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私募阵营横空出世!
解码头部私募基金发展DNA
在迈过百亿门槛后,国内证券私募基金正式进入了单家规模超千亿的新时代。据了解,高毅资产、景林资产、淡水泉投资等机构管理资产规模都超过1000亿元,礼仁投资、幻方量化、灵均投资、九坤投资等规模也居行业前列;目前国内规模百亿以上的私募更是达到76家。
业内人士分析,这跟资本市场的发展、居民理财意识提高、私募基金行业崛起等因素都有关系,其中具备投研实力强、公司治理完善、合规运营、战略明确等基因的机构更能抓住时机、乘势而起。
多家私募规模突破千亿 百亿私募迅速扩容至76家
私募千亿军团横空出世,最近某渠道的一份私募规模数据在市场上炸开了锅。其根据最新备案登记数据整理,国内证券私募行业至少有5家机构管理规模达到千亿级别,包括高毅资产、景林资产、淡水泉投资、礼仁投资、幻方量化;还有灵均投资的规模也接近1000亿。
记者向相关私募核实了规模情况,高毅、景林、淡水泉确实规模突破千亿,但礼仁、幻方相关人士表示并没有突破千亿。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的统计数据里面有很多的子母基金重复计算的情况。比如量化私募因交易需要多为两层结构,导致协会统计的规模口径被重复计算,比如灵均投资的实际资管规模距离千亿量化私募还“任重道远”。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谢诗琦也表示,就格上与上述机构沟通了解,幻方的实际规模接近千亿,灵均由于子母基金重复计算实际规模也不足千亿。
尽管如此,事实上,这几年头部证券私募的阵营在迅速扩容。格上研究数据显示,2018年百亿私募的数量是27家,2019年是31家;2020年则迅速增至63家,同比实现翻倍;2021年至今仅6个多月,百亿私募总数更是增长到了76家(说明:100亿以上规模的证券私募机构共计82家,剔除一些通道基金较多的机构以及同一主体的机构之后共76家)。
其中,有部分百亿私募的规模达到200亿、300亿,甚至500亿以上;包括明汯投资、九坤投资、敦和资管、源乐晟资产、宁泉资产、永安国富、林园投资、东方港湾等私募规模也位居行业前列。
沪上某私募人士表示,“私募机构头部化是正常的情况,毕竟从百亿往500亿以上,需要管理人各方面的能力有准备,所以往往也就是少数私募机构能够稳定在500亿管理规模以上。”
有百亿私募总经理指出,任何行业必然是走向集中,私募行业未来集中度也会提高。但是一般行业,规模大了有规模效应,而私募行业如果规模太大了,会影响收益率,规模是业绩的天敌。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私募也不一定要追求规模的最大化,或者说私募其实如何在规模与业绩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问题比较重要。
千亿私募发展基因:投研团队强劲、运营和战略齐头并进
关于这些千亿私募的发展基因,业内人士认为他们存在共性,但也有自己的个性。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表示,从共性方面来看,这些私募长期业绩比较好,且短期业绩爆发力也强;从个性方面看,他们投资方法都各有千秋,都是在自己的领域做得比较好。聚鸣投资也认为,共性方面是在管理和业绩上都没有明显短板。个性方面,各家私募管理人在职业成长经历、管理方式、投资理念、方法论等方面又有区别。
知名千亿私募市场人士称,一是他们在投研层面,通过更大的投入吸引优秀的人才,研究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二是在公司运营层面,包括投研、市场、运营、合规等各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标准。另外,不同私募使用的投资策略和方法都有自己比较深的烙印和风格。
业内人士指出,平台型、多基金经理的私募公司能够承载的规模更大。谢诗琦以高毅、景林为例,景林资产成立十多年坚持价值投资,主要集中在消费、医疗、科技、互联网、先进制造等行业,作为一家多基金经理的平台型公司旗下汇集了高云程、蒋彤等几位优秀基金经理,他们之间协同作战,各自分管产品,投资理念一致。高毅资产定位清晰,以平台型基金经理为核心,构建了6位明星基金经理的投资阵容,但在投资理念上不会强调拘泥于某一种,而是在不同风格下寻找长期业绩最优秀的人,比如冯柳更偏逆向、邓晓峰和邱国鹭更偏价值、吴任昊相对更偏成长。
千亿私募在管理、企业战略发展上有清晰的规划,曾令华举例,高毅、淡水泉不仅有业绩,而且战略打法也很好。高毅建立优秀基金经理平台,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真正实现互补效应;而且高毅将产品以基金经理的名字来命名,保证一致性。淡水泉人才梯队做得很好,旗下产品业绩一致性很高,为投资者赚钱。
谢诗琦也举了淡水泉的例子,与景林和高毅不同,淡水泉投资的核心人物是赵军,投资策略上,一直坚持逆向投资,更喜欢在被市场冷落的地方去淘金。除了独特的逆向投资理论,团队实行投研一体的投资经理制和全员持股制度。
也有业内人士谈到淡水泉能够发展壮大的几点观察:一是他们从成立之初,就是国内海外均衡发展,二是不以追求规模增长为目标,三是淡水泉除了国内的股票团队,近年来在海外还建立了全球投资能力中心,海外的办公室以能力建设为目的,与股票团队协同赋能;四是淡水泉建设组织能力,与明星基金经理制不太一样,其方法叫“系统化基本面投资”,依然信仰基本面投资,同时建立系统化能力,让投资能力稳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资本市场、私募行业迎来发展大时代 头部私募抓住机遇乘势而起
从外部因素来分析,业内人士认为,千亿规模私募逐渐出现和百亿规模私募数量大幅增加,都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
聚鸣投资表示,首先,资本市场处于活跃状态,私募行业得以迅速发展,在百花齐放的环境下,私募基金不仅逐步成长为国内直接融资体系的中坚力量,而且头部聚焦。其次,企业投资者和居民的财富配置需求日益增长,使得整体私募基金规模保持增长。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黄龙福城称,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近年来居民可投资产大幅增长、居民资产配置结构向权益类转变,以及这两年股市结构性行情助推资金入场,支撑了私募规模扩大;二是投资者不断成长成熟,在参与权益市场的渠道选择上,青睐中长期业绩突出且稳定的头部机构。总体看,千亿私募是成立时间较长、历史业绩稳定的优秀管理人,长期积累的口碑获得了投资人更多的信任。
星石投资分析,首先,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为证券私募基金发展提供支持,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占GDP比重为60%,而2018年美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占GDP比重已达到148%;截至2018年末,美国私募基金规模占GDP比重为65%,证券类私募基金占GDP比重为37%;而直到2020年末中国私募基金规模占GDP比重为15.7%,证券类私募基金占GDP比重为3.7%。第二,居民的理财意识为证券类私募发展提供微观基础,居民对于证券市场的投资热情部分转化为对于私募基金的投资热情,据基金业协会数据,2020年居民持有证券私募基金资产1.71万亿元,较2019年末增加8070.54亿元,增幅89.8%。第三, 2021年1-5月,股票策略私募基金平均收益率为5.80%,跑赢同期主动权益类公募基金;证券私募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更为一致,更加专注于为投资者获取超额收益,一般情况下这种专注会使投资于私募基金获取更好的收益率,也会带来规模的扩张。
从内因来分析,一些头部私募在投研、市场、合规和运营等方面综合实力较强,创造长期稳健的业绩,而且在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和形象。
前述知名千亿私募市场人士指出,一是私募基金不仅在投研方面,还有市场、合规等实力都得到明显提升,形成更完善的公司运营和管理的思路,其中头部私募基金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了公众信任度;二是很多私募基金加大了研究方面的投入,推出了更好的激励机制,吸引了更多人才,从而提高了私募行业的研究能力,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曾令华表示,这几年私募基金进入发展较快的时期。从2008年到现在,私募积累了十年左右的业绩,现在银行、券商等大型渠道都愿意去销售私募产品了,私募渠道就打开了,有了做大规模的基础。而且,有些私募通过多年发展也在业内树立了一定品牌,投资者对其认知度比较高。有些管理人做得比较好,比如高毅、淡水泉研究能力很强,创造了比较好的收益;还有些百亿私募年化能够达到20%。
另外,曾令华也认为,部分量化私募这几年能够崛起,有特殊的背景,“量化私募在2018年跌得少,2019年、2020年业绩表现突出,两年封神,发了一波产品,发展迅速。但是,大部分成立时间不长,要经受更多考验。比如,目前赚交易的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这未必长期有效。基本面量化可能也是未来重要方向。”
谢诗琦表示,在资管行业,比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在多轮牛熊更迭下谁存在的更久,谁的长期业绩更加稳健。优秀老牌私募通常长期业绩优秀、对风控高度重视、具备成熟的投资理念以及完善的投研流程,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激励制度也培养优秀的研究团队,为业绩的稳定性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吴君)
私募马太效应加剧:
百亿私募管理规模占行业过半!
中小私募破局难度加大
私募马太效应正在加剧,最新数据显示,百亿私募管理规模占行业过半。对此,私募分析,由于私募门槛不高,数量多,还处于较为分散多样化的生态;其中头部由于业绩、品牌、规模等正反馈下马太效应加剧,中小私募的破局难度加大。不少百亿规模以上私募支招,中小私募需从可持续的好业绩出发,风控、品牌等随后跟上。
私募门槛低小私募数量多 头部效应加剧
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72家百亿规模以上机构管理规模高达2.23万亿元,占全行业管理规模(4.32万亿元)的一半以上;同时7904家有实际管理规模的私募中,4800家规模在5000万以下。
对此,知名千亿私募表示目前有将近8000家有实际管理规模的私募,说明这个行业的进入门槛并不高。“比如一个投资人,他有一些特定领域的认知及相应的投资策略,同时有客户相信他的这种投资策略,那他就可以成立一个私募公司。“但其指出,这样的公司想要做大,除了投资能力还要有全方位的运营能力,例如是否能接触到更多的客户,是否能得到各类客户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因为这个行业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生态,每种投资策略和方法都有它适用的市场环境和生存空间,所以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市场能够容纳多元化的策略。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该千亿私募表示,这也说明其实运气在投资回报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对于客户来说,有时候很难区分好的历史业绩到底是由实力带来的还是由运气带来的。如果大家能够辨别到底是实力还是运气的话,相信规模一定是会向有能力的人集中,但是当大家没有办法很明确地辨别二者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这样比较分散的格局。
聚鸣投资也指出,分化的原因和私募作为非持牌金融机构、准入门槛不高有关。这让业内私募基金公司呈现多样化的生态。头部化是一个正反馈规程。“私募规模的增长证明了公司在管理、规模和业绩方面都比较优秀。另一方面,优秀的、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私募又会吸引头部代销机构和客户,形成正反馈。”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直言,这就是两极分化的情况,90%私募规模都在1亿以下。在他看来,私募头部效应加剧,因为理财本身就是基于信任,信任以后大家对收益率要求可以降低,所以在投资理财中品牌很重要。
星石投资认为,证券私募行业分化主要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强,头部私募基金优势更加明显。头部私募在研究、风险控制和渠道方面都占据了较大的先机,具有较为丰富和使用的经验,而投资者在挑选私募基金时普遍会对成立时间、管理规模和管理规范性进行综合考虑。因此头部的私募基金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更大,其现存客户的客户粘性也越大,这也导致了私募基金行业中的马太效应。
沪上一百亿私募向记者表示,这和其他行业一样,集中度最终会提高。同时,他指出,现在跟渠道合作的门槛在不断提高,“以前可能要20亿的门槛,现在就要50亿以上的门槛,所以对小私募,很多大渠道就不会合作,不会合作那规模上不去,优秀的研究员也找不到,形不成良性的循环。” 在他看来,不少小私募以后还是要被淘汰的,这是总趋势。不过他指出,规模过大,对收益率又会有影响了,所以要把握这个度。
某位私募业内人士也指出渠道的影响。“资金渠道有限,人的精力有限,所以对于规模太小的机构关注度不高。”另外他指出,优秀的管理人也是稀缺资源,他认为100家私募对理财市场而言,其实已经足够了。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谢诗琦认为,国内的投资者正在经历一个从自主投资到向优质管理人倾斜的阶段,“爆款基金”的不断问世,以及部分“公奔私”管理人迅速完成资产聚集, 都深刻地印证了这种局面。并且一些渠道机构也不断引导投资者向业绩和品牌出众的私募聚集,会进一步加剧管理人的头部化。
百亿私募支招小私募 好业绩可持续是核心
星石投资指出,行业中的马太效应将会是中小型私募规模扩张的不利因素。
某位私募业内人士认为,小私募很难破局,需要相对完整的方法论、以及足够的人员配置,以及较长时间平均水平以上的业绩,以及半年以上特别突出的业绩。但是足够的人员配置会导致前期私募基金亏损,一般30亿才能做到盈亏平衡,所以这个就是悖论。这就导致没有足够优秀的投资能力,很难突破瓶颈期。
上述沪上百亿私募认为,对于中小私募来说,核心还是业绩。“因为做好业绩以后才能发展,业绩是根本,业绩是王道。除了业绩之外,要么就有自己的特色,打上自己的标签,但总体来说还是业绩持续好。“
曾令华也提出,小私募有发展壮大的机会,因为资管的天敌就是规模,规模大了以后业绩必然会下降。小私募有优势,如果业绩能够长期优秀的话,也能够慢慢做大。对于私募来说,最大的价值是收益率能做多少,是否可以长期稳健,只有这个能力才是他们长期发展的根本,所谓渠道和品牌都是从属的。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黄龙福城也指出,业绩和业绩持续性是更关键的支撑。业绩表现突出的小规模的私募被市场发掘到,认可度也更高,规模迅速上升到更大的量级。对于百亿规模私募而言,量级是投资人对其过往业绩的肯定和认可,未来能否维持规模或者扩大规模,和策略容量及管理人投资能力相关,投资能力和管理规模的合理匹配,才能更平稳的发展。规模大了,很难保持高收益率,同时风格上,管理人也会倾向提供更平稳的投资体验,适当降低收益表现,平滑业绩波动。
在他看来,市场化的竞争的结果就是优胜劣汰,规模只是投资人选择私募的参考因素之一,百亿规模,甚至千亿规模的私募,因业绩表现不如预期,规模降级不足为奇。
星石投资分析,除投研能力外中小型私募也应该加强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私募基金产品的安全门。强大的风险控制能力有助于吸引投资者进行较长期限的投资,减少客户流失,将有助于私募进行“扩规模”。此外,可以适当增加与投资者的交流,及时向投资者更新产品的运作情况和投资策略,加强投资者的市场认知,以达到留存现有客户和扩大公司知名度的效果。
谢诗琦回顾证券私募的成长历程,她表示,从团队搭建,到产品体系基本成型、获得投资者和市场的认可,通常需要很多年的时间,中小型规模的私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环节做扎实、做稳定,构建成熟的团队、资源支持、搭建体系化的流程、保证长期业绩的可持续性,才能突破规模瓶颈。(房佩燕)
千亿并非为私募的规模上限
未来万亿规模或成现实
随着千亿私募军团横空出世,百亿私募梯队快速扩容,私募行业中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对于私募行业未来的发展,部分受访者认为,千亿不是国内证券私募规模的上限,随着国内私募基金行业的稳步发展,未来会出现万亿规模的私募机构。
百亿私募的价值在于其核心竞争力 实现长期稳健的业绩为关键
分析百亿私募数量快速增加的原因,沪上一百亿私募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方面,这两年的市场总体表现比较好,去年指数涨了不少;另一方面,这两年个人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向二级市场大量转移,因此导致私募的规模也有显著提升。
另外,聚鸣投资指出,业内的公司都需要经历不断地更新迭代,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较为活跃的资本环境和内需增长的影响下,行业的蛋糕本身也是有增量的,并且蛋糕会随着理财资金净值化的趋势越来越大。至于百亿规模的价值,则重点取决于私募管理人本身的方法论和团队的容纳度。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谢诗琦表示,对私募机构而言,百亿规模的价值更多体现在管理能力、策略容量、人员团队等方面。她指出,优质管理人是稀缺的,能够做到百亿规模的私募机构都是经历了多轮牛熊和政策的洗礼。在资管这个行业中昙花一现或许容易,但是能够长期驻足,保持规模攀升且业绩稳定,必须拥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不过有位私募人士认为,百亿本身没有价值,这只是从营销角度考虑的。私募如果能稳定在50亿的规模,要突破100亿是容易的,只要市场契合且阶段性业绩突出就有机会。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同样认为,百亿规模的价值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看能否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收益。如果私募的业绩能够长期保持稳健优秀,那就会受到市场的认可,规模自然会有所提升。
千亿不是私募的规模上限 未来万亿规模或成现实
在证券私募行业进入千亿新时代后,多家私募机构认为,千亿不会是国内证券私募规模的上限,随着私募基金行业的稳步发展,未来会出现万亿规模的私募机构。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黄龙福城认为,受制于市场容量,千亿规模是私募的阶段性规模上限。高毅资产目前规模上千亿,但其模式是平台化的架构,拆开看各位基金经理管理的资产规模还是百亿级。不过从长远看,随着注册制推行,更多的公司将上市,更多优质公司的市值提升,市场容量提升,同时居民对权益市场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也在提升,会涌现出更多的千亿甚至更大规模的私募。
同时,多家私募认为,千亿不会是国内证券私募规模的上限,对国内私募机构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谢诗琦坦言,早几年,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只要能突破百亿,就是第一梯队的俱乐部成员。但如今,头部的标准显然和从前不太一样了。在海外很多对冲基金规模的在1000万至5000万美元左右,所以千亿不会是国内证券私募规模的上限,国内私募基金行业正步入稳步发展的“黄金时代”。
知名千亿私募指出,对于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抱有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因为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年代,我们的经济和居民财富都在不断增长,权益资产的配置比重也会不断地提升,居民的理财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这些都是支持整个行业发展的时代红利。以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的资本市场还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未来随着养老金、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人的发展和扩大,相信整个市场还会有很大的规模空间。”
某千亿私募表示,对比国际上的资管行业,特别是对冲基金行业,国内还刚刚起步。在各行各业,中国都在全面赶超的大背景下,私募基金也一定会出现千亿美金的机构。道路或许漫长,但一定会出现。
“我认为千亿不会是国内证券私募规模的上限,因为现在中国GDP大概100万亿,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到5、10年以后,GDP规模会有更大的增长,中国出现1万亿的私募基金是迟早的事情。海外贝莱德等机构管理规模都超过了万亿美金,对冲基金也有几千亿美金。”曾令华说道。
与此同时,聚鸣投资表示,如果是做平台型的私募,抛开单个管理人的管理规模限制来说,千亿应该不是上限。未来行业的发展我们看好更大的多样性,比如,目前小而美精品型或大而稳平台型的都有相应匹配的客户群,重点是管理人如何定位自己。
但在发展成为千亿私募的路上,这类机构或许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平衡规模和业绩。黄龙福城指出,规模、业绩和持续性是难以平衡的三角,规模大了对管理人的考验更大,业绩反而会被规模拖累。千亿规模私募也需要保持相对的规模克制,不断提升投研能力匹配资金量。
某位私募业内人士认为,规模的上限取决于投资人的收益要求,如果投资人要求收益15%以上,波动又不能太大,那规模就会有限制。沪上一百亿私募也表示,规模过大会对收益率产生影响,私募机构需要平衡规模与效益的关系。(任子青)
2021-07-04 17: 35
2021-07-04 20: 39
2021-07-05 15: 24
2021-07-05 14: 26
2021-07-05 13: 29
2021-07-03 19: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