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传闻扰动 基金公司强化声誉风险防控

张燕北 2022-08-22 08:41

近期多则传闻扰动基金行业,基金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引发关注和讨论。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公司有关的负面消息在社会上发酵、传播,基金公司采取冷处理还是及时回应,要结合具体情况去判断。作为公募管理人,无论如何都需要加强声誉风险防控,维护行业信用体系。

结合具体情况应对声誉风险

近期,基金行业出现多则负面传闻,比如明星基金经理在产品募集期内离职,引发投资者关注。而涉事基金公司并未对传闻作出回应说明。

从声誉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如何评价这种“冷处理”的方式?

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当传闻仍处于“传闻”阶段时,公司应尽快了解情况、厘清事实、对称信息,密切关注舆情发展,理智分析应对策略,而不是急于回应、冒失发声。“在坚持保护客户合法权益为上的前提下,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消除或降低因传闻可能引发的不良影响。至于是冷处理还是及时回应,要结合具体情况去判断。”

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在相关信息未引起公司认定的重大声誉风险之前,冷处理是常用的处理方式。

一位公募合规部人士介绍,“声誉风险是指由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机构负面评价的风险。相对于其他风险,一些特殊属性使得金融机构对声誉风险管理有更大的难度。”

这位合规部人士进一步表示,网络传播会放大负面传闻的影响。对于行业关注度较高的传闻,若内部启动调查且有较为明确的结论,应通过公信力较强的媒体或自有平台作出及时回应。

也有人认为,如消息不实,致公司蒙受声誉风险的,就需要及时公开回应,以正视听。

尽管在管理上存在难度,但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良好的声誉是生存之本,是维护良好投资者关系、客户关系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保证。

拥有好的声誉,利益相关方会对机构保持信任,这样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能够为基金公司带来更多的资源。反之,当引发声誉风险时,下降的循环过程则会对基金公司的未来经营产生消极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信用体系的崩塌。

目前,仍有部分基金公司对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面对突发声誉风险事件时有些手足无措。

基金公司强化声誉风险防控

市场日益复杂,风险暴露加剧,金融机构声誉风险受到舆论关注,基金公司应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声誉风险防控。

为完善基金管理公司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建立行业声誉约束机制,维护行业形象和市场稳定,今年6月中旬,中基协发布实施《基金管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

两个月来,基金公司积极践行《指引》提出的要求。

创金合信基金介绍,公司根据《指引》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已制定、发布《声誉风险管理制度》等文件。

一位公募产品部人士称,“我司参考行业声誉风险指引和股东的实践经验,着手制定公司的专属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将进一步规范声誉风险管理流程,明确相关部门职能。”

深圳一位公募人士直言,“我们原本就有危机公关制度。目前正根据《指引》,逐条落实优化声誉风险防控方法。”

创金合信基金表示,《指引》对声誉风险管理作出较为明确的要求。从公司角度看,当前有两方面工作尤为重要,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声誉风险管理理念。进行声誉风险管理更多要靠防患于未然,而不是亡羊补牢,需要定期对公司业务可能涉及的声誉风险进行排查、判断;二是在制度完善的前提下,提升员工的声誉风险意识,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诚实守信,勤勉尽责,自觉践行行业规范,增强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此外,更需要倡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维护公募基金行业和公司的声誉。

一位基金公司监察稽核部人士表示,强化声誉风险管理是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督促基金公司及从业人员高标准、严要求,自觉遵规守纪,坚守职业道德,注意一言一行,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主动维护公募基金的良好形象。

具体到基金公司的做法,上述监察稽核部人士称,一是将声誉风险纳入行业风险治理架构,基金公司建立与机构整体发展战略、风险偏好相匹配的声誉风险管理战略。二是建立涉及全员、全条线、全流程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形成指标量化体系。同时,采取更加主动的管理措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和客户的合理诉求,提出解决办法,引导舆论正面效应。三是在风险文化、考核激励上打好声誉风险的防范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