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出席2021年第60届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会员大会暨年会,并作致辞。
近日市场关注的热点“北交所”、“量化交易、高频交易”、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广泛关注的“散户运动”等市场热点,易会满主席都做了重磅发言。并认为在新形势新挑战,需要交易所全面提升四大方面的应对能力。
先来看易会满主席的讲话要点:
1、应对疫情的经验再次启示我们,服务实体经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根与魂,也应该是全球交易所和监管者的首要目标。
2、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服贸会上宣布,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快构建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全链条制度体系。
3、在成熟市场,量化交易、高频交易比较普遍,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定价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交易趋同、波动加剧、有违市场公平等问题。最近几年,中国市场的量化交易发展较快。交易所对入市资金结构和新型交易工具怎么看?希望大家做些思考。
4、面对疫情冲击和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步伐没有放缓,反而进一步加快。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外资股比和业务范围国民待遇全面落实;沪深港通、沪伦通、ETF互通等持续拓展;公募REITs、期货期权等产品创新开放稳步推进,对全球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吸引力明显提升。
5、资本市场的制度型双向开放是中国坚定不移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我们正按照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统一部署,研究推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相关举措,包括继续拓宽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拓展和优化沪伦通制度,扩大商品和金融期货国际化品种供给,推动建立境外从业人员资质认证机制等等,为境外机构和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更加公平、高效和便利的服务。
6、在全球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交易所作为市场的组织者和秩序的维护者,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是保障市场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希望能够继续发挥多方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共同维护全球资本市场开放合作的良好氛围。
而在新形势新挑战下,易会满主席指出交易所要全面提升四大方面的应对能力,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问题,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一是一线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问题。
二是社交平台发展带来的投资者行为变化问题。
三是发行上市模式创新的问题。
四是新型交易方式的监管问题。
服务实体经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根与魂
上周五,证监会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针对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有关基础制度安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周末,北交所快速行动,发布上市、交易、会员管理三大规则征求意见。
9月6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活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服贸会上宣布,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快构建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全链条制度体系。
易会满在讲话中称,疫情发生后,各国各地区加强宏观政策协同,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全力恢复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总体看,全球资本市场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展现出强大韧性,迅速恢复正常功能。一方面,主要经济体股市表现良好,对稳定信心和改善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基础功能有效发挥,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应对疫情的经验再次启示我们,服务实体经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根与魂,也应该是全球交易所和监管者的首要目标。”易会满表示,当前疫情演变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不平衡,我们要继续担负起资本市场的使命责任,进一步强化市场功能发挥,坚持依靠实体、服务实体,推动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同时要警惕资金空转泡沫化,防止脱实向虚风险累积。面对疫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供应链受阻等多重考验,中小企业处于比较艰难的阶段,支持好、发展好中小企业是当前全球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课题。
研究推出进一步扩大开放举措 拓宽沪深港通标范围等
易会满在讲话中表示,全球资本市场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主要是靠开放合作,走向未来仍然需要深化开放合作。近几十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各地区的资本市场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已经成为守望相依、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他说,面对疫情冲击和影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步伐没有放缓,反而进一步加快。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证券基金期货行业外资股比和业务范围国民待遇全面落实;沪深港通、沪伦通、ETF互通等持续拓展;公募REITs、期货期权等产品创新开放稳步推进,对全球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吸引力明显提升。
资本市场的制度型双向开放是中国坚定不移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我们正按照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统一部署,研究推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相关举措,包括继续拓宽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拓展和优化沪伦通制度,扩大商品和金融期货国际化品种供给,推动建立境外从业人员资质认证机制等等,为境外机构和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更加公平、高效和便利的服务。
易会满指出,在当前疫情的特殊背景下,各国各地区的监管机构需要更加担当,秉持市场化原则,发挥专业精神,共同推动解决合作中面临的各种难题。我们将坚持相互尊重、有效沟通、互利共赢的原则,在中概股监管、跨境审计监管与执法合作等领域,同相关方开展务实合作,争取更大的进展和积极成果。
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交易所需要全面提升应对能力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再叠加疫情冲击,资本市场的运行模式和行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易会满指出,交易所传统的管理和运营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我们增强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加强对关乎资本市场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战略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在基础制度完善、金融风险防控和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他具体提及四大方面的问题:
一是一线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问题。技术进步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便利投资者参与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跨境跨市场跨产品的风险隐患,违法违规行为也呈现更加隐蔽、更加复杂、更加智能化等特征。这需要交易所深入思考目前自律监管的科技化水平是否足以适应和应对?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二是社交平台发展带来的投资者行为变化问题。前段时间,“散户运动”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互联网技术创新、自媒体传播、做空机制缺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市场影响跟过去已经大不相同。交易所对此是否有足够的认知?又是否有有效的手段?
三是发行上市模式创新的问题。近两年,部分境外市场通过SPAC模式的上市融资活动大幅增加,还出现了直接上市等新型上市方式,这对传统的IPO模式形成了颠覆性挑战。有观点认为,这本质上是一种IPO虚拟化和“脱媒”的现象,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投资者保护等方面都引发了不少新问题。我们持续在关注,是否在每个市场都具备条件呢?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跟踪和研究。
四是新型交易方式的监管问题。在成熟市场,量化交易、高频交易比较普遍,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定价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交易趋同、波动加剧、有违市场公平等问题。最近几年,中国市场的量化交易发展较快。交易所对入市资金结构和新型交易工具怎么看?希望大家做些思考。
“量化贡献A股50%成交量”一度刷屏 量化私募机构认为数字失真
针对量化交易问题,在9月初,投资圈被一则消息刷屏——“量化交易贡献了A股一半的交易量”。虽然今年A股震荡较大,但沪深两市成交量已经连续一个多月破万亿。
9月3日,一则“关于1.7万亿的成交量的背后”的分析刷屏朋友圈。
该消息分析,巨量资金交易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受到结构牛市吸引过来的,包括北上资金(外资),约占20%;二是场内机构资金调仓,约占30%;三是量化交易,约占50%。
不过,部分业内的量化投资经理已经对基金君否认了这一数据,认为这一数据分析失真,显著高估了量化交易的体量。
而据基金君了解,在8月中下旬,就有多家行业知名的量化私募出手封盘,闭门谢客。包括启林投资、金戈量锐、星阔投资等在内的量化私募机构,纷纷出手封盘旗下市场中性、500指增等策略产品线, 以更好控制基金规模,维持产品的超额收益。
据中信证券研究部估算和私募排排网数据,今年二季度,。我国国内量化类私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关口,在证券私募行业的占比攀升至21%。截至今年8月,百亿量化私募增至18家,同比增长3倍。其中,金戈量锐、因诺资产、黑翼资产、千象资产等,都是新晋百亿机构。
针对国内量化交易发展较快,交易所对该领域如何监管,也成为监管关注的热点,基金君也将持续关注。
2021-09-06 20: 03
2021-09-06 19: 50
2021-09-07 12: 14
2021-09-07 11: 57
2021-09-07 11: 37
2021-09-07 11: 20