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私募基金已经越过了单纯追求规模的“草莽年代”。百亿私募名单不时变化,但整体而言,追求与投资策略相匹配的规模,为客户创造良好收益,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共识。
私募和渠道越来越注重
规模与策略的匹配
对于私募机构管理规模的起伏不定,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不用太在意规模的变化,做好自己的业绩更重要。
翼虎投资董事长、投资总监余定恒向中国基金报表示,规模不是压力,可持续的业绩表现才是压力,管理规模的底层驱动逻辑依然要靠业绩表现,作为管理人就是要为投资者创造持续的绝对收益。
睿亿投资研究总监熊林也说,私募行业竞争激烈,良好的募资规模说明公司品牌和投资经理得到大家认可;而管理规模是渠道准入的条件之一,也是管理人生存的根本。私募只有为投资者创造稳定、良好的绝对收益才能建立口碑,不能片面的追求规模,抛弃私募管理的本质。
“投资者和渠道非常重视私募规模是否合适。”私募排排网合伙人项目负责人孙恩祥表示,投资者越来越重视规模这一指标,会对比各策略产品的预估容量和实际规模,尤其是绝对收益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越来越认知到“规模红利”的重要性。
孙恩祥举例说,去年部分上市公司在认购私募产品时不再“以大为美”,而是更青睐中型规模的私募,规模在20亿~50亿的私募获得的上市认购金额达到8.3亿元,占比51.65%。
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邱钰然表示,规模仅是投资者在筛选私募机构时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规模之外,投资者还需要关注规模和其投资策略的匹配度,如果规模增长过快,投资者就要观察投资策略的容纳性,警惕规模大了策略方法失效的风险。
雪球副总裁夏凡则认为,管理人规模是一个参考指标,投资者不应将其作为唯一的因素去筛选管理人。选择私募产品时,不妨从长期净值、人格认知、业绩归因等方面对管理人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
发展空间仍大
私募迈向专业化、高质量发展
最近几年,私募证券基金不断整固,规模增长很快。同时,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头部化趋势明显,专业化、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
孙恩祥表示,私募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资源逐渐向头部优秀机构聚拢。在市场剧烈波动与监管力度加码的背景下,私募行业也在不断洗牌,2022年就有2217家私募注销。随着风险机构逐渐出清,加上管理人牌照审批相对严格,私募领域的“优胜劣汰”还将持续。
邱钰然说,随着行业监管机制的完善和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私募基金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经过前期的“大浪淘沙”,一部分风控水平低、投资能力弱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经出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逐渐形成长期向好趋势。
多家受访私募表示,私募行业必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追求专业化、体系化和正规化发展。
余定恒表示,私募行业由于其灵活性和绝对收益属性发展潜力巨大。单体私募基金公司规模的增长也将逐渐重塑行业生态,行业逐渐走向专业化、体系化和正规化。
熊林认为,未来私募行业格局上有望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景象。私募的行业特性得到进一步明确,外资进入私募行业和私募出海业务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鹤禧投资也认为私募行业发展空间巨大,而任何时代,管理人的核心竞争力都仍然是策略和业绩表现。
2023-02-13 11: 30
2023-02-13 10: 00
2023-02-13 09: 50
2023-02-13 09: 45
2023-02-13 09: 15
2023-02-13 08: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