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证券行业金融科技发展日渐提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数字化转型与科技能力建设已成为各大券商激烈竞逐的赛道,也成为行业发展的下一个战略高地。
2023年开年以来,中证协已向各证券公司下发《证券公司网络和信息安全三年提升计划(2023-2025)》征求意见稿并针对电子签约业务进行多方面调研,券商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期。近日,中国基金报邀请到到长城证券首席信息官徐楠,针对行业数字化发展成效、招聘人才偏好、问题对策及未来发展之路等话题进行访谈。
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电子交易技术有重大突破
回顾2022年证券行业金融科技的发展,徐楠认为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电子交易技术方面有较大突破和进展。徐楠表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在证券行业的投顾领域有了重要的发展,有效提升投顾服务效率和准确性;如ChatGPT等AI产品在文字表意、内容撰写等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平,在证券投研、客服等方面将有广泛应用场景。其次,区块链技术在证券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资产证券化、证券交易结算等。最后,电子交易技术的普及和完善,使得证券交易更加便捷和高效。这些方面的突破和进展,为证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也推动了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对于长城证券数字化转型思路和模式,徐楠向中国基金报记者介绍道,长城证券金融科技将以公司“⼗四五”战略为出发点,明确“科技与业务共创、全面赋能”的金融科技规划定位,以自主可控的“高科技能力”为依托,打造“一个科创金融智慧生态平台”,“六大支撑体系赋能平台”,以及“N个业务场景赋能平台”,推动公司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阶段走向“积厚成势”阶段,致力实现公司“数字券商、智慧投资、科创金融”的整体战略目标。
在提高机构客户服务体验上,长城证券秉承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徐楠进一步阐述道:“我们积极借助金融科技力量,打造机构客户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通过一体化数字平台串联起机构服务的各个环节,打通各个业务条线之间割裂,实现了机构客户全资产、全流程、全场景的一站式服务,全面满足客户需求。全流程数字化又使得平台可通过挖掘数据中的客户需求,推动服务模式转换,用数据驱动服务能力提升,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
完善人才“选、招、育、用、留”机制
券商的数字化转型离不开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徐楠表示,要顺利推进数字化转型,证券公司要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招、育、用、留”机制,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如数字化战略研究型人才、既有技术能力功底又对业务敏感的复合型数字化人才、掌握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的高端科技人才、数字化高级管理人才等。
此外,徐楠还认为,证券公司应该积极构建敏捷组织,从组织机制上保障人才的有效利用。敏捷组织是一种生命系统,它会在不可预知且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逐步演化、蓬勃发展,具有共享愿景、团队赋能、快速迭代、以人为本、技术领先等特征,证券公司可采取敏捷项目小组、数字化工厂等形式推进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也可以进一步探索从上至下成立敏捷部落,以部落制形式推进敏捷组织转型。
“从金融中来,到产业中去。”
不可否认的是,证券公司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仍然面临些许困难。徐楠表示,目前仍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战略规划方面,缺少“一把手工程”战略高度,从上至下都要具有数字化转型战略思维,战略执行缺乏配套制度流程且难以量化,战略研究缺少团队和数据支持,战略定位缺乏市场纠偏机制。
二、在业务流程方面,数字世界业务流程再造代价高昂,线上线下渠道融合机制难以理顺,产品体验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困难,风控能力落后于业务发展,业务场景与创新技术难以结合。
三、在数据治理方面,数据质量有待规范提高,数据价值挖掘能力欠缺,传统数据孤岛问题和自身复杂度问题较为严重,基础设施和人才投入程度不够,数据治理缺乏顶层设计,数据隐私管理尺度难以把握和平衡。
四、在组织文化方面,跨部门跨条线协同机制欠缺,难以平衡组织转型的利益冲突,组织间定位不清晰容易造成冲突,敏捷组织文化容易流于形式。
五、在生态合作方面,生态圈端到端运营能力不足,生态圈价值定位不清晰,生态圈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面临挑战,生态圈参与方利益分配复杂,内外部合作组织与文化冲突难以调和。
对于未来券商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发力点,徐楠谈到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客户体验,通过建立线上交易平台和移动金融终端提供便捷的投资服务,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建议,健全机构客户和高净值客户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客户体验、满意度和忠诚度;其次是业务赋能,通过数字技术优化业务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提升业务专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再次是科技创新,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于长城证券接下来在金融科技方向的布局,徐楠提到“从金融中来,到产业中去”,具体来看,是依托实际控制人华能集团在电力、能源领域的产业禀赋和雄厚实力,聚焦低碳新能源产业链,运用AI、NLP、知识图谱、隐私计算等金融科技技术,创新产融合作思路,重点打造以“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产业金融”为内涵、以“科创金融智慧生态平台”为载体的“科创金融港”。国内首创聚焦科创资产的“To B”产业融合作新模式,助力低碳新能源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长链,丰富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径和手段,进而更加紧密地融入国家战略,与科技创新同频,与产业发展共振,在产融合作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示范引领,不断提升金融责任与价值,为迈向创新型产融之路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行稳致远。
2023-02-14 09: 30
2023-02-13 17: 12
2023-02-13 17: 13
2023-02-14 14: 30
2023-02-14 15: 24
2023-02-13 13: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