子公司管理的委托管理现金管理产品规模。
建信理财、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四大国有行理财公司整改进度,也符合预期甚至优于预期,现金管理类产品占比均不超过约40%,其中三家均在37%左右。
这样的局面得来不易,因为长期以来多家理财公司都硬性强调“规模”的重要性,即便已有意识地把客户往短期封闭、定开、最低持有期产品引导,但现金管理类依旧是获客、留客的首选利器。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就在去年下半年,多家全国性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占比还集中在45%-60%之间。
“自从征求意见稿出来后,我们就有意识地把现金类产品的占比控制得很低,而且率先按照意见稿执行投资。所以,业绩较一些同行相比表现一般,但是后期调整的压力就不大。”一名理财公司投资经理告诉记者。其公司现金管理产品占比,率先低至20%多,且长期保持至今。
另外一家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如果单纯以理财子公司发行管理的现金管理产品的口径来算,则“妥妥控制在30%以内”。但如果加上承接的母行委托管理的现金类产品,那确实比30%的达标水平还要高一些。“ 加上母行产品的分子分母,我们的(现金管理产品余额)占比其实是一直在下降的,而且各项要求也都参照现金新规的要求来执行。还有时间,我们相信可以如期达标。”该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另据记者了解,光大理财、平安理财的整改也如期顺利进行,两家公司也均不超过40%。目前大多数全国性理财公司的现金管理类产品都已经在40%以下,只有一家位于华北的理财公司的此类产品占比还高达近55%。
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余额是在继续扩大的:截至2021年底,全市场存续有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316只,存续余额达到9.29万亿元,较去年6月中的7.78万亿增加了1.51万亿。但受到现金新规的影响,多家银行和理财公司有意识地控制发行节奏,所以截至2021年末的余额同比增速(22.89%),是较上年同期减少近42个百分点的。也就是说,虽然去年现金管理产品的规模依旧在增长,但是增长得更缓慢了。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通过多方了解得知,实际上就在刚过去的4月,多家理财公司的现金管理产品规模其实环比新增的还比较“厉害”。这是因为在动荡的市场下,银行和理财公司主动留客,以及客户为了避险主动做出的选择有关。但在分子、分母同步放大的情况下,截至4月末多家公司的现金理财占比,依旧被稳稳压降在了四成以内。
进入四月的银行理财,很是争气——一扫一季度创出的低迷走势,较三月末谷底规模一路上扬。
券商中国记者独家获知,建信理财、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和中银理财四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截至4月末的存续规模,环比三月末新增超8000亿元。
就在3月末,大批理财净值回撤高压叠加银行季末冲存款等操作,多家理财公司产品发行规模减少,存续规模不同程度回落。理财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共321家机构存续有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8.37万亿元。这比去年末银行理财的存续规模29万亿元,减少了约6000亿元。同时,“破净”潮下,一季度理财产品兑付投资者收益2058亿元,同比微降了1.81%,收益的降低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规模的流失。
但银行理财收复失地的速度很快。早在4月上旬,就已经有国有大行理财公司人士透露,目前其管理规模已经回温至3月份的高峰水平。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规模回血应该是行业多家公司共性。再者,事实上之前四家国有行理财子公司“失血”之时,其他一些股份行理财公司仍旧维持规模正增长。故其认为,4月末全行业的理财余额应该较3月末有很大幅度的跃升。
另外一方面,市场面上也呈现出更好的局面:
2022-05-12 00: 23
2022-05-11 13: 02
2022-05-11 00: 15
2022-05-10 00: 28
2022-05-09 09: 07
2022-05-09 08: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