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不过半个月,基民入市热情高涨,截至1月17日,年内新基金发行规模已达2535.42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发行突破2300亿元。
不过,基于目前部分白马股估值偏高等多种因素的考量,部分即将新发的基金在发行前夕或募集成立之前主动控制发行规模,部分销售渠道也通过公开信建议投资者降低今年对权益市场的回报预期。
多只新基金 临时增设募集上限
近期,针对新基金发行火热局面,部分基金公司对旗下即将新发基金临时增设募集上限。
1月15日,大成基金公告称,为充分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做好投资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大成基金决定提前结束大成企业能力驱动混合基金的募集,该基金认购截止日提前至2021年1月14日,从2021年1月15日起该基金不再接受投资者的认购申请,并对该基金设置80亿元人民币的募集规模上限,并采取末日比例确认的方式实现规模的有效控制。
在同一天,华商甄选回报混合基金对外发布提前结束募集及募集规模上限的公告。公告称,华商甄选回报原定募集期为2021年1月14日至2021年1月27日,基金公司决定于1月15日提前结束募集,且将控制该基金募集规模上限为60亿元。
原定于1月18日公开发售的博时成长领航混合基金,在1月13日发布了募集规模上限的公告,将首次募集规模上限设定为120亿元。
针对这一现象,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王蕊表示,2020年公募基金市场发行火爆,特别是权益类基金发行持续火爆,单日售罄或规模超百亿的基金频现。“在基金发行火爆的另一面,不仅仅新发基金增设募集上限,基金经理自身管理的规模也大幅增加并不断突破上限,很多存续产品也对基金单日申购金额做了限制。整体而言,这些举措都是通过规模的管控,一方面让投资者保持理性的投资、避免行业为了募集规模屡创新高而损害持有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基金规模的大幅上涨也不利于组合的稳定运作,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也形成挑战,因此基金规模管控上需要结合基金公司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产品线布局等合理的规划,管理好产品的规模增长预期,这也是一种对持有人负责任的态度。”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负责人刘亦千认为,实际上,基金公司增设募集上限并非新发事件,早在2020年年中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今年增设募集上限再次出现的原因与新基金发行市场持续火热或有一定关系,截至2021年1月15日,今年以来已有10只百亿级基金产品成立,在投资者购买热情持续不减的状态下,基金公司通过设立募集上限,合理控制基金规模,也是维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一种体现。
适当降低回报预期
除了基金公司主动控制管理规模,近期,部分销售渠道也建议投资者适当降低回报预期,做好理性投资。
例如,招商银行表示,市场不会一直涨,高收益不是常态。有涨有跌是A 股市场历史规律,A股持续快速上涨的同时也在积攒下跌的风险,目前偏股混合基金已经持续两年平均年度收益率超过40%,明显偏离过往收益率水平,在获取超额预期回报之后,也需要降低今年对基金收益的预期。在依旧看好A股优质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的同时,在中短期内也需要提防投资风险。
支付宝理财智库2021年新年来信中写道,当前A股市场整体估值已进入高分位区间,上证指数15.7倍市盈率,中小板34.1倍市盈率,628只个股市盈率甚至已超百倍,虽然中长期看配置价值依然很大,但短期存在一定压力。所以,在连续两年持续获取超预期回报之后,有必要降低对2021年权益市场收益的预期。
此外,信中还提到,最近两年善于进攻的成长风格基金经理表现亮眼,但随着市场短期波动的加大,建议关注善于防守的价值型或攻守兼备的均衡型基金经理,灵活调整大类资产配比,可以关注稳中求进的固收+品种。建议投资者合理规划闲置资金,选择优质的投资产品,拉长投资周期,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获得稳健的长期回报。
针对2021年的投资,王蕊也表示,基于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的担忧以及不少行业大幅上涨后累积的估值风险这一考量,建议降低2021年的回报预期,从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来看,今年市场的操作难度也会比较大。
“理性投资最主要的还是要从追热点调整到稳健投资上。这里面包括重新审视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回看自己选择的基金基本面情况,审视自己是否有追涨杀跌或是择时的行为发生导致回报不好。调整的方法还是选择一些稳健的产品,并采取定期定额的方式进行投资。”王蕊表示。
刘亦千倡导投资者不管在何种行情下都应当树立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平常心对待市场短期震荡、适度调整收益预期、拉长产品持有期限,借助专业评价机构选择基金,从长远出发看待基金投资,获得长期投资、理性投资带来的业绩稳健增长。在资产配置上,他建议投资者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合理配置股债资产,实现合理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