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报 | 科创再崛起,这些看好的理由够不够分量?

鲁资资 2021-06-22 21:28
图片
图片

若问近期市场上什么指数最耀眼,科创板恐怕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创业板指和科创50指数先后创出年内新高,多只双创基金共同发行且大卖之外,更有一份接着一份的策略研报纷纷强调来自成长科创的巨大能量与未来潜力。


不过,越是情绪高涨之际,越需要仔细辨识这些看好的理由。


耀眼的业绩高增速

图片

从后视镜中分析科创板崛起的理由,业绩高增速无疑是被最多提及的一大原因。


天风证券策略团队在报告中提到,2019Q3-2021Q1科创板的业绩增速均值为62.2%,远高于其他主要板块;尤其是在2020Q1疫情冲击下大部分板块业绩负增长的情况下,科创板不仅继续保持正增长,甚至增速还可以维持在 20%左右。

图片

上述业绩高增速的特点在机构资金入场放缓的背景下格外“耀眼”。国盛证券在报告中提到,一季度公募、保险和外资三大机构持股占比均有下滑,股市资金面的核心矛盾由增量入市转向存量博弈,这带来投资逻辑由“躺平”走向“内卷”。类似13年初到14年中存量博弈行情,精选高增速标成为市场制胜关键。科创板作为全A增速最高的板块,成为战胜“内卷”的最强主线。


与高增速同时存在的另一个特点,则是其相对意义上的估值不高。参考安信证券策略报告的统计,若剔除负值影响,当前科创板的整体估值水平处于上市以来约11.5%的历史百分位,而同样聚焦成长风格的创业板综指则位于60.0%的历史估值百分位区间。整体科创板与创业板的估值差已从2020年8月的高位趋向收敛至当前的历史极低值。


来自机构资金的“加持”

图片

一方面,科创板正逐步被纳入外资配置的版图。比如,继今年2月首批12家科创板公司被纳入陆股通后,近期MSCI也将科创板个股纳入其中。


另一方面,来自公募的增持趋势同样不容小觑。参考天风证券策略报告中的统计数据,自2019年三季度科创板开市以来,主动权益类基金持仓科创板个股市值从2019年三季度的9.05亿上升至2021年一季度的553.1亿元,持仓市值比重从2019年三季度的0.11%一路上升至2021年一季度的2.62%(增幅达到6044%)。且除了2020年三季度和2021年一季度资金小幅减仓以外,总体呈现出持续加仓态势。与此同时,持仓科创板的基金数量从2019年三季度的48只上升至2021年一季度的666只。


除此之外,融资方面对科创板也呈现同样的加持趋势。东北证券的报告中提到,5月以后科创板的融资余额上行速度比全市场更快,以科创板融资余额/全部A股融资余额自5月以后快速爬升,速度与2020年6-7月相当。


乍看之下,无论是持续的业绩高增速与持续的机构加持,看好科创板块确实应是大势所趋。但落实到具体的投资,上述理由显然还远远不够。


一是作为群体的科创板与作为个体的科创标的是两个概念。新兴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提升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中一定会走出赢家,但赢家的占比不会高,往往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接近行业的发展规律。


二是过往业绩高增长越是被屡屡提及、强调,越要提防对此进行线性外推的倾向。事实上,关于“高增速有望延续”的论断已经出现在不止一份报告中,而形成该结论的理由却并没有完全下沉到对具体标的的细致研究。


至于相对意义上的估值不高(数据截至2021年一季度),则更应该用动态的眼光去关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随着科创50ETF的上涨,资金正呈现净流出的趋势。参考证券时报的报道,截至6月18日,首批4只科创50ETF产品总份额为252.24亿份,比5月初规模萎缩14.6亿份,按照区间成交均价测算,净流出资金达到21亿元。


事实上,越涨越卖而非追涨杀跌,本就是机构投资者更常用的操作。

图片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